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科教人才支撐 增強創新發展能力

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人才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天津市始終高度重視人才工作,先後出臺《天津市數字經濟領域技術技能人才培育專案實施方案》《天津市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關於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支撐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和檔案,實施了“海河英才”行動計劃;組建了十大產業人才創新創業聯盟;釋出天津市境外職業資格認可目錄,提供人才從業、工作和出入境便利;探索了居住證積分工作;推動各項人才政策措施落實落地。截至2022年底,“海河英才”行動計劃累計引進人才44。5萬人,積分落戶工作累計吸引非津籍穩定就業人才14。9萬人,十大產業人才創新創業聯盟連結高校院所80家,聘請院士專家75位,凝聚了2000餘個頭部企業,初步形成了“3+N”人才發展戰略新格局。

當然,我們也應看到,我市人才短缺難題是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大都市建設的“短板”。未來,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強化科教人才工作:

一、應分層次合理佈局,解決高階人才緊缺的難題。首先,加大高水平領軍人才引進力度,集聚科技“領頭雁”。進一步提高領軍人才獎助水平。提高引進兩院院士、國內外知名專家、高階技術骨幹等人才的獎勵額度,完善對高水平人才團隊的整體引進和支援保障。進一步最佳化領軍人才工作機制。以人才服務的精準化、智慧化為方向,建立由政府、企業、高校、第三方服務機構合作運營的人才供需對接公共服務平臺。其次,創新中青年專業人才引育模式,打造科研“生力軍”。支援更多的中青年人才成長及團隊建設。開展科研評價、教師職稱評審等重點領域改革。在個稅差額補貼、就業補助、住房租購保障、創業啟動基金等方面予以更大的優惠力度,不斷提升對高校畢業生的吸引力。再次,強化產業領域師資隊伍建設。師資隊伍緊缺也是人才培養環節亟待解決的難題。加大重點產業領域的優質師資人才引進力度。加強本地師資隊伍建設,提高高素質師資人才留津率。第四,探索服務地方產業發展的職業教育新模式。推動建立產教融合發展聯盟。推動全市中職、高職院校“進群”“組網”,與重點產業領域優質企業開展校企合作,引導建立招生及就業資訊共享機制、實訓基地輪崗制、實習崗位餘缺調劑機制等長效機制。第五,最佳化重點產業專業的本碩博培養體系,培育人才後備軍。健全整合專業學歷層次教育,健全“推免+統招”“申請考核+直博+碩博連讀”的多元化碩博招生模式,推進以校企聯合培養、學分互認、彈性學制等為代表的培養模式創新。

二、與市場需求對接,解決人才科技能力較低的問題。首先,加快推進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對接。對接本專科生和研究生及以上學歷學生與企業科研環節及生產環節需求,實現人才培養精準化。繼續完善“訂單”制培養模式。規範行業企業參與職業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全過程的權利與義務。其次,提倡新老員工“傳幫帶教”制度。企業要為新入職員工制定短期及長期的職業成長培訓計劃,以老帶新、以新促老。定期展開新人集體培訓及考核。再次,發展和規範相關臨近專業的教育培訓服務。倡導企業出資並提供辦學場地、宣傳並招收學員、組織結業考試等服務,學校提供培訓老師、具體培訓方案併發放由企業學校雙重認證的結業資格證書。第四,繼續加強與國內外一流高校院所及研究機構的合作。加強與中科院、中國工程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合作,引入國內外一流高校院所及研究機構在津設立分校分院,建設一批院士工作站、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新型研發機構和大學科技園。

三、做精做細雙創服務,解決科研成果轉化率低的問題。要調動高校教師雙創積極性,提高科研成果落地天津。首先,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組建為科研成果轉化服務的經營團隊。招募並引進包括金融、法律、管理、營銷運營等在內的複合型技術經紀人,建立以服務為宗旨的科研成果轉化第三方經營隊伍。其次,充分利用各類科研平臺,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率。推進產業發展鏈、學科專業鏈、人才培養鏈、科研創新鏈“四鏈”融合發展。再次,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臺,創新產教融合新模式。深化高校“資產經營公司”改革,持續規範高校國有資產管理運用體制機制,推進大學科技園運營主體建設,進一步發揮國家大學科技園以及天津市的其他高校大學科技園孵化轉化作用。形成“育成中心—孵化器—加速器—生產基地”的全產業鏈發展。第四,最佳化職教“五業聯動”發展機制。進一步探索形成“政、行、企、校、研”五方攜手發展的職教共同體,主動服務我市重點產業鏈發展。

(作者為南開大學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研究院研究員,南開大學京津冀協同發展研究院秘書長、教授)

釋出於: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