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在學習,只是知識的搬運工

1

網際網路時代,許多人養成了一種囤積習慣,在網上下載很多東西,比如說書、軟體、電影。想想你的雲盤是不是這樣,但是下載後就放在那裡,懶得去看了。

你不是在學習,只是知識的搬運工

還有一種好學的人,像敬業的蜜蜂,在網上看到好文章,就一篇篇的收藏起來,或者複製到筆記本軟體裡,這種資料的蒐集固然是好事情,可惜經常只是存而不閱,只不過做了知識的搬運工。

你不是在學習,只是知識的搬運工

也有人喜歡閱讀,但是他們看得不夠精細,什麼東西都是粗粗一覽,更不用說在碎片化閱讀的時代,在手機上看東西本身就不易深入。

其實這種現象,都有一個共同的癥結:面對如此多的資訊材料,只會做最淺層的加工,不會從深處審視,更不用說去做一些解碼的工作。

所謂解碼就是深層次理解,是一個更為主動和主觀的過程,不同的角度對同一材料的解碼可能是完全不一樣的,就像我們看同一部電影,不同的人能看出不同的意味。

2

玩具店裡,經常能看到一種會說話的小黃鴨,這隻會念兒歌、會講故事的鴨子,在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解讀。

你不是在學習,只是知識的搬運工

在孩子眼中,他關心的是小黃鴨說了什麼?於是他聽到的是兒歌、故事,即孩子關心的是最直接的資訊。

在家長眼中,他們關心的是小黃鴨是什麼,首先他們會把它定義為一個玩具,而不是一隻鴨子,然後他們可能會對鴨子的娛樂性、教育性、安全性、價效比作出判斷,也就是說家長關心的是價值和意義。

在玩具工程師的眼中,他們關心的是小黃鴨是怎麼做出來的,他們會思考小黃鴨有哪些功能模組,會想它的電路結構及聲光效果,也就是說工程師關心的是結構和實現。

因此簡單的說,解碼不外乎下面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他說的什麼?給了我們什麼感受?也就是他原本要傳達的資訊和知識。

第二層次:他是什麼?對我們有什麼價值?也就是對內容的反思,以審視的目光,對內容進行評價和定性。

第三層次:它的內部是怎樣組成的?它的效果是怎樣實現的?也就是對形式和結構洞察,研究內容表達的手法。

然而許多人往往停留在第一個層次。

3

我們如果想解碼,就要去尋找解碼的入口,這裡有三個入口(三個統一)。

你不是在學習,只是知識的搬運工

要做到結論與過程的統一,歸納與延伸的統一,相似與差異的統一。

1)結論與過程的統一

看一本小說、一部電影,大家最關心的是最後的結局。我們看著知識型的書籍,則重點關注它呈現了哪些結論,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

但是這樣的方式對解碼沒有意義。一個解碼者,應該做到不止要尋找結論,還要尋找過程,即我們不僅要知道結果是什麼,還要去知道這個結果是如何來的。

2)歸納與延伸的統一

歸納是大家的強項,厚厚一本書,讀完後我們可能會說:“這本書其實可以用一句話代替。” 把一本書縮減成一句話後,原本書中那麼多精心的構造、精到的細節、精彩論述就全部扔掉了,哪怕我們有一張思維導圖,把一本書的要點勾畫出來,也免不了會忽略很多重要的部分、具有啟發性的東西,所以歸納雖必不可少,但同時也不能把細節和血肉全部丟掉。

3)相似與差異的統一

我們去接觸一個新的資訊材料,總要呼叫我們現有的知識體系中的知識與其對比,這種對比就是一種很好的解碼方法,但是我們常常只注意不同材料之間相似的部分,因為相似就意味著安全,意味著我們原有的知識認知無需更改和校正,其壞處就是我們的知識體系無法適應性的擴張,所以,我們更應該關注不同,因為差異,往往最富有啟發性。

我們不生產知識,但也不能僅僅做知識的搬運工。

本期分享來源:《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