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斯戰車如何被吹得比現代坦克還能打

胡斯戰車如何被吹得比現代坦克還能打

作者|冷研作者團隊-披瀾讀史

字數:3875,閱讀時間:約10分鐘

編者按:“歷史發明家”一詞一般是人們用來調侃那些為了證明自己的論點而“發明”或者說捏造歷史的網友,在網上,有不少真假莫辨的觀點都與這類發明家有關。但平心而論,歷史發明家絕非是當代的產物,在過去,由於各類文獻資料的稀缺,即使是最嚴謹的學者,在對事件進行記敘時,偶爾也需要腦補缺失的部分。這就導致一些如今我們看來極為可笑的觀點在當時被當做事實。比如歐洲中世紀晚期在胡斯戰爭中嶄露頭角的胡斯戰車,就曾經因為歷史發明家的腦洞而被傳說的神乎其神,以至於後世的人們不得不一層層剝去其身上的迷霧才能得以瞭解其真實狀態。

胡斯戰車如何被吹得比現代坦克還能打

胡斯戰爭又稱聖盃戰爭,它是歐洲歷史上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次農民戰爭。十四世紀中葉,東歐捷克地區經濟較為發達,但由於德意志領主掌握著當地土地、礦業、呢絨等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加之教會的雜稅重擔,當地的社會矛盾、民族矛盾極其尖銳。

1415年,布拉格大學校長,同時也是波西米亞改革先驅的約翰·胡斯被天主教會處以火刑,這一事件雖未直接導致暴亂,但當1419年2月“第一次擲出窗外事件”(First Defenestrations of Prague)發生後,胡斯戰爭徹底爆發。在這之後,德意志貴族在羅馬教廷的支援下,先後發動了五次針對胡斯教徒的十字軍運動。

在當時的歐洲,“步兵革命”尚未到來,重灌騎士依靠衝擊戰術,依舊是戰場上最具威力的大殺器,和那些磨刀霍霍的貴族騎士相比,胡斯教徒雖然有信仰作為加持,但實在是缺乏抵禦敵人的武器和力量。而這也是胡斯戰車出現的背景。

胡斯戰車如何被吹得比現代坦克還能打

如果現在在中文網際網路上搜索“胡斯戰車”,關於這種裝備的介紹還相對正常。這是一種用來充當據點和堡壘的載具,一般由四匹馬拖拽行駛。胡斯戰爭後期的戰車往往會在一側配備比車身還要長上一截的厚重護板,作戰時,士兵們可以依託護板上的孔洞放置火槍或者十字弩。至於另一側,則會預留可供乘員出入的窄門。

一輛胡斯戰車可以搭乘15至20人,作戰時,他們可以利用車上木箱中的鐵斧、梭鏢乃至鐵鏟進行近身防禦,另外,一些戰車也會搭載火炮和火藥,這種搭配讓胡斯戰車組成的防禦車陣可以抵擋一定程度上的密集火力或者近戰步兵的威脅。

胡斯戰車中最昂貴的裝備,可能就是那些火槍和火炮了。雖然戰車中同樣配備了十字弓弩手、弓箭手和投石兵等投射兵種,但火槍、火炮這類新興事物才是胡斯戰車最典型的標誌。

其裝備的火槍分為兩種,一種是被稱之為“管子槍”的小型火槍,它由木質握柄和一支較短的鋼質槍管構成,發射時,火槍手需要將長柄夾在左臂下,另一支手持火柴伸入火門點火,由於管子槍的實物出土於塔波爾,因此它也被稱之為塔波爾槍。另一種槍即是大名鼎鼎的火繩鉤槍,其槍管部分比管子槍更長,在槍管下面鑄造有鉤型結構,在開火時更方便固定並減少後坐力。

胡斯戰車如何被吹得比現代坦克還能打

火炮同樣大致分為兩類,一是放置於胡斯戰車之上使用的輪式塔拉斯尼斯炮,與其說是炮,不如說是大口徑的火槍。作戰時,塔拉斯尼斯炮安置在戰車上,由盾牌進行保護,由於其重量比一般的火繩槍更重,為方便使用,其底座為兩足木質支架,前足負責支撐,後足則透過插入不同方向的孔洞來調整設計方向。第二種火炮奧夫尼斯炮類似於後來的輪式火炮,在作戰時,人們可以透過移動車軸、車輪來靈活佈置這種武器。因此,雖然同樣屬於前膛填充式,但這種武器的靈活性,明顯要強於早期的同類。

對於當時的胡斯教徒而言,這些武器和裝備,能給予他們對抗騎兵的勇氣和勝算。這種裝備,說到底是一種專為胡斯軍量身打造的經濟適用裝。

反觀一些本應更加可靠的文獻裡,關於胡斯戰車的描述卻有些令人瞠目結舌。比如《劍橋插圖戰爭史》,是這麼介紹胡斯戰車的:“

它的發明最初是為防禦部隊抵抗騎兵的進攻而用,但後來被用來用來進攻——幾乎像用坦克一樣——以驅散並擊退敵軍,然後再返回原地,就像1421年12月在波西米亞的庫特納·霍拉

”。

庫特納·霍拉之戰是第二次反胡斯十字軍時期的著名戰役,此戰中,胡斯派領導者揚·傑士卡腹背受敵陷入被動,不得不率軍突圍。捷克當地的編年史說傑士卡在突圍時利用戰車上的火炮、火槍還有重弩打破了匈牙利國王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西吉斯蒙德大軍的包圍圈。而十八世紀普魯士總參謀部軍官、軍事科學院教授雅恩,則言之鑿鑿的在其著作《軍學史》中描寫了傑士卡是如何以鎖鏈將戰車鉸連,組成移動堡壘突圍,以及周遭軍隊面對這一怪獸是如何無能為力的。

胡斯戰車如何被吹得比現代坦克還能打

按照漢斯·德爾布呂克的考證,雅恩關於庫特納·霍拉之戰的描述,引自波希米亞歷史學家帕拉茨基的著作《晚期中世紀史》。由於史料的散失,我們如今已經難以得知後者的這些記錄有沒有更直接的史料來源。但德爾布呂克認為,將戰車用鎖鏈連線進攻作戰純屬捏造。

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發表的文章《西夏精銳騎兵鐵鷂子,真的是連環馬嗎?的日本導演拍錯了》曾經提過,無論是鐵浮圖、鐵鷂子還是連環馬、柺子馬,都不可能讓騎兵三人一組彼此拴連作戰,戰馬的體力、速度各不相同,用鐵鏈鉸連只會讓三人彼此掣肘。胡斯戰車的情況與之類似,它最早出現於第一次反胡斯十字軍時期的奈克莫爾堡圍攻戰,當時的胡斯軍只有7輛戰車,到了一年後蘇德莫爾村之戰時,胡斯戰車的威力第一次真正展現出來,然而即使是此時,傑士卡軍中的戰車也不過只有12輛。

而此時距離庫特納·霍拉之戰的爆發僅剩一年時間。如此短的時間內,胡斯軍的戰車數量即使能有所增加,其戰車手的訓練水平也很難快速跟進,對於士兵們而言,熟悉如何駕馭戰車,以及在戰時如何迅速部署成防禦陣型就已經難能可貴了。至於各戰車懸掛鉸鏈行進,對於戰車手的水平要求實在是太高了。

胡斯戰車如何被吹得比現代坦克還能打

有一個非常典型的反面例子就是第五次反胡斯十字軍戰爭時期的多馬日利採戰役。由於多次在胡斯戰車面前鎩羽而歸,德意志指揮官弗裡德里克調配了大量仿製版戰車作為防禦工事,期待用戰車攻勢以牙還牙。然而由於其本人並不熟悉戰車的用法,軍中的戰車手更是缺乏訓練,當胡斯軍取得小勝後,這些戰車不僅沒能起到堡壘的作用,反而成了友軍撤退的阻礙,導致了更大規模的潰散。

類似連環戰車的戰術還有一個更無法迴避的問題:各類文獻都未曾記載胡斯戰車會對拉車的馬匹進行保護,而從邏輯來看,胡斯教眾也沒有財力來武裝它們。因此,一旦某一匹馬被流矢所殺,那麼連環戰車就會陷入無比被動的局面中。因此,即使胡斯人真的訓練有素讓戰車可以在相互鉤掛的情況下行軍,那麼只要敵方統帥不是瞎子,各類遠端武器就會讓這些戰車變成無法動彈的靶子。

胡斯戰車如何被吹得比現代坦克還能打

從人們對於胡斯戰車的復原模型來看,胡斯戰車的確有專門用於鉤掛的鎖鏈,魚鷹社的《德意志中世紀軍隊》一書中,就提到每輛胡斯戰車的標準裝備中有兩把斧子、兩把鐵鏟、兩把鎬、兩把鋤頭、兩把剷刀、 兩支鉤託長槍以及一條鉤掛鎖鏈。

只不過,鉤掛鎖鏈並非是行軍過程中讓胡斯戰車cosplay幾個世紀之後的坦克,而是用在防禦作戰中。戰車依靠鎖鏈拴在一起,可以減少敵人從戰車間隙突入陣地的可能性,同時,也可以防止某一輛戰車被驚駭的戰馬撞翻,導致陣型失效。

胡斯戰車如何被吹得比現代坦克還能打

關於戰車鉸連成陣,並用於突圍的記載,很有可能是後世學者在看到胡斯戰車樣式後的臆想和腦洞。至於為什麼會有如此奇怪的腦洞,則與一個胡斯戰爭的親歷者有關。

艾伊尼阿斯·西爾維厄斯,後世稱之為教皇庇護二世。他是羅馬教會中唯一一位留下自傳的教皇,其一生都頗具傳奇色彩:同情胡斯運動的異端學者、德高望重的天主教皇、以及矢志東征收復君士坦丁堡的虔誠護教者,正是由於這些彼此迥然的人生軌跡,讓他的自傳《庇護二世聞見錄》成為了歐洲中世紀晚期最鮮活最具特點的一部著作。而許多關於胡斯戰車的記載,也出自他的第一手資料。

在這位頗有浪漫主義色彩的作者筆下,胡斯戰車所組成的車陣彷彿一頭變幻無窮、吞噬一切的巨獸:“

戰鬥訊號一旦發出,車伕們就會駛向敵軍,按照先前的佈置組成某個字母的形狀。經過訓練的塔博爾派很熟悉車與車之間形成的通路,敵人卻落入了絕望的迷宮,找不到從哪裡出去,彷彿被困在一張網上。如果敵軍像這樣被打散、分割和孤立,步兵就能輕鬆地用刀劍和連枷徹底將其擊敗,或者敵人會被站在車上的射手打倒。日什卡的軍隊就像一支有許多手臂的怪獸,出人意料地迅速抓住獵物,將它捏死,吞下它的碎片。即便個別人成功逃出了車營迷宮,他們也會落入外面列陣的騎兵手中,在那裡被殺死。

胡斯戰車如何被吹得比現代坦克還能打

▲庇護二世關於胡斯戰車組成車陣“吞噬”敵人的記載與電影《赤壁》中精緻的陣圖構型一樣天馬行空卻不合邏輯

對於後世學者而言,庇護二世即是一位著作等身的學者,同時也是胡斯戰爭的親歷者,因此,在研究胡斯戰爭時,很難不受這位地位尊崇的前輩影響。也正是基於這兩點原因,不少關於胡斯戰車的記載,都對其進攻時的犀利著墨頗多。

如果拋開這些名人效應不談,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這種彷彿玄幻小說一般的形容,顯然不可能是真實場景的復現。胡斯戰車並非真正的“坦克”,甚至可以說,這種價格低廉的載具,甚至是由農場大車改裝而來的,它配備的馬匹甚至比不得上古代戰車的標準,畢竟後者是貴族們用於衝殺破陣的坐騎,而前者只不過是一群忍無可忍的農夫、市民用於反抗暴政的防衛武器。

事實上,在作戰時,胡斯人往往會將馬匹安置在環形戰車陣的內層加以保護,根本不會在這麼危險的時候驅使這些昂貴的大牲口。畢竟,如果他們真的富裕到把馬當做消耗品,胡斯教徒又怎麼會被逼得向那些養尊處優的貴族老爺們揮動鐮刀呢?

胡斯戰車如何被吹得比現代坦克還能打

參考文獻:

1、漢斯·德爾布呂克《戰爭藝術史》

2、趙愛華《淺析反胡斯十字軍失敗的軍事原因》

釋出於: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