常用社交軟體的人:你的“抑鬱”風險正在上升

社交媒體對人的吸引力有多大?荷蘭一項研究將它比為尼古丁。

發朋友圈後,不停檢視點贊和評論;開啟微博,重新整理並瀏覽每一個熱搜詞條;推送訊息一彈出,馬上點開APP回覆……

據某國際社交媒體管理平臺最新報告,截至2021年1月,全球手機使用者數量52。2億,網際網路使用者數量46。6億,而社交媒體使用者數量達到42億,佔全球總人口的53%以上。

常用社交軟體的人:你的“抑鬱”風險正在上升

資訊碎片化、手機依賴、偷走睡眠和戶外活動時間……社交媒體帶來的傷害不只這些,還可能引發抑鬱症。

《生命時報》(微信內搜尋“LT0385”即可關注)結合研究採訪專家,解讀社交媒體為何讓人抑鬱,教你幾招有效抽離。

受訪專家

西南大學心理學部教授 湯永隆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應用中心測評主管 肖震宇

常用社交媒體,或增大抑鬱風險

近日,哈佛大學、哈佛大學醫學院附屬麻省總醫院、西北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等合作的一項研究表明,常用社交媒體,可能增加患抑鬱症的風險,並且在兒童和青年群體裡尤為明顯。

該研究採用PHQ-9抑鬱症篩查量表進行抑鬱症評估,首先對8045名成年人評測,再對其中沒有抑鬱症的5395人進行跟蹤調查。結果顯示,482人(8。9%)出現輕微抑鬱症。

其中,社交媒體Snapchat(色拉布,照片分享應用)、Facebook(臉書,照片分享應用)和TikTok(海外版抖音,短影片平臺)使用者的抑鬱症狀顯著增加,分別增加53%、42%和39%。

常用社交軟體的人:你的“抑鬱”風險正在上升

此外,TikTok和Snapchat的使用者中,35歲或以上人群更易產生抑鬱症狀;Facebook使用者的情況相反,35歲以下人群更易產生抑鬱症狀。

美國著名社交媒體Facebook的前高管肖恩·帕克曾表示,社交媒體的研發理念是“如何消耗使用者更多的時間和注意力”。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設計者利用人類渴望交流的心理弱點,創造出這些能讓人時時感覺與他人聯絡的軟體,並透過一些細節設計,引導、鼓勵使用者不斷使用,最終養成穩定的使用習慣。

比如,當收到點贊時,人的大腦會分泌“快樂激素”多巴胺,進而刺激人們釋出或瀏覽更多內容。這種“誘導技術”正是社交媒體成功的秘訣。

為什麼你會對社交媒體上癮?

最新《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11億,人均每週上網時長為26。9個小時,網際網路普及率達71。6%。

據報告發布時資料:有9。83億人正在使用即時通訊,8。88億人在看短影片、6。38億人專注直播,4。69億人點外賣,3。25億人在使用線上教育。

社交媒體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精神世界,主要源於兩大因素:

心理成癮機制

社交媒體具有心理成癮機制,每個人表現不一,或輕或重。成癮受到個體因素和環境因素影響。

比如有的人過度焦慮,迴避現實,好奇心強,社會支援不足,喜歡虛擬刺激感等,這類人很容易成為社交媒體重度沉迷者。還有的商家和平臺會根據大資料演算法,投其所好,讓人慾罷不能。

常用社交軟體的人:你的“抑鬱”風險正在上升

隨機性回報

使用社交媒體時,總是有許多不可預知的回報,不知道下一條訊息或通知會不會引起朋友圈的點贊,期待所謂的“被肯定”以及“相互點贊”。

這種隨機性回報使得個體的反應持續更長的時間,成為一種不由自主的黏性使用和網路社交沉迷。

心理學家:3招教你有效抽離

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研究發現,近20年來社交媒體上癮現象不短湧現,它可能對人們的感情、行為、人際關係造成長期危害,比如擾亂自我認知、讓人無法集中注意力、難以理解複雜問題等。

心理學家指出,減少社交媒體帶來的負面影響,要適時地從網路中抽離,和自己“約法三章”。

固定時間使用社交媒體

在每天固定的時間段刷微信、微博,不帶手機進臥室,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眼前的人和事上。

多和朋友進行現實溝通

讓電子裝置和社交媒體休息一下,約上親朋好友,面對面交流。但也不必過分排斥,在與遠方親友的溝通上,社交媒體還是維繫感情的重要工具。

常用社交軟體的人:你的“抑鬱”風險正在上升

培養“走出去”的愛好

培養興趣愛好,擴大社交圈,在豐富的社會活動中充實自己,多走出去,少宅在家。

需要提醒的是,應定期檢查社交媒體的隱私設定,為所有賬號設定安全、獨立的密碼,謹慎共享位置資訊,警惕陌生人的好友請求,不點選陌生人傳送的連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