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要亡?年輕人不愛喝茶,茶文化的出路在哪兒?

茶要亡了嗎?

自20世紀末地球“村化”以來,咖啡、可樂等飲料走進大眾視野,茶飲料在國人心中的地位遭到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衝擊。在那段對傳統文化缺乏自信、不斷質疑的日子裡,喝洋飲料一度成為上流社會的時髦專屬。如今,浪潮退去,泡沫消散,可走進街頭巷尾的大小茶館裡,能見到的盡是平均年齡超過六十歲的叔叔阿姨、爺爺奶奶。即使沒有歷史因素摻雜,即使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茶,似乎還是輸了。

茶要亡?年輕人不愛喝茶,茶文化的出路在哪兒?

其實,從某種角度看,中國茶是贏了的。西湖龍井、信陽毛尖、武夷山大紅袍按克賣,前些年被“炒熱”的小罐茶一罐也要數百上千。縱觀整個飲料行業,再沒有哪種飲料擁有像茶這樣高的毛利率。但其實,高價茶已不能再被算作是飲料了,其收藏價值已經遠高於實用價值。就算是主打中端市場的小罐茶,幾千塊錢買的也多是其文化附加價值。然而,近年茶葉市場的萎靡表明:過度營銷,似乎已經讓茶葉的名聲變臭了。與同為收藏品的黃金、珠寶、白酒相比,茶有一個巨大的缺陷:保質期。儘管茶的保質期要以年計,但陳茶一直在貶值,茶最終是要被人喝進肚子裡的。二十年的陳釀比當年產的白酒更香醇,但還沒聽說有誰愛喝二十年陳茶的。

茶要亡?年輕人不愛喝茶,茶文化的出路在哪兒?

當收藏泡沫逐漸消失,茶葉市場遇冷也是必然。畢竟,茶只是飲料,不是甲基苯丙胺,當面子需求不再高漲,內裡又非無高價茶不能活,誰還願意多交一份智商稅呢?未涉足茶市場的人只會冷眼旁觀,已經入手藏品茶的人只有兩個選擇:承受損失激流勇退,或者繼續“炒”茶。然而,近些年茶葉市場的過度營銷已經讓茶愛好者們失去了繼續“炒”他的可能。在大眾的普遍認知裡,高價茶已經成了智商稅的代名詞。在辦公桌上擺一罐小罐茶,會有同事來笑問你是不是外公炒的;“綠茶”甚至被賦予了特殊的貶義;甚至,就連玻璃杯裡飄幾片葉子,也要被嘲“老幹部風”。

茶要亡?年輕人不愛喝茶,茶文化的出路在哪兒?

茶真的要亡了嗎?年輕人都不喝茶了嗎?

茶肯定是不會亡的,說年輕人不喝茶也不盡然,準確地說,是年輕人不喝高價茶了。

畢竟,在已知的各種飲料中,茶是比較貴的一種,但也是最便宜的一種。即使是制霸飲料界百年,靠三塊一瓶的低價將眾多國產飲料品牌殺得哀鴻遍野的可口可樂,在價格戰上也打不過茶:一包最便宜的花茶,500g不到十塊錢,每天喝一撮,能喝兩個月。幾片葉子,早上泡、中午泡、晚上泡,倒掉之前還有味道。稍高檔一些的綠茶,一斤也不過二十三十塊。君不見,有多少學生黨、上班族,來到學校/單位的第一件事就是抓一撮葉子,泡一壺濃茶。茶葉真正價值不在收藏,而在飲用。包括五十塊/斤以下的低端市場、一百塊/斤的中低端市場、幾十塊一盒的中低端茶包市場和以奶茶飲料店為主的茶粉市場。畢竟,即使是在晚清,窮困的腳伕們也不介意掏出兩文大錢去喝一大碗茶。

茶要亡?年輕人不愛喝茶,茶文化的出路在哪兒?

有人會說,那茶文化呢?沒有高價茶,茶葉市場整體下沉,是不是就沒有優雅的茶文化了?

確實,如果一包茶的價格是十塊而不是十萬,人們大概也不會再願意花費時間瞭解喝茶時要遵循什麼禮儀了。畢竟,文化是有附加值的,無論是茶或是其他什麼東西,一旦被套上了“文化”這個鐵桶頭,價格就一定會上漲。但其實,茶文化從未消失,茶文化不僅是青玉案、紫砂壺,也是長板凳、土瓷碗;不僅是穿著旗袍漢服的青春美女,也是身裹短褂工服的摳腳大漢。茶文化從不只是陽春白雪,他還深紮在泥土裡,每個中國人都或多或少觸控過……

同樣雅俗共賞的還有酒文化。習酒還長期關注公益事業。16年來,習酒共出資1。2億,幫助2萬多名優秀學子完成了大學夢。

茶要亡?年輕人不愛喝茶,茶文化的出路在哪兒?

“習酒·我的大學”逐夢獎學金活動,實現你的大學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