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劑”體驗探究

週末又看到群裡開始傳播“邀請好友搶票加速”的活動,除去頻寬原因觸發的高頻重新整理帶來的搶票可能,所謂的使用者助力真的有效嗎?促成群發邀請好友的心理是什麼?透過現象我們談談本次的主題。

安慰劑效應

又名假藥效應(Placebo Effect)指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但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而讓病患症狀得到舒緩的現象。

它是由患者的期望、信任、希望和信念產生的一種心理作用,簡單來說,使用者更傾向於選擇相信他們已經相信的事情或行為,並認為有效。

隱藏在生活中的安慰劑

細緻觀察身邊生活,你會發現很多有意思的現象都有安慰劑的影子:

“安慰劑”體驗探究

a:著急上班不停的猛擊電梯的關門按鈕

—事實上轎梯關閉的速度不會因此加快

b:為聽到“嘭”的安全聲發力關閉車門

—事實上最安全的車門已經實現無聲

c:提款機“噠噠”的數錢聲覺得專為自己點鈔

—其實聲音是預設設定,與錢數無關

d:電腦卡頓用滑鼠狂點”Refresh”命令

—其實“重新整理”並不能解決卡的問題

……

以上種種,樂此不疲。

我們相信是因為心懷期待,並把期待與行為建立因果關係。若結果按預期實現了,更會加固甚至固化這種期待,並促成傳播。人類的大腦喜歡給不同的事情建立連線,以便解決未被發覺的複雜問題。

安慰性體驗設計攻略

考慮到這種心理作用的特徵和功效,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有如下四個方面。

1:營造情境降低使用者焦慮

心理學家發現,計時器測出的時間與人估計的時間不完全一致。人的時間知覺與內容、情緒、動機、態度有關。豐富有趣的情境或積極的情緒,讓人覺得時間很快;貧乏枯燥的事物或消極的情緒,使人覺得過得很慢。

(1)有趣的情境:

追溯到Placebo Effect的源頭,不得不提Chrome off-line game這一經典案例:電腦網路出現問題或離線時,谷歌在chrome埋了這個恐龍跑酷遊戲的彩蛋。等待網路恢復的時間,使用者可以玩玩這個小遊戲。

因為的確有人太喜歡這個小恐龍,而關閉WIFI來玩。為此,google還特意做了個遊戲app-Dino Run,作為人機互動安慰劑的典範,效果和影響可見一斑。

(2)積極的氛圍

資料獲取的過程,故事化展示亦或是進度條顯示往往和真實進度關係不大。呈現動態效果的變化邏輯更多是技術的設定與畫面的串聯。

更直接可以看一下斷網狀態下的微信H5頁面載入,這個進度條在沒有網路的條件下也會動,而且進展還時快時慢,看起來很努力的樣子…

“安慰劑”體驗探究

[提個小思考點,在有結果的前提下,前快後慢/前慢後快的進度設計,哪個會讓使用者覺得快一些?]

2:模擬現實傳遞產品信任

網路世界中,人們更傾向與特點相似的現實事物加以關聯並做統一的心理對映。

Skype通話過程中加入了模擬古老電話的噪音,會讓人恍惚間以為是用座機通話,回憶尤生。蘋果客服通話時不時傳來的忙碌的打字聲,讓投訴者隱約感受到客服人員的專業及解決問題的努力。

和bilibili的登陸環節類似,Yeti的小猴子在賬號密碼環節的“遮眼”動作,外化了產品對安全體驗的考量,非常細膩。

“安慰劑”體驗探究

銀行的大額轉賬明明可以瞬間可至,但為了符合“額度更高,轉賬慢些才更安全”這樣的心理預期,人為增加了載入時間。

但也有值得商榷的例子:微信的街景“掃一掃”功能,掃周圍環境,即可識別附近街景,初體驗誤以為是人工智慧,仔細研究原來是手機定位。

“安慰劑”體驗探究

初衷雖好,但確實會為使用者帶來困惑。新版已經下掉這個功能,不知是否有這方面的考慮。

3:反饋補償增強使用者代入

反饋是人機互動場景代入的連結點,尤其是當手上的操作與眼睛的輔助確認相互分離時,確定性反饋更顯重要。

在手機版本演化到iPhone7過程中,Home鍵已經不能按壓,只能觸控,但仍保留了原來的按鍵設計。帶來的問題是:看到圓形按鍵,本能去按,但卻怎麼也按不下去,沒了按鍵反彈的聲音,讓人不免產生落差和困惑。

“安慰劑”體驗探究

為此,蘋果用了Taptic Engine的震動反饋來模擬真實的按鍵反饋,Taptic Engine對於手指在Home鍵上的按下和抬起等不同動作都有對應的不同反饋幅度,最大限度地提供和增強自然互動的真實感,讓使用者有「按下去」的感覺。

一邊砍掉實體按鍵,一邊透過震動反饋等功能來補償按鍵帶來的真實反饋,這看似矛盾,但正說明反饋是使用者感知所必需。

“安慰劑”體驗探究

如今人機互動的方式越來越多,實體按鍵甚至已經不是最主要的元件,但即便是用手勢識別來代替按鍵搖桿的體感遊戲,如果沒有各種實感的虛擬補償反饋,使用者的參與感和代入感也會大打折扣。

4:讓渡權利給予使用者掌控

我們試圖讓使用者使用我們的產品或服務時,有積極的體驗,這通常會轉化為讓使用者擁有控制權。特別在基礎體驗與商業利益權衡時,控制權能讓使用者感受到尊重並具有釋放情緒的出口。

各類新聞APP,針對Feed流中的營銷廣告,提供分類遮蔽的入口,給予使用者掌控內容的成就感和發洩渠道。儘管最終結果不會變:基於手動遮蔽的理由,又能為最佳化推薦提供新的演算法引數,還會有繼續差異化的廣告插入。

“安慰劑”體驗探究

QQ空間的申請許可權,的確可以讓空間主人收到申請,但一想到TA就是想遮蔽你,你真的還會申請嗎?

邊界和責任

說到底,安慰劑體驗是種主觀的心理感受。它無關於實際效用、無關於底層實現。與醫學領域不同,它在體驗領域的應用,沒有造成身體傷害的可能,但安慰性設計的應用道德規範仍舊是複雜的。

作為設計師,需要有清晰的思維邊界,有責任判斷什麼時候使用者需要安全感、需要確定性、需要控制權,以及什麼時候需要“虛擬的真實”和“控制的假象”,以便更好的幫助使用者解決問題,更好的體驗商業價值。

——————————————————————

圖片授權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