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化率低?應該這樣做資料分析!

在網際網路業務中,轉化率無處不在:

投放轉化率:有多少人從廣告連結,進到我們的商品頁面?

購買轉化率:有多少人在商品頁面下單買貨?

毫不誇張的說,轉化率就是網際網路業務的核心。沒有轉化率支撐,再多使用者活躍,再多新人註冊,再多廣告閱讀,都是紙面上的虛假繁榮,因此轉戶率如果降了。常常引得老闆大吼:快分析原因!然而資料分析師給的分析結論,常常不令人滿意。今天,我們就係統講講轉化率的問題。

問題場景

某K12線上教育行業,賣課程的大概流程是:廣告投放使用者註冊銷售邀請試聽試聽後銷售跟進客戶下單。廣告投放由市場部負責,在超過20個渠道分散投放。銷售部負責跟進客戶,課程部負責出課程。現在8月份1-15日,最終轉化率(流程起點到終點的轉化率,廣告投放客戶下單)暴跌60%,問:如何分析轉化率下降問題。

1

轉化率分析的基本做法

轉化率分析的最基本做法:

1、梳理業務流程,先看有幾個環節

2、統計過程資料,每個環節多少人,到下個環節還剩多少人

3、統計分類資料,如果總流程由若干子流程構成,分別統計子流程資料

比如本問題場景。基礎業務流程包括5個步驟廣告投放使用者註冊銷售邀請試聽試聽後銷售跟進客戶下單,因此就有四步轉化率:

1、廣告投放使用者註冊

2、使用者註冊銷售邀請試聽

3、銷售邀請試聽試聽後銷售跟進

4、試聽後銷售跟進客戶付費

同時,由於市場部有20個以上投放渠道,所以存在20個以上子流程。基於以上資訊,我們可以歸納轉化過程如下圖。

轉化率低?應該這樣做資料分析!

由於在轉化過程中,每個環節都有使用者流失,因此也有形象的叫法,管它叫漏斗模型——如同漏斗一樣,越往下越小。

轉化率低?應該這樣做資料分析!

2

轉化率分析的常見錯誤

很多新手同學,做完這個所謂的漏斗就開始下結論了:

轉化率低,因為試聽客戶付費轉化率

太低

轉化率低,因為A渠道的轉化率

太低

所以,我們要把試聽客戶付費轉化率

搞高

所以,我們要少做A渠道轉化率

搞高!

以上回答,可是基於漏斗模型分析結論呢,老闆聽了肯定開心

轉化率低?應該這樣做資料分析!

開心個屁咧

這就是轉化率分析的

最大問題:簡單的複述資料,沒有任何分析結論

。只要老闆不是瞎子,肯定能看到轉化率太低,只要老闆不是傻子,肯定是想搞高。問題是:怎麼搞,誰來搞,搞到多高,為啥是搞高不是換一個。

老闆希望聽到的分析是:

轉化率低,是因為產品競爭力差

轉化率低,是因為廣告投放偏差

轉化率低,是因為銷售話術不行

這些才是真正的分析結論

然而如何把10000人,5%這種資料,對應到一個業務上的具體原因呢?想破解這個難題,得回答三個核心問題。

3

轉化率分析的強化方法

第一個問題:轉化率有沒有上限?

答:肯定有!

世界上最強產品力莫過iphone、莫過特斯拉、莫過微信。這哥仨都還沒有普及到人手一個,更不用說你那些品牌弱、產品抄襲的小產品。所以一個渠道、一個產品品類,其轉化率

存在先天上限

。明白了這一點,就可以對廣告渠道、產品、銷售進行轉化率分類,看清楚哪些是A級,B級,C級。

轉化率低?應該這樣做資料分析!

有了分級,就有了分析的基準線

。當我們發現廣告渠道、銷售人員登記、產品結構發生變化的時候,就能把一個數字上變化,和業務動作關聯起來。這樣就能一定程度上,把資料推導到業務動作(如下圖)。

轉化率低?應該這樣做資料分析!

注意,基於一個月的分類可能是不穩定的。比如銷售轉化率,很可能有四種形態。如果真出現下圖所示的,完全隨機的業績分佈,那說明銷售在整個流程中的作用就是聽天由命,很隨緣的,就沒必要設基準線。其他場景下,則可以靈活設定基準線,沒必要一刀切。

轉化率低?應該這樣做資料分析!

第二個問題:轉化率能不能改進?

答:肯定能改。

改進的效果可能有兩種

區域性改進:只對轉化某個環節有作用

全域性改進:對各個環節都有作用

比如本問題裡,廣告投放改個文案標題,就隻影響使用者點不點選廣告;銷售跟進話術,只能影響試聽過使用者。但是課程內容增加,課程價格下降,則會影響全過程。畢竟使用者是來買產品的,產品便宜了,產品內容多了,都會更吸引力。這些環節的最佳化效果是可預期的,因此可以做深入分析。

所以有了基準線以後,要

每一期收集業務改進動作,預判指標變化方向。把開放題變成檢驗題

。這樣就能避免乾巴巴的說:上升下降,而是一定程度上對應到:因為本次改進發揮了作用/因為新產品不受使用者歡迎。

轉化率低?應該這樣做資料分析!

要注意:改進不見得全都是我方發起的,也可能是對手發起,引發我們被動改變的。比如

對手挖了我們的人

對手大降價促銷

對手上了爆款產品

因此收集對手動作同樣重要。並且對對手的動作的業務效果,要有預判。對手做的會對我們產生區域性影響(比如推出一個英語爆款,那會影響我們的英語課)還是全域性影響(對手全部降價50%),對手啥時間開展的動作(從這個時間起開始統計影響),都要有記錄和預判,這樣能一定程度上補充資訊不全的問題。對外界環境變化做出判斷。

轉化率低?應該這樣做資料分析!

第三個問題:低了是不是一定要搞高?

答:肯定不是。

比如廣告投放,如果一個渠道質量很差, 市場部可以選擇放棄這個渠道,轉投其他人。銷售轉化率低,完全可以放棄對銷售的培訓,轉而靠產品、價格吸引人,甚至故意用看似低階的廣告,逆向選擇客戶(這一點在保險、電話銷售、傳奇類遊戲等等領域屢見不鮮)。所以低了到底要不要搞高,完全看業務部門的策略。

這樣梳理,就發現了影響轉化率的第三條暗線:業務策略。業務策略的變化,更多體現在各子流程份額的變化,而導致的整體轉化率變化。

每一期收集業務策略方向,預判份額變化,把開放題變成檢驗題。

就能一定程度上對應到業務動作(如下圖)

轉化率低?應該這樣做資料分析!

注意:業務策略不見得都會成功,很有可能失敗,從而導致一些負向變化。特別是對第一次採用的策略。因此不要聽信業務說什麼“這麼做很符合邏輯呀!”再符合邏輯,也得資料說話。做策略調整的時候,要謹慎觀察效果。

4

小結

經過這三個問題強化,在一定程度上,我們能把資料變化,歸因為:

渠道質量先天性下降

銷售人員培訓不足

新課程不受歡迎

對手降價針對

等等,從而提供更有價值的分析建議。

這些分析建議,基於:

1、對渠道、銷售、產品基礎情況有分級

2、對全流程轉化率有長期監控

3、對業務策略,改進動作有收集和預判

4、對競品動作有收集和預判

少一個,都沒法深入下去

然而同學們也注意到了,在上邊的講解裡,陳老師反覆使用了“一定程度”,因為即使你全都都做了,還是會遇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或者說,轉化率分析的真正難點根本不在這裡。

5

轉化率分析真正難點

轉化率跌了50%

市場部說:投放到註冊轉化率沒降,所以我沒有問題!

銷售部說:人員和話術沒變,咋可能怪我

課程部說:課程上個月都賣很好,咋可能睡一覺就不行了!

總之都不怪我!

請資料分析師深入分析,到底使用者不買:

百分之多少因為廣告

百分之多少因為銷售

百分之多少因為產品

百分之多少因為本澤馬

百分之多少因為競爭對手

百分之多少因為使用者自己不想買

謝謝!

那麼問題來了,作為資料分析師

你信誰?

你信了一個人,怎麼面對其他人?

轉化率低?應該這樣做資料分析!

這才是轉化率分析的真正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