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你的手機APP可能正在竊取個人資訊!

當心!你的手機APP可能正在竊取個人資訊!

近日,國家計算機病毒應急處理中心透過網際網路監測發現17款移動APP存在隱私不合規行為,違反網路安全法、個人資訊保護法等相關規定,涉嫌超範圍採集個人隱私資訊。

據悉,一些惡意APP會誘導使用者開啟麥克風、攝像頭等許可權並進行鍵盤記錄,竊取使用者照片、通訊錄、簡訊、位置等個人隱私。警惕手機上“看不見的隱患”!

不法APP在生活中無孔不入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高速發展,手機已經成為現代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各類手機APP應運而生。一邊是手機不離身成為生活常態,另一邊卻是不法APP的日漸氾濫,使人們不勝其擾。

在手機應用市場上,一些高仿APP甚至透過偽裝成官方軟體竊取使用者個人資訊,涉及醫院、公交服務、銀行業務、電商平臺、金融網貸等諸多領域。

個人資訊洩漏往往是

通訊網路詐騙的開端

一些企業機構、個人隨意收集、違法獲取、過度使用、非法買賣個人資訊,詐騙分子獲得這些資訊後,還可以對不同人群實施精準詐騙。

據網信中國訊息顯示,江西省某市受害人洪某某下載了一款名為“京東。J。R”的仿冒APP,受到“額度高”“利息低”等表述誘導,註冊賬戶並申請貸款。平臺謊稱其賬號異常,需轉賬到所謂的“銀保監會賬戶”進行驗證,洪某某先後多次轉賬,合計被騙5萬元。

國家網信辦有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利用APP進行詐騙已成為通訊網路詐騙案件的主要犯罪手段之一,約佔整體案發量的六成。其中,網路兼職刷單、快速貸款等詐騙APP較多,一些APP仿冒各大銀行具有較大迷惑性和欺騙性,廣大人民群眾需提高防範意識。

如何防範這些“看不見的隱患”?

在國家層面,

4月14日,國新辦舉行新聞釋出會,工業和資訊化部網路安全管理局局長隋靜表示,工信部將研究制定APP收集使用個人資訊、車聯網、人工智慧等重要領域資料安全標準。據瞭解,2021年工信部對208萬款APP進行了技術檢測,通報違規APP共1549款,下架514款。

在平臺層面,

華東政法大學教授任超認為,應用市場平臺應當承擔審查義務,加強稽核,如對APP進行實名登記,並嚴格監管;正版官方APP應加強監測,一旦發現山寨APP或網頁等應立即舉報,並及時對消費者進行提醒。

在使用者層面,

暨南大學副校長翁健教授提醒:使用者應將手機系統儘可能更新至最新版本,不要點選不明連結,儘量透過系統自帶的應用商城下載應用,可以在系統設定中開啟“禁止安裝未知來源軟體”的選項,避免不小心安裝上惡意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