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演“孤膽英雄”,把於洋和王潤身放在一起看,差別就出來了

同樣是演“孤膽英雄”,把於洋和王潤身放在一起看,差別就出來了

小時候最愛看“孤膽英雄”勇闖虎穴,與頑匪鬥智鬥勇,最終和大部隊裡應外合獲得全面勝利的老電影。

最愛看的情節,也是偵察兵如何打入敵人內部,如何與狡猾的土匪巧妙周旋,如何偽裝自己,如何獲取敵方的信任,如何臨危不懼,如何面不改色。

一邊把敵人耍得團團轉,一邊又輕鬆獲得了重要情報。

同樣是演“孤膽英雄”,把於洋和王潤身放在一起看,差別就出來了

所以從小到大,但凡與“孤膽英雄”有關的老電影,我都看了不下十遍。

裡面的情節和臺詞,都倒背如流。

其中,最愛看的,就是

於洋

主演的

《英雄虎膽》

,和

王潤身

主演的

《林海雪原》

扮演曾泰的於洋,和扮演楊子榮的王潤身,也因此成為我最喜歡的電影明星。

同樣是演“孤膽英雄”,把於洋和王潤身放在一起看,差別就出來了

這兩部電影,都由八一廠拍攝。《英雄虎膽》的導演是嚴寄洲和郝光,《林海雪原》的導演,是在經典戰爭片《南征北戰》中演過張連長的劉沛然。

兩部電影,所講述的,都是偵察英雄,深入虎穴,潛伏到頑匪身邊,摸清敵人動向,獲取我軍需要的情報,最終協助大部隊,將殘匪一網打盡的故事。

《英雄虎膽》和《林海雪原》在情節設定上,也有諸多雷同之處。

比如偵察科長曾泰,和偵察排長楊子榮,都是從被活捉的特務身上獲取線索,然後喬裝改扮,冒名頂替,潛入匪巢。

同樣是演“孤膽英雄”,把於洋和王潤身放在一起看,差別就出來了

初入虎穴,自然無法得到充分的信任,所以他們都必須經過層層考驗。

而這個考驗的過程,也全都驚心動魄,引人入勝。

最終他們卻憑藉過人的智慧和膽識,和匪首結為“交心”和“過命”的“生死之交”。

然後又出其不意地,將整個匪巢一鍋端。

同樣是演“孤膽英雄”,把於洋和王潤身放在一起看,差別就出來了

儘管影片的情節都大差不差,但因為故事緊張刺激,演員的表演生動傳神,所以看多少遍,都不會覺得枯燥乏味。

於洋和王潤身,在兩部電影中的表現,都稱得上是“出神入化”。

但細分析,兩者之間的差別,還是相當大。

那麼,兩位演員,誰演得更好?誰扮演的“孤膽英雄”,更加真實可信?

今天,雅清就不妨和大家一同來討論一下。

一、於洋在《英雄虎膽》中扮演曾泰

同樣是演“孤膽英雄”,把於洋和王潤身放在一起看,差別就出來了

於洋和王潤身,一個是當時北影廠的首席“英俊小生”,一個當時八一廠的重要“性格演員”。

兩人都相貌英俊,英姿挺拔。

同樣是演“孤膽英雄”,把於洋和王潤身放在一起看,差別就出來了

但相比之下,

於洋的外在形象,顯然更加器宇軒昂,儀表不凡。

《英雄虎膽》上映後,在觀眾中引起了巨大反響,上座率非常高,在國外放映,也極受歡迎。

我覺得除了情節緊張、懸念叢生、節奏明快等要素之外,於洋那俊朗陽剛的形象,和從容有度的表演,也功不可沒。

同樣是演“孤膽英雄”,把於洋和王潤身放在一起看,差別就出來了

實際上,於洋也正是在出演了《英雄虎膽》這部電影之後,才聲名鵲起的。

儘管在這之前,他早已拍過無數部電影,還出演過《衛國保家》、《山間鈴響馬幫來》等電影的男主角,但在觀眾中的影響力,卻還是比較有限。

同樣是演“孤膽英雄”,把於洋和王潤身放在一起看,差別就出來了

而隨著《英雄虎膽》這部電影的大熱,使得於洋這個名字愈發家喻戶曉。

其實最初,於洋對接下曾泰這個角色,還曾非常猶豫。

因為他在之前參演的電影中,所扮演的角色,大多都是部隊上的年輕幹部。這對於洋來說顯然更加駕輕就熟。

然而要出演一個打入匪穴的偵察員,於洋的心裡,並不是十分有底。

但已經拍過好幾部電影的導演嚴寄洲,給予了於洋充分的信任。

嚴寄洲選中於洋的最大原因,就是

他的外形條件十分突出,眉宇之間有一股掩飾不住的剛毅之氣。

同樣是演“孤膽英雄”,把於洋和王潤身放在一起看,差別就出來了

尤其是於洋的那雙眼睛,無比明亮,炯炯有神,令人一看,就難以忘記。

嚴寄洲希望於洋能夠改變過去“固有”的形象,將曾泰深入虎穴之後的匪氣給演出來。

但同時又要求於洋的表演,能讓觀眾一眼就看出這是個處變不驚的大英雄。

這實際上是一項非常難達到的要求。

一邊又要有“匪氣”,一邊又還要保持“正面小生”的形象,這如何讓演員同時“達標”?

我們也無法責怪嚴寄洲導演的這個“要求”。因為他也沒辦法,在當時的創作環境中,正面人物就必須是“偉光正”的,這是無法改變的。

同樣是演“孤膽英雄”,把於洋和王潤身放在一起看,差別就出來了

所以,我們所看到的,於洋在《英雄虎膽》中所扮演的曾泰,不管怎麼看,凜然正氣都溢於言表,而角色所必需的“匪氣”,卻要刻意表現出“演”的成分來。

同樣是演“孤膽英雄”,把於洋和王潤身放在一起看,差別就出來了

我想觀眾所普遍認為的曾泰比較“臉譜化”的問題,可能正來源於此。

但我覺得

於洋在其中的

分寸感

,掌握得特別好。

以我軍偵察科長的身份參與審訊“真敵方副司令”時,他無論扮相還是表演,都顯得真實可信。嚴肅的表情,篤定的雙目,擲地有聲的話語,都無不顯示出一位“老”偵察員的專業和立場。

同樣是演“孤膽英雄”,把於洋和王潤身放在一起看,差別就出來了

而以“副司令”的身份進入匪首李漢光的視線後,於洋便透過諸多細節,來體現出“副司令”的“洋派作風”和“流裡流氣”。

比如在接風宴上和大家舉杯共飲時,他還不忘用玩味的眼神,注視和打量著為他斟酒的美貌的女特務阿蘭。

同樣是演“孤膽英雄”,把於洋和王潤身放在一起看,差別就出來了

而當女匪首李月桂用半遮半掩的言語對“副司令”進行試探時,於洋又用瀟灑的坐姿,從容不迫又略帶傲慢的語氣,來展現“副司令”的“見多識廣”和泰然自若。

同樣是演“孤膽英雄”,把於洋和王潤身放在一起看,差別就出來了

可是鏡頭推近,他那意味深長的眼神,嘴角一抹明顯帶有鄙夷的笑容,又讓觀眾一眼便知,這是個堅定不移的“紅色潛伏工作者”。

同樣是演“孤膽英雄”,把於洋和王潤身放在一起看,差別就出來了

被觀眾和影迷所津津樂道的“和阿蘭跳倫巴舞”的那場戲,於洋的表演相當細膩。

曾泰嘴上說著“我不會跳”,然而面對周圍人審視的目光,他知道非跳不可。可曾泰也並沒有急於表現,而是先吊足大家的胃口,然後勉為其難地,先滅掉菸頭,從口袋裡掏出手絹,抹抹嘴唇,顯示出一個“紳士”,該有的風度,之後才緩緩起身,進入到跳舞的狀態。

同樣是演“孤膽英雄”,把於洋和王潤身放在一起看,差別就出來了

從影片呈現的效果來看,從未跳過“倫巴舞”的於洋,經過幾天的訓練之後,舞步非常嫻熟,舞姿也極其瀟灑,和王曉棠的配合,也是相當默契。

同樣是演“孤膽英雄”,把於洋和王潤身放在一起看,差別就出來了

這一段之所以成為經典,我想與演員的模仿力,和惟妙惟肖的表現力,都有著最直接的關係。

然而在跳舞的過程中,在導演給到的特寫鏡頭裡,於洋為體現出曾泰這個角色的“正面特徵”,所以又必須得表現出對眼前場景的厭惡,和匪徒們魚肉百姓的憤怒,以及一定要將這幫頑匪消磨殆盡的決心。

同樣是演“孤膽英雄”,把於洋和王潤身放在一起看,差別就出來了

我記得第一次看《英雄虎膽》時,就覺得這樣的處理方式,顯得很刻意很“假”。觀眾能看明白,難道匪穴中的其他人,尤其是像狐狸一樣的李漢光和李月桂,就看不清楚嗎?

但導演在當時的創作條件下,卻只能進行這樣的安排。

而演員的用心,也是肉眼可見。

我覺得在整部《英雄虎膽》中,於洋演得最好的一場戲,不是迎對李漢光和李月桂的試探,而是當張勇手所扮演的耿浩被敵人抓獲後,李月桂特意安排“副司令”,來對耿浩進行審問。

在這之前的一場戲中,導演用了一個長鏡頭,來展現曾泰得知耿浩被捕後的焦灼和狂躁。

同樣是演“孤膽英雄”,把於洋和王潤身放在一起看,差別就出來了

於洋的表演層次分明,但見曾泰耳聽著一聲聲鞭打耿浩的聲音,心急如焚,他用雙手抓亂了頭髮,像只瘋狂的野獸,在屋子裡來走動。看到桌上的手槍,他甚至一度想持槍衝關,但緊要關頭,理智終究戰勝了衝動。扔掉手中的槍,曾泰依然心亂如麻,大腦在飛速運轉,以至於滿腦門都是汗。

同樣是演“孤膽英雄”,把於洋和王潤身放在一起看,差別就出來了

這場戲,於洋演得太好了。

然而更好的,還是下一場對“假曾泰”的審訊。

當耿浩被帶到李漢光、李月桂和“副司令”的面前,這時曾泰並不知道耿浩假冒他身份的真相,而且不確定耿浩能否經得起敵人的嚴刑拷打,所以於洋用微妙的神情,展現出了曾泰心中的疑問。

同樣是演“孤膽英雄”,把於洋和王潤身放在一起看,差別就出來了

然而當耿浩刻意表明自己是“偵察科長曾泰”的身份時,真正潛伏在敵人身邊的曾泰,心中已對眼前的局勢有了掌握和了解。但於洋的表現,還是微微一驚,不過很快就用極其自然的表現,轉換成了審訊者的狀態。

同樣是演“孤膽英雄”,把於洋和王潤身放在一起看,差別就出來了

這場戲,於洋無論眼神,還是動作,都精準到位,用深沉內在的表演,將曾泰內心的複雜感受,都展現得淋漓盡致。

所以,儘管於洋在《英雄虎膽》中的表演,給觀眾一種強烈的“割裂感”,然而他還是在特定時期,成功地在銀幕上塑造了一個智勇雙全的“孤膽英雄”的形象。

同樣是演“孤膽英雄”,把於洋和王潤身放在一起看,差別就出來了

他的表演,好就好在,

他在外表上看起來很像是一個敵軍軍官,然而又無時無刻不在告訴觀眾,這是一個豪氣凌雲的偵察員。

而且他的扮相那帥,行為做派又是那麼瀟灑自如,哪個觀眾看了,會不喜歡?

同樣是演“孤膽英雄”,把於洋和王潤身放在一起看,差別就出來了

不過我還是認為,如果於洋的表演,再樸實內斂一點,不再刻意展示人物的剛正嚴肅,也許對於現在的觀眾來說,會有一個更好的觀影效果。

在這方面,顯然王潤身在《林海雪原》中的表現,就好了很多。

二、王潤身在《林海雪原》中扮演楊子榮

同樣是演“孤膽英雄”,把於洋和王潤身放在一起看,差別就出來了

最初在選擇《林海雪原》中楊子榮的扮演者時,王潤身並不是導演劉沛然心中的首選。

他一共面試了40多位演員,然而還是沒有找到理想的人選。

而王潤身雖然早在1956年就進入八一廠做演員,而且還演了《激戰前夜》、《長空比翼》、《戰上海》、《回民支隊》等電影,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但他卻一向以扮演勇猛剛烈的角色為主。

同樣是演“孤膽英雄”,把於洋和王潤身放在一起看,差別就出來了

不過王潤身在看過《林海雪原》這部小說之後,就對楊子榮這個角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所以聽說廠裡組建了劇組之後,他就非常關注選角動向。

在得知劉沛然導演對楊子榮這個角色的人選一直舉棋不定時,他決定進行毛遂自薦。

他嚮導演提出了自己扮演這個角色的三個優勢。

一個是他從小就有過習武的經歷。

第二個是他看過原著小說,對楊子榮這個角色有著強烈的創作熱情。

第三就是他認為自己有一定的表演經驗,對塑造楊子榮這個人物,也有一定的自信心。

同樣是演“孤膽英雄”,把於洋和王潤身放在一起看,差別就出來了

劉沛然聽了王潤身的講述之後,並沒有當即表態,而是讓他先做小品。

王潤身準備得相當充分和認真,試演了“舌戰群匪”和“進山獻圖”兩場戲,活靈活現的表演,令劉沛然大為驚喜,當下決定,“孤膽英雄”楊子榮,就由王潤身來扮演。

事實上,廣大觀眾在看過《林海雪原》這部電影后,都一致認為,

王潤身是其中演得最好的一位演員。

同樣是演“孤膽英雄”,把於洋和王潤身放在一起看,差別就出來了

包括後來我們又看到了現代京劇樣板戲電影和徐克執導的《智取威虎山》,看到了童祥苓和張涵予所扮演的楊子榮,但我覺得,最終還是王潤身所塑造的楊子榮更為神形兼備,並且符合觀眾心中對這位英雄人物的想象。

同樣是演“孤膽英雄”,把於洋和王潤身放在一起看,差別就出來了

我認為王潤身在《林海雪原》中的表演,有三好。

一是“

形象好

”。

這個“形象”並非單指演員長得相貌堂堂。

要說容貌,王潤身顯然比不上於洋的眉目俊朗。

然而當他穿上楊子榮的服裝,做了楊子榮的造型,卻使得一個靈敏機智而又充滿俠肝義膽之氣的英雄形象,赫然眼前。

同樣是演“孤膽英雄”,把於洋和王潤身放在一起看,差別就出來了

二是“

俠氣足

”。

我覺得在楊子榮這位充滿傳奇色彩的“孤膽英雄”的身上,是應該充滿了不畏生死的“大俠”風範的。而王潤身的身上,就正好充滿了丹心俠骨。

同樣是演“孤膽英雄”,把於洋和王潤身放在一起看,差別就出來了

在這一點上,於洋是遜色於王潤身的。

這應該與王潤身從小的經歷有關,也與他本人的氣質,不無關聯。

三是

表演自然到位,而且不時有神來之筆。

比如審訊小爐匠時,原本小爐匠頑固抵抗,然而在楊子榮聲色俱厲的震懾之下,小爐匠自扇耳光,連稱有罪,坦白交待。這時王潤身所設計的表演,是在楊子榮轉身時,偷偷捂嘴笑了一下。

同樣是演“孤膽英雄”,把於洋和王潤身放在一起看,差別就出來了

而恰恰正是這個不起眼的小動作,卻使得楊子榮的人物性格愈發豐滿,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英雄除了“偉光正”的形象之外,還有頑皮可愛的一面。

然而坐下之後,面對小爐匠,他又是一臉嚴肅的神情。

同樣是演“孤膽英雄”,把於洋和王潤身放在一起看,差別就出來了

這樣的表演,多麼自然,多麼真實,又多麼生動。

當然,他演得最好的,還是“舌戰群匪”這場戲。

但見他轉過身來,目光炯炯,先觀察地形,然後面不改色,走上前來,前膝微躬,雙手抱拳“見過三爺”。前戲做得足,規矩也摸得清。

但神情卻始終不卑不亢。

同樣是演“孤膽英雄”,把於洋和王潤身放在一起看,差別就出來了

“天王蓋地虎。”

“寶塔鎮河妖。”

一應一答,毫不含糊,輔助的動作,更是乾淨利落。

同樣是演“孤膽英雄”,把於洋和王潤身放在一起看,差別就出來了

面對座山雕寒氣沖天的逼問“臉紅什麼?”

他眼珠一動,毫無畏懼,兩手一攤:“精神煥發。”

座山雕再問“怎麼又黃了?”

面對群匪團團包圍,他橫眉冷對,他冷笑兩聲,摸摸臉頰,“防冷塗的蠟。”

同樣是演“孤膽英雄”,把於洋和王潤身放在一起看,差別就出來了

整場戲,演得惟妙惟肖,滴水不漏。

而接下來的一場戲,整整幾分鐘的時,王潤身透過繪聲繪色的表演,將“胡彪智取灤平聯絡圖”的過程,講述得活靈活現。

同樣是演“孤膽英雄”,把於洋和王潤身放在一起看,差別就出來了

神態、形體、語調、走位,無不精準到位,不僅令威虎山的一眾土匪聽入了迷,而且讓所有觀眾也身臨其境。

後來我想,如果換一個演員,能不能夠演到王潤身這等傳神的程度呢?

答案是不能。

他所呈現“匪氣”和“邪氣”,更符合人物在特定環境下的特殊身份。

令人產生深深的認同感。

同樣是演“孤膽英雄”,把於洋和王潤身放在一起看,差別就出來了

所以儘管王潤身的普通話並不標準,帶有明顯的河北口音,但這又何妨?他那精彩的演繹,使他成為了觀眾心目中獨一無二的“楊子榮”。

在《林海雪原》中,楊子榮不可避免地,也遭到了座山雕的試探。但王潤身的表現卻相當自然,不露聲色。

他自始至終都沒忘記自己此刻的身份,是身在匪穴的“老九”。所以行為做派也依然是充滿“匪氣”,連在無人時叉腰的動作,也經得起推敲。

同樣是演“孤膽英雄”,把於洋和王潤身放在一起看,差別就出來了

對於楊子榮這個正面人物的塑造,他身上的正義感自然是不可或缺的。然而王潤身卻並沒有採用“割裂”式的表演方式,一邊扮土匪,一邊又做出十分浩氣凜然的神情。

他巧妙地將這種正義感給藏了起來,可是又無時無刻不讓觀眾感受得到。

同樣是演“孤膽英雄”,把於洋和王潤身放在一起看,差別就出來了

所以

相比之下,我覺得王潤身所扮演的楊子榮,更加符合我們心中的“孤膽英雄”的形象。

只是可惜,王潤身此後的演藝之路較為坎坷,演完《林海雪原》之後,他也僅在《野火春風斗古城》中出演了關敬陶一角。然後他就被趕出了八一廠。直到1978年,才被長影廠接收,又陸續參演了《北斗》、《春眠不覺曉》、《不該發生的故事》等電影。

同樣是演“孤膽英雄”,把於洋和王潤身放在一起看,差別就出來了

但除了楊子榮,王潤身留給觀眾印象深刻的銀幕角色,並不很多。

這對於他和觀眾來說,無疑都是巨大的遺憾。

倒是於洋,此後又主演了《水上春秋》、《暴風驟雨》、《大浪淘沙》、《火紅的年代》、《戴手銬的旅客》等膾炙人口的電影,塑造了華小龍、肖隊長、靳恭綬、趙四海、劉傑等各種各樣的人物形象,成為了中國觀眾最為熟悉和喜愛的電影明星。

同樣是演“孤膽英雄”,把於洋和王潤身放在一起看,差別就出來了

如今,王潤身已經去世15年了,而於洋也有92歲高齡了。可他們在銀幕上所塑造的“孤膽英雄”曾泰和楊子榮的形象,卻依然那麼閃閃發光。

那麼,在大家看來,於洋和王潤身所扮演的“孤膽英雄”,哪一個更加深入人心呢?另外在大家的記憶裡,還有哪些演員所扮演的“孤膽英雄”令人難忘呢?歡迎大家透過留言區,與更多網友,進行互動。

文/DJ雅清編輯部:小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