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 官窯 青花外八仙內花卉茶船

茶船

“茶船”,又名“茶托”或“盞託”,亦稱茶托子、茶拓子。古代漢族民間流行的一種置茶盞的承盤。始於南朝。其用途以承茶盞防燙手之用,後因其形似舟,遂以茶船或茶舟名之。清代寂園叟《陶雅》中提到:“盞託,謂之茶船,明制如船,康雍小酒盞則託作圓形而不空其中。宋窯則空中矣。略如今制而頗樸拙也。”可見船形茶托出現於明代。在茶具這個龐大的家族中,茶船雖處於從屬地位,卻不可或缺。此外,黃河故道還有茶船畫舫。使遊客一面觀賞黃河故道兩岸風光,一面品相片,吃茶點、茶食,享受小曲與戲曲精彩片段。相關經典名句:“一器成名只為茗,悅來客滿是茶香。”

清乾隆 官窯 青花外八仙內花卉茶船

清乾隆 官窯 青花外八仙內花卉茶船

茶船起源與發展

清乾隆 官窯 青花外八仙內花卉茶船

清乾隆 官窯 青花外八仙內花卉茶船

茶船始於南朝。唐代逐漸增多,由盞託演變而來,據李匡義《資暇錄》卷下記載:“始建中(780-783年),蜀相崔寧之女以茶盅無襯,病其燙指,取子承之。既啜而盅傾,乃以臘環子之央,其盅遂定。即命匠以漆環代瓷茶船考古材料證實盞託的出現應早於唐代,最早可追溯到東漢時的青瓷耳杯托盤。浙江是青瓷的故鄉,大約東漢晚期,成熟的青瓷已在上虞小仙壇一帶生產。耳杯系酒具之一,又稱為羽觴,因橢圓形杯體兩側裝飾有兩橫耳,後人稱之為耳杯。從考古發掘材料來看,東漢既有帶單耳杯的青瓷托盤,亦有帶雙耳杯的托盤,有的出土耳杯中還帶有小勺,以備勺酒之用。到了漢代,記載飲茶的史料漸多,特別是在西南一帶的四川,當時文人雅士留下不少描寫飲茶的文字記載。到了兩晉南北朝,茶飲流佈更廣,茶已在上層貴族之間流行。作為典型茶具的盞託這時已出現,以考古發掘實物為例:湖南長沙沙子塘東晉墓裡就出土了青瓷盞託;1975年江西省吉安縣考古發掘了南朝齊永明十一年(493年)紀年墓,其中就有青瓷盞託,這些紀年墓出土的青瓷盞託更好地說明飲茶在當時的盛行。

清乾隆 官窯 青花外八仙內花卉茶船

清乾隆 官窯 青花外八仙內花卉茶船

八仙人物

清乾隆 官窯 青花外八仙內花卉茶船

清乾隆 官窯 青花外八仙內花卉茶船

八仙是中國民間傳說中廣為流傳的道教八位神仙。八仙之名,明代以前說法不一,有漢代八仙、唐代八仙、宋元八仙,所列神仙各不相同。至明代吳元泰《東遊記》始定為:鐵柺李(李玄)、漢鍾離(鍾離權)、張果老(張果)、呂洞賓(呂岩)、何仙姑(何瓊)、藍采和(許堅)、韓湘子、曹國舅(曹景休)。據華軒居士考證,北宋中期應鐵柺李之邀在石筍山聚會時始有八仙之說。後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名言。

清乾隆 官窯 青花外八仙內花卉茶船

清乾隆 官窯 青花外八仙內花卉茶船

另一含義指傳統中式窗格,比如我們常見的方形桌面或者牆面,在四個角做圖案,中間也有圖案,我們通常叫這種圖案分佈形式為八仙,俗稱四菜一湯。還有中式窗欞的最小構件或稱銜接件,也叫八仙,並且分為明八仙和暗八仙兩種。

清乾隆 官窯 青花外八仙內花卉茶船

清乾隆 官窯 青花外八仙內花卉茶船

本品造型端莊器行少見,古樸穩重;釉水柔潤亮澤,純淨透澈;青花呈色沉著淡雅,層次豐富自然;腹部繪飾八仙人物,形態各異,生動形象;筆法線條簡潔流暢;圈足所見胎骨細膩緻密;整體制作工藝時代特徵明顯,

清乾隆 官窯 青花外八仙內花卉茶船

清乾隆 官窯 青花外八仙內花卉茶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