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諺:立秋時節響雷聲,薄衣爛衫能過冬,這是怎麼回事?

今日立秋。

農諺:立秋時節響雷聲,薄衣爛衫能過冬,這是怎麼回事?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從今天開始,也就意味著會出現降水、溼度等的變化。

按照古人的說法,從今天開始,自然界中的陽氣漸收、陰氣漸長,世間萬物將放緩生長的速度,而且,將會從繁茂生長漸漸走向蕭索成熟。

原則上來講,立秋並不一定代表酷熱天氣就此結束,對於黃河流域以及江南地區而言,還要再經歷一段暑熱的天氣,要想使暑熱的天氣真正消退,應該等到秋季的第二個節氣——-處暑才行。

不過,從氣候學上來講,到了立秋時節時,來自北方的冷空氣將會頻繁活動,以便能夠隨時“擊退”盤踞在我國上空的暖溼氣流,從而讓它們“粉墨登場”,去主導我國的氣候環境。

但是,盤踞在我國上空的暖溼氣流也是不甘示弱的,這些暖溼氣流會與來自北方的冷空氣反覆博弈,直到“筋疲力盡”為止。

農諺:立秋時節響雷聲,薄衣爛衫能過冬,這是怎麼回事?

在我們這裡的農村,流傳著這麼一句農諺:立秋時節響雷聲,薄衣爛衫能過冬。由於這句農諺有些晦澀難懂,因此,儘管我對這句農諺認真琢磨了好久,但還是沒有能夠琢磨出這句農諺的意思來。於是,在一個不經意的日子裡,我只好向一位老農進行了請教,老農告訴我說,這句農諺的意思是這樣的:

雷,應該稱之為雷電,是帶異性電荷的兩塊雲相接近時所放出的閃電,當閃電放出以後,便會產生高溫,從而會導致空氣膨脹和雲層中的水滴汽化,進而發出非常強烈的爆炸聲。《淮南子·墜形》中稱:陰陽相薄為雷。由此可見,古人都知道雷電是怎麼來的。

一般來說,積雨雲能夠產生電荷,在積雨雲的底層帶有負電荷,在積雨雲的頂層帶有正電荷,積雨雲中的正電荷和負電荷彼此相吸,如影隨形地跟著積雨雲移動。由於空氣的導電能力很差,從而很難使積雨雲中的正電荷和負電荷產生連線,但是,當積雨雲接近樹木、山丘、高大建築物的頂端甚至人體時,積雨雲頂層的正電荷就會試圖透過樹木、山丘、高大建築物的頂端或者人體進行連線,當積雨雲頂層的正電荷“有幸”透過這些導體連線到位於積雨雲底層的負電荷時,正電荷中巨大的電流就會沿著一條傳導氣道從地面直向雲層湧去,進而產生出一道明亮奪目的閃光。其實,這就是雷電產生的過程。

積雨雲的形成需要有一些必要條件。比如,要有冷暖空氣的疊加,充足的水汽等,而充足水汽的形成是由溫度所決定的。我們都知道天空中的水汽是由地表水蒸發上去的,但水汽的蒸發沒有足夠的溫度支援是不行的。由於夏天的氣溫比較高,因此,地表水就會非常容易地蒸發到空中,進而形成積雨雲,當積雨雲越來越多的時候,就有可能產生雷電了。

農諺:立秋時節響雷聲,薄衣爛衫能過冬,這是怎麼回事?

那麼,立秋時節響雷聲,薄衣爛衫能過冬,究竟說的是咋回事呢?

上面,我們已經說了雷聲是怎麼來的以及積雨雲是如何形成的了。當立秋時節仍然會有雷聲響起的時候,就意味著天氣依然炎熱,盤踞在我國上空的暖溼氣流依然佔據著主導地位,並沒有出現消退的現象。而一旦盤踞在我國上空的暖溼氣流依然佔據著主導地位,那麼,暖溼氣流就會“擊敗”來自於北方的冷空氣,從而導致冬季不是太冷的現象出現。在冬季不是太冷的情況下,就是穿一些薄衣爛衫也能熬過冬天了。

其實,“立秋時節響雷聲,薄衣爛衫能過冬”這句農諺就是這樣來的。

農諺:立秋時節響雷聲,薄衣爛衫能過冬,這是怎麼回事?

聽了老農的解釋後,我總算是弄明白了這句農諺的意思了。由此看來,勞動人民的實踐經驗還是非常豐富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