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大餐後胃疼、酸、脹,吃點清淡的就沒事了?

今年的春節,你是不是和小編一樣,不是正在吃,就是在去吃的路上,大餐基本上就沒停過。加上平日裡飲食不規律,工作壓力大,吸菸飲酒,都可能造成消化道不適症狀:胃疼、胃酸、胃脹。然而,很多人面對胃部不適的第一反應是吃點胃藥喝點粥,挺挺就過去了。殊不知,有些症狀出現,需要提高警惕!

胃位於腹腔左上部,是消化道中一個有彈性的口袋,入口是賁門,與食管相通,出口為幽門,與十二指腸相連,供食物暫停和消化。胃透過蠕動,研磨食糜,促進其與消化液的混合。同時,胃液中富含蛋白酶、鹽酸和粘液,可以對食物進行初步消化。根據胃的結構和功能,就可以很容易地鑑別胃部這些不適的症狀。

1、胃疼

集中在上腹部的疼痛感。由暴飲暴食或進食油膩、辛辣食物引起的疼痛常在幾小時內消失,而由病毒或細菌感染引起的疼痛則可持續幾天。

2、胃酸

往往表現為燒心、胃酸反流,是由於胃內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的不適。胃食管反流也可引起咽喉、氣道等食管以外的組織損傷。可由過量飲酒、食用刺激性食物、服用非甾體抗炎藥和抗膽鹼能藥物等引起。

3、胃脹

表現為過多氣體集中在胃部引起不適。常見誘發因素包括進食油膩或者易產生氣體的食物(如碳酸飲料)、壓力過大、乳糖不耐症、腸易激綜合徵等。

普通的胃病在發病前常有明顯誘因,如長期飢餓、酗酒、暴飲暴食等,可以透過規律飲食,戒菸戒酒,緩解壓力等方式改善。而沒有明顯誘因的胃部不適,就要警惕胃癌的發生了。

以下幾個訊號,都提示著胃癌的發生,如果你的胃部症狀符合下面幾個情況,就需要儘早胃鏡詳細檢查下胃部情況了。

訊號一:胃疼的規律發生改變

胃疼是否規律,對判定是否為胃癌非常重要。

胃病的疼痛一般具有規律性,如胃潰瘍的疼痛,常常在飯後半小時至2小時出現,而在下次進食前消失;而十二指腸潰瘍,則表現為空腹時疼痛,常發生於飯後3至4小時,在進食後疼痛可減輕或消失,部分人群可以出現夜間痛。

而無規律的胃疼,往往表現為沒有特定時間和情境,隨時隨地發作的胃疼,或者持續性疼痛,如夜間突然痛醒,或與飲食完全無關的胃部疼痛。

無規律的胃疼相對於規律性胃疼,胃癌發生的可能性更高,需要及早到醫院進行排查。

訊號二:持續的上腹部飽滿、膨脹

胃病患者胃蠕動能力差,因而在進食過多後易出現飽脹感。但胃癌發生後,除飽脹感外,有時可發現腹部包塊的出現,尤其是劍突下區、胃部中段,按壓時會有疼痛,疼痛感可放射至背部、左腰部、臍部、胸部、心前區,甚至胸骨後(此類疼痛需要與心臟疾病進行鑑別)。

隨著腹部包塊的增大,嘔吐症狀也會隨之加重,此類症狀必須警惕胃癌的發生。

訊號三:短期體重減輕和貧血

長期胃病患者由於消化功能受損,常見體型消瘦。而在此期間,體重急劇下降,伴隨疲勞乏力的症狀,甚至伴隨腹瀉的發生,就必須警惕胃癌的發生。

訊號四:無法解釋的黑便

排除藥物、食物的影響後,如果患者大便呈現黑色或柏油色,往往提示上消化道出血的發生,需要警惕腫瘤出血的可能性,建議及時進行大便潛血試驗,若持續陽性,表明胃病可能在惡變。

訊號五:藥物無效

一般胃病在對症治療後,症狀會很快減輕或消除,若常用藥物效果不佳或無效,需要考慮惡變的可能性。

除警惕這些典型症狀外,更多的早期胃癌,尤其是胃竇部腫瘤很難有特異症狀。要排查早期胃癌,更多還是要依賴於胃鏡的普及。

對於年齡超過40歲,近五年來沒有進行過胃鏡檢查的人群,建議立即進行胃鏡檢查;而針對高位人群,還需要根據幽門螺桿菌感染和胃部萎縮情況,安排更為詳細的胃部檢查。

(運營:鄭新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