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外聽泉——竹泉村遊記

暑期去沂南縣一個小村的姑媽家,由於路途較遠,竟有好幾年沒去了。這次見到姑媽,一家人特別高興,留我住上幾日。下午,表弟說帶我到附近的竹泉村轉轉,我立刻贊同。

竹外聽泉——竹泉村遊記

炎炎夏日,無盡的綠色肆意鋪展開去。群山環繞,綠樹濃蔭,暑氣也少了威力。陣陣山風拂面,涼爽之感流進心田。

到竹泉村已近黃昏,小村依山傍水,一條小河從村前緩緩流經。踏過青石拱橋,進入村莊。“蟬鳴林逾靜”,村子在聲聲蟬鳴中,顯得格外寧靜祥和,這倒契合我的心境。

池塘邊柳樹歪斜,古拙蒼老,正沐浴著一抹夕陽。一池碧水倒映著四周的蔥綠,也映著燦爛霞光。對岸“竹泉村”三個紅色大字在萬綠叢中特別顯眼。幾處山泉正從石上流下,形成了幾簾瀑布,嘩啦啦的聲響在水面盪漾開去。

穿過“竹泉村”牌坊,廣場一側是古戲臺,一看就有些年頭。紅紅的燈籠和中國結在風中搖曳,十分喜慶。掛在廊柱上的一串串黃燦燦的玉米,洋溢著農家豐收的喜悅。望著飛簷翹角、雕花斗拱的戲臺,我追尋著小村的歷史。竹泉村顧名思義,因村中有一清泉,泉邊多竹而得名。據說,該村已有400年的歷史,早在明朝時叫“泉上莊”,清乾隆年間改名為竹泉村。

青石板小道邊,竹林幽深,暮歸的鳥兒嘰嘰喳喳,這多半是麻雀的叫聲,不免勾起我兒時在農村老家的記憶,縷縷鄉愁漫上心頭。每當夜幕降臨,竹林中的鳥兒好不熱鬧。我和小夥伴搖晃竹子驅趕,卻總也趕不走它們。正當我們意猶未盡時,聽到大人們喊著名字,催著回家吃晚飯,只得悻悻然走出竹林,裊裊炊煙,瀰漫著煙火氣息。

鳥兒睡了,蟬也倦了,沒了聲響,四周更加靜謐。風過林間,萬竿修竹沙沙作響,竹音嫋嫋不絕。泉水叮叮咚咚,如清風撫琴,似天籟之音。走在鵝卵石抑或磨盤拼鋪的路上,泉水縱橫交錯,或在路旁,或在路中,或潺潺而去,或曲折迴旋,充滿詩意和靈氣。流水在低窪處形成了大小不一的池塘,閃著亮,如顆顆珍珠裝點著村落。

竹外聽泉——竹泉村遊記

轆轤、水車,這些與水有關的器物是斷不可少的。搖上幾下轆轤,嘎吱聲中,鐵鏈繩索隨之纏繞而升,一桶清澈的甘泉被提了上來。用手指輕輕地撩一撩,感覺特別清涼。水車卻無須人轉動,自顧吱吱呀呀,永不停息。水車不歇,我卻駐足,嗅著竹葉的清香、泉水的甘味、泥土的芬芳,細細品味古村的神韻,內心無比清新爽朗。

路兩旁的房屋隨地勢起伏,錯落有致。石牆青瓦或土坯茅屋,因歲月而老舊,古樸渾厚。在竹林掩映下,一家一戶一小院,屋簷下掛著玉米、大蒜、辣椒串,院中擺放著碾子、紡車、耕耙,加之木柵欄、絲瓜架,一切都散發著農家生活的原味。泉依山出,竹因泉生,人臨泉居。於是,石浸潤了,村靈動了,生機和祥瑞充盈了。

不知不覺,天色已暗,燈次第點亮,為小村抹上了迷人的色彩。站在“梅緣”古建築處,花草的幽香若有若無。此刻,我的思緒正如眼前那副楹聯所題:“今世有緣梅做伴,他生無悔竹為鄰。”仰望夜空,月明星稀,皎潔的月光傾瀉而下,清淨與明朗讓人沉醉。

竹外聽泉——竹泉村遊記

依翠齋、聽泉齋……一間間民宿透出溫馨的燈光,屋裡都是來村中避暑的人們。我對錶弟說,看看這些民宿的名就不想走,我們也住上一宿吧。表弟說也好,馬上就可以吃到沂蒙煎餅、芝麻火燒、鄉野小菜等鄉村風味。而我,更想靜享一回疏竹篩月、竹影搖窗、品茗聽泉的山村樂趣。清晨和鳥兒一起醒來,學學鄭板橋“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魚竿”,那定是一段刻骨銘心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