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華為的話,銷量不會差

賈浩楠 發自 副駕寺

智慧車參考 | 公眾號 AI4Auto

首款鴻蒙汽車

問界M5

,起飛了。

上市不足百天,交付過萬

聽華為的話,銷量不會差

破了國內單款車型交付最快過萬的紀錄。

這樣的成績,是品牌方

賽力斯

的新紀錄,更是華為入局汽車以來的新紀錄,打了一場揚眉吐氣的翻身仗。

為啥這麼講?

之前同樣打上“華為”標籤的賽力斯SF5,上市9個月反響寥寥,停產收場;另一款北汽極狐αS月銷也不過數百。

聽華為的話,銷量不會差

口碑銷量雙雙失利,外界對華為入局汽車質疑:懂不懂車?會不會賣車?

問界M5的初步成功,為華為正名。

而這樣的事實也說明:

只要聽華為的話,銷量就不會差

問界交出了怎樣的成績單?

準確數字是:

問界M5上市87天,交付11296輛

這樣成績單,在與華為合作的品牌方賽力斯來說是史無前例的。

之前的SF5月銷最高不過2000出頭,2021年全年銷量8083,不足問界M5一季度銷量。

聽華為的話,銷量不會差

資料來自乘聯會

而在和華為深度繫結造車之前,賽力斯只有兩款未正式發售的概念車。

在行業中,問界M5不足百天交付過萬的成績也是史無前例的。

就拿同樣主打增程式的理想來比較,2019年4月

理想ONE正式上市,累計交付從0到10000用了21個月。

同樣的標準,小鵬達成累計交付10000輛超過1年,蔚來用時6個月。

所以問界M5這樣的成績,自然獲得了積極熱烈的反饋。

訊息透露以來,賽力斯母公司小康股份股價連續兩天漲幅達到10%,市值864。51億,膨脹了近80億。

聽華為的話,銷量不會差

當然是賽力斯、小康股份的成功。不過從本質上看,恐怕沒人能否認這是華為汽車業務被認可。

而且,問界M5是華為入局智慧車一年多,打的第一個翻身仗。

華為之前的車,動靜大銷量差

華為入局汽車,“雷聲”巨大,一時間攪得行業天翻地覆。

2019年上海車展,華為展臺熱度超過所有車企,輪值主席徐直軍反覆強調華為不造車,入局汽車的角色類似博世,幫車企造好車。

“大嘴”餘承東在之後的眾多場合中宣傳華為在三電技術、智慧駕駛、鴻蒙座艙上的領先水平。

聽華為的話,銷量不會差

這讓外界對於華為入局汽車充滿期待,認為華為出手必定打造一款顛覆性的產品。畢竟華為在另一個消費品領域的崛起震驚了所有人。

似乎這也是唯一符合華為形象和江湖地位的劇情。

不過之後2年時間,華為的實際行動和市場表現,fail了使用者的期望。

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華為”汽車,就是賽力斯SF5。上市之初聲勢不小,繫結華為標籤,也透過華為門店銷售。

聽華為的話,銷量不會差

但市場反響並不好,慘淡的表現上面已經說過。

第二款車動靜更大。北汽純電新品牌極狐αS,首發

華為自研全棧智慧駕駛系統

這款車上,無論是華為自研自動駕駛演算法,還是

華為鐳射雷達

,或者是

鴻蒙智慧座艙

,無論哪一點都是話題關注無數的流量明星。

事實上,極狐αS也是“含華量”最高的一款車,說華為傾注了心血,毫不誇張。

聽華為的話,銷量不會差

極狐αS去年年初就大張旗鼓繫結華為宣傳,當時官方稱工程樣車已經下線測試。

但是此後一鴿再鴿,一年多時間銷聲匿跡,沒有任何進展,直到上個月才正式上市,至今沒有交付給消費者。

這一年中,沒有華為加持的極狐αS賣得甚至比SF5還慘淡,月銷不過500是常態,甚至有的月份只賣出兩位數…口碑、品牌認知、話題性一樣都沒積累下來。

在漫長的等待中,外界對華為和極狐αS逐漸失去了耐心和期待,熱度也涼了下來。

聽華為的話,銷量不會差

此外,華為還跟比亞迪、上汽等車企有合作。不過這些合作中華為作為普通供應商的出現,提供諸如NFC車鑰匙這樣的零散功能,也沒有人認為這些車型是“華為”汽車。

所以事實上,華為初入汽車江湖的兩戰,都沒成功。

為啥不成功?華為官方其實已經給出瞭解釋。

前兩天的粵港澳大灣區車展,餘承東首次梳理闡述了華為汽車業務的探索歷程和模式轉變。

華為與賽力斯合作的首款車SF5,模式是汽車產業常見的

供應商

。如同最早期望做第二個博世一樣,華為作為某一部件或技術的提供商。

聽華為的話,銷量不會差

SF5上華為元素只體現在電驅和電控技術,整車的設計、製造、體驗仍是賽力斯主刀。

這種模式下,華為主導的程度並不大,對於最終產品形態的把控也不強。

北汽極狐αS則更進一步,提出“華為inside”模式,提供全車智慧化解決方案:智慧駕駛、智慧座艙方案打包交付給北汽。

這種模式下,華為在核心技術模組上有了一定主動權,但產品交付後的運營、OTA、體驗設計還是極狐主導。

餘承東毫不留情地吐槽這種模式“坑爹”。

聽華為的話,銷量不會差

他認為傳統車企根子上難以轉變,效率低成本高,使用者體驗差、設計反人類。

“做出來的車賣不掉還會來罵我們”…

所以在問界上,華為走上了一種全新合作模式:

華為智選

從核心智慧技術,到應用功能定義,再到到使用者體驗設計,以及上市後的銷售渠道,甚至包括質量監督,華為都拿出全套方案,大包大辦。

賽力斯除了把車生產出來這一個任務,基本不用操心任何問題。

聽華為的話,銷量不會差

所謂“選”,不是車企選要什麼服務,而是華為“自選”要包辦哪些環節。

餘承東不無自豪地說,智選模式,其實就是華為終端業務的To C團隊出馬,憑藉多年積累摸索的經驗,做汽車的外觀設計、內飾設計、工業設計的最佳化,還要做使用者體驗的設計。

也就是說,一款車最終產品形態呈現出什麼樣,華為說了算。

這樣一輛裡裡外外都是華為基因,就差貼華為標的汽車,一上市果然成了爆款,一掃之前的對華為的質疑。

而從賽力斯角度來看,問界M5一戰成功,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聽華為的話”。

聽華為的話,銷量不會差

賽力斯聽了華為的話,問界新車有哪些改變?

肉眼可見的,是整車的外觀內飾設計更加精緻,科技感營造更加到位:

聽華為的話,銷量不會差

此外在智慧化底層架構上,華為也為問界M5做了完全更新。

底層功能核心模組,更加集中化,把傳統汽車上數十個不同的零部件整合成幾個,技術層面能更好支援鴻蒙的執行,運營層面也能大大提高招標、採購、管理的效率。

鴻蒙在問界新車上的體現,不止是一個與使用者直接互動的車機螢幕。鴻蒙車載OS本質上是一個連結汽車硬體執行層面和軟體控制層面的骨架和神經,作用是支援車上一切應用的運轉。

聽華為的話,銷量不會差

既能溝通算力平臺和自動駕駛演算法,也能為車機應用程式和智慧座艙晶片提供支援。

所以,問界M5與之前的SF5最大的不同在於這是一輛智慧汽車,而且是旗幟鮮明的華為智慧汽車。

鴻蒙OS的植入,對於華為來說,意義在於完全掌握了定義一輛智慧汽車的主導權。除了鴻蒙智慧座艙,未來華為自動駕駛系統的上車,也預埋了基礎。

聽華為的話,銷量不會差

所以華為的“話”,就是要求車企擁抱汽車智慧化變革。

智慧駕駛層面

,起點可以不高,但OTA能力和持續運營的意識必須要有。

智慧座艙方面

,要像現在的智慧手機一樣最佳化體驗,讓使用者感受到“移動空間”的創新。

底層架構方面

,整合化、簡約化的設計是沒有懸念的發展方向。

管理運營方面

,招標、採購、製造流程、質量管理等等環節要完全拋棄傳統車企的老路,效費比必須大幅提高。

所謂“聽華為的話”,含義也再明顯不過了,那就是

完全接受華為對於智慧汽車的理解,而且毫無保留地相信華為是對的

接下來車企要做的,就是老老實實接受華為安排,然後迎接業績和股價飆升。

這種模式已經得到驗證,而且正反案例都有。

聽華為的話,銷量不會差

另外從賽力斯和華為的合作情況來看,雙方都樂意接受這樣的方式,合作愉快,互相稱讚有加。與華為之前的抱怨形成明顯反差。

所以“聽華為的話”這種模式,可持續性也得到了驗證。

只不過聽華為的話,車企能得到的是銷量和業績上漲,但失去的也很明顯,那就是自身對智慧汽車的定義和主導。

上汽解釋得更直白:與華為合作,我成軀體,它成靈魂。

聽華為的話,銷量不會差

汽車工業向來重視品牌和風格,這一點到智慧汽車時代也不會改變。華為模式能讓一個品牌短期內火箭式上升,但長期來看,主機廠本身的問題依舊沒有解決。

擺在車廠面前的路,要麼心甘情願和華為繫結,本質成為一個代工方,除了logo都不是自己的,要麼就在渡過轉型期後重新探索品牌和技術。

只不過到那時,車企還有多少能自由發揮的空間和實力,不好說。

所以這樣的模式大部分車企不會接受。

聽華為的話,銷量不會差

有能力、有地位的主機廠自然不會把智慧汽車的核心主導權拱手讓給華為,最後落一個“代工廠”的名號。

即使是北汽這樣業績不佳的車廠,也期望透過自己努力求得一線生機,而不是抱緊華為大腿,最後成為附庸。

而且從餘承東在大灣區車展上的表態來看,華為也不看好這些傳統車廠的轉型,直言很多車廠會像諾基亞一樣死掉。

聽華為的話,銷量不會差

所以目前來看 ,“華為智選”也只能在賽力斯這樣行業根基不深、歷史沿革不長、自身影響力不大,但又有一定汽車製造基礎的車企上實踐。

當然這樣的企業還要滿足“想法沒那麼多,包袱沒那麼重”的條件。

這樣一來,“華為智選”模式儘管眼下很成功,但未來要擴張,難度會很大:

像賽力斯這樣各方面條件都符合,又擺在“貨架”上願意供華為“自選”的車企,能有幾家呢?

【智慧車參考】原創內容,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點這裡關注我,記得標星,麼麼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