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產業園區這40多年之完結篇:春節長假可以靜心閱讀了

中國產業園區這40多年之完結篇:春節長假可以靜心閱讀了

今天是中國產業園區這40多年系列文章的完結篇。系列文章總共十個篇章,數十萬字,此前忙碌工作中還未能仔細閱讀相關文章的您,終於可以利用這個春節長假靜心閱讀了。再次感謝系列文章作者賀沛老師的授權!園區薈(ID:biaozhunpark)全體同仁也提前祝各位春節快樂!萬事如意!節後我們再相遇!

三十一、40年來中國產業園區的初步總結

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成為大勢所趨,特別是東部沿海地區亟需主動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汙染的落後產能。隨著網際網路等技術的不斷突破,人類逐步迎來了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發展,將有助於解決資訊不平等、環境汙染、能源消耗等全球性難題,將人類生產生活帶入一個新的階段。新興科技、智慧製造、創意設計、共享經濟等新經濟方向,將成為未來新的發展機遇,也是產業園區發展升級的機遇所在。

全球產業轉移呈現出三大趨勢:

第一,隨著國內產業資本的成長,中國企業收購國外技術,進行孵化,逐步成為一種普遍的趨勢;第二,隨著國內消費市場的成熟,服務業逐步取代製造業,成為外資投資的重點;第三,國際製造業轉移重點開始逐步向內陸地區深入,例如重慶取代蘇州崑山成為世界膝上型電腦最大的生產基地。

中國產業園區這40多年之完結篇:春節長假可以靜心閱讀了

中國建立了完備的園區經濟體系

現代化的園區指的是在一定的產業政策和區域發展要求的指導下,以土地為基本要素,透過提供基礎設施、物業空間(如廠房、倉庫、寫字樓、研發樓、技術平臺等)等載體,進行綜合配套服務,吸引特定型別、特定產業叢集的各種企業投資、入駐,形成技術、知識、資本、產業、勞動力等要素高度集結並向外圍輻射的“產、城、人”高度結合的特定區域。

園區作為一種產業地產,是以企業為運作主體,以產業為基礎、由工業類用地或物流/倉儲類用地兩大型別為載體,開發服務於生產製造、研發辦公、倉儲配送、商貿物流、生產性服務等產業價值鏈上相關環節的新型地產業態。從外在形式上,產業地產包括工業園、科技園、商務花園、倉儲/商貿物流園及相關的生產配套設施等產品。

中國園區的發展從改革開放之初的蛇口工業區起步,其發展路徑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以“三來一補”的模式到九十年代形成以蘇州工業園為典型的製造業園區,再到本世紀誕生了以中關村、清華科技城、華夏幸福產業新城為代表的科技驅動型園區。

第四個階段稱之為園區4。0時代,主要表現為創新驅動,園區開始致力於企業孵化、股權投資、創業、產業投資等方向。透過打造創新型園區,實現園區產業高階化、品質化。目前,國內大多數園區還處於園區2。0向3。0過渡,發達地區部分園區,如蘇州工業園區等開始具有園區4。0時代的特徵。

中國產業園區這40多年之完結篇:春節長假可以靜心閱讀了

產業園區是一個區域探索新舊動能轉換、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載體。

對於我國大部分不算髮達的產業園區來說,結合不同園區的資源條件和外部機遇,可以從產業動能、創新動能、空間動能、生態動能、開放動能、體制動能六個方面,探索新舊動能轉換、產業轉型升級的新思路、新路徑。

我國的園區發展,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步,經歷了九十年代的成長階段,本世紀初的全面建設階段,而金融危機後到現在,正在進行轉型升級階段。

中國產業園區這40多年之完結篇:春節長假可以靜心閱讀了

園區是在大力發展經濟建設、實現產業快速發展中,為透過產業發展的資源聚集,設計營建高質量的綜合環境,實現企業主體聯動發展的最佳化組合,而在空間上拓展的新型經濟主體。園區的型別,由初期的經濟產業園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出口加工區、保稅區等,正逐漸向多功能、專業化、綜合性的方向發展,近年來蓬勃興起的科技城、創新港,正是園區發展的一種進階。

產業園區作為經濟發展的引擎和載體,其產品設計、開發模式、盈利模式等均與經濟發展不同階段的需要相適應。縱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主導產業的演進歷程可以發現,不同時期均有一個或多個主導產業引領當時的經濟發展,主導效應相互疊加,構成了中國經濟整體上呈現出排浪式的發展程序。

40年來,我國的產業園區在推動製造經濟發展的同時,

基本遵循了出口加工區、特殊經濟區、經濟產業園區、高科技產業園區、產業聚集功能區(如物流園區、軟體園區、文旅產業園、網際網路小鎮、模具小鎮、醫療產業園區、光伏產業園、大健康產業園區等各種各樣的專屬經濟功能區)到保稅區、多功能經濟區、綜合保稅區、臨空經濟區、臨港經濟區、幹港經濟區、自貿港、自貿區、產業孵化器、加速器等等不同型別、不同功能的經濟區的不斷升級的發展過程。

近年來,國內出臺了一系列的區域發展規劃,尤其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長三角區域一體化、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等國家規劃為引領,推動全國經濟佈局的調整和升級。

目前,我國已形成了大經濟區、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中小城市等層次分明的空間功能佈局,產業園區的發展必須要充分融入所在的區域經濟圈,在區域產業升級、城市有機更新、城鄉雙向流動中獲取發展的新動力。

空間動能——融入新的區域經濟格局,從大經濟區、城市群、都市圈的功能重組和更新中實現升級。產業園區的發展,要更好地利用“三舊”改造、新基礎設施建設、人工智慧場景打造等新機遇,更好地發揮交通樞紐型、跨界型、生態型等地區的產業價值。

未來產業園區的創新動能是建立“科技引領-金融助推-要素集聚”的三級創新服務體系,構建創新創業示範區。

一是針對數字經濟、智慧經濟、低碳經濟、生物經濟等重點科創領域,組建產業創新聯盟,建立全球連結,帶動科技創新跨越式發展。二是注重產融結合,設立科創孵化基金與科創併購基金,形成市場化創新創業生態體系,組建財智配對的“接力棒”機制。三是集聚創新要素資源,積極引進產業技術研究院、實驗室和技術平臺,大力吸引高層次創新人才,生態動能——構築綠色、低碳、迴圈生產生活體系,以新環境促進高階產業和人才資源集聚。

從時間維度來看,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末蛇口工業園區的建立,我國產業園區發展已經走過了探索、起步、快速和穩步發展4個階段

;從空間維度來看,中國園區自經濟特區肇始,到沿海開放城市、沿江城市、內陸城市,再到西部地區,在國土空間範圍內已經形成多層次、多領域全面發展的空間格局;從發展型別來看,我國產業園區由工業園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區等單一型別模式,逐漸向多功能、全方位、專業化、融合智慧化園區的方向發展。

中國產業園區這40多年之完結篇:春節長假可以靜心閱讀了

中國產業園區發展4個階段的主要事件與特徵

從我國產業園區的轉型發展來看,

目前我國產業園區發展經歷了3次轉型升級,產業園區從單純的產業集聚載體逐步向城市綜合功能區,產城融合功能新區和創新型、智慧化園區發展。

中國產業園區這40多年之完結篇:春節長假可以靜心閱讀了

中國產業園區3次轉型升級的比較分析

產業園一般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產業調整和升級的重要空間聚集形式,擔負聚集創新資源、培育新興產業、推動城市化建設等重要使命。

近60年來,產業園區一般發展歷經工業區-科技園-資訊產業園-生態產業園等階段,智慧產業園作為未來產業園的發展方向,其實施性尚在探索之中。

(1)最初的產業園,稱之為開發區的工業園,即圈地蓋一片房。

業界稱之為第一代產業園,以深圳蛇口工業區、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為典型代表。

(2)第二代產業園,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產品製造為主,開始引入市場化資本,“產業鏈”增值手段,以提供產業技術服務為增值方式,稱之為科技園

,這是目前國內多數專業園區的業態,典型園區為美國矽谷、深圳生物醫藥創新產業園、觀瀾高新園環保科技產業園等。

(3)第三代產業園以技術研發為主,資訊整合、製造、研發複合功能,成片發展與集約化相結合,衛星城分散式的研發寫字樓,以日本筑波科學城為典型代表。

(4)第四代園區,顯著特徵為“產城一體”、生態型園區,以創新型企業為主導,現代化綜合城市功能,園區即城市,城市即園區,融為一體不可分割,以新加坡偉壹科技城、香港科學城為典型代表。

(5)第五代產業園,預期實現城市、產業、企業三者融合,形成互動發展,目標為打造立體化城市產業綜合體

,以處於探索中的深圳灣科技生態園為典型代表,在香港聯交所上市的億達集團佈局武漢的專案——武漢軟體新城,也在諸多方面做到了“生態智慧園區”。

中國產業園區這40多年之完結篇:春節長假可以靜心閱讀了

產業園區發展歷程概要

從投資模式上看,有多種資本參與,包括政府出資、銀行資本、金融資本、產業資本、社會資本等多種,投資方式也有很多種,包括政府獨資、PPP、BOT、BOOT等多種模式。其中華夏幸福以城市建設運營商角色推進的各類產業園區則採取多種融資模式進行建設,也有企業主匯出資、地方政府配資建設的,比如漢能的光伏產業園。

從法律性質上分類上看,各地區設立的多種型別的經濟區由於均是結合本地的地理位置、投資環境、交通物流狀況、資源條件、產業發展階段、產業發展環境、區域產業配套與協作能力因地制宜設立的,其產業支援與鼓勵政策也各不相同,經濟區的功能型別也各不相同,投資模式與開發模式也千差萬別,所以,從法律性質上進行分類和界定存在著相對的困難。

除國家級產業園區或經濟特區、行政特區外,我國也沒有一部統一的關於經濟區的法律規定各地設立不同等級、性質、功能的經濟區的批准流程、申報流程以及可以從法律層面上界定的相應的產業鼓勵政策的邊界。

但是各地方政府依據自身的條件設有關於經濟產業園區設立的相應流程,比專案申報、土地出讓程式、開發建設程式、環境保護評價等等。

產業園區的開放動能是複製自貿區成熟經驗,對接國際產業資源,進一步擴大開放,打造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在對外開放方面有一定基礎的園區,可複製上海自貿區等建設中形成的成熟經驗,積極借鑑外匯管制、境外融資、負面清單、通關報關、檢驗檢疫等方面的創新舉措。一方面,利用區域優勢,探索服務業擴大開放,積極發展供應鏈管理等服務貿易業態。一方面,從招商引資到招商引技,可以探索“投資先行、企業主導、政府支援”的模式,積極推動與國際先進園區、科技孵化器、服務組織的合作,大力吸引技術和服務業的產業轉移。

中國產業園區這40多年之完結篇:春節長假可以靜心閱讀了

40年來我國在不斷總結各地不同型別、不同功能的產業園區、經濟區發展經驗的基礎上,持續不斷的進行經濟區發展模式的創新,

這個過程大體可以分為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可以稱為土地、政策與人口紅利驅動階段,第二階段可以稱為要素匹配與服務驅動階段,第三階段可以稱為投資、技術、人才、創新與模式驅動階段,第四階段可以稱之為驅動政策精準化和連續化,服務資料化、資訊化、知識化、智慧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孵化、培育,核心產業叢集、總部經濟協同發展),商業生態體系和區域經濟、城市經濟發展協同化,發展模式、商業模式與盈利模式、投資模式、運營模式、園區品牌多樣化、領先化、可持續化,人才隊伍專業化、創新創造日常化等為核心特徵的精細化、智慧化、高質量發展階段。

經過40年的發展,中國產業園區經濟雖然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也

出現了不少問題。歸納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一是園區主導產業趨同,同質化特徵明顯;二是開發過程“重量輕質”,難以形成合理分工佈局;三是園區政策依賴性強,要素利用率較低。

總體來看,我國產業園區中的許多入駐企業因沒有依據產業鏈形成專業分工,所以仍處於“低效率區”。部分地區產業園區內產業發展領域表現出“重企業、輕產業”的不良現象,企業更多的是各自為戰,未能形成產業鏈上下游合作的整體力量。

產業園區的分類管理模式也導致了園區內產業缺少合理分工,而相關的短期考核目標,迫使園區走向綜合化,而不是集中化、專業化的特色產業區,由此而導致的產業園區產業結構、技術積累、要素集聚和所處製造業價值鏈位置不足以支撐產業園區經濟發展質量的提升。

許多產業園區的建設主要還是依靠政府推動,如土地開發、基礎設施建設等,都主要由政府投資。另外,產業園區為入駐企業提供大量的政策優惠,優惠政策的實施可以吸引一些具有示範效應的大專案和大企業入園,但是也會增加企業的依賴性,影響產業園區市場化運營機制的建立。

縱觀國內,各個地區產業園區運營仍然各自為政,為了招商引資而不顧園區經營效益,無底線提高政策優惠額度,許多科技企業入園的動因主要是享受國家給予園區的優惠政策,而不是產業園區的產業叢集效應。

自2012年以來,中國產業園區數量不斷增加,傳統產業產能過剩的不平衡態勢加劇。中國產業園區整體空置率高達43。2%,即使在商務發達的上海,商業園區的空置率也超過10%、部分地區的園區空置率甚至超過20%。過高的空置率嚴重擠壓入駐產業園區內的企業利潤率並影響其資本使用效率。

產業園區發展轉型屬於推進我國經濟發展提質升級、保障經濟安全的國家級戰略內容,產業園區發展轉型升級的實質是我國經濟發展體制機制創新,深化改革開放,探索政策試點,為推廣示範積累成功經驗的重要先行區。

全球貿易競爭格局正在發生變化,國際製造業產業分工格局正在重塑,新一輪工業革命和產業組織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著力推進“中國製造2025”實施,推進製造業發展全面升級,也迫切要求中國產業園區進行與之相適應的轉型升級。

中國改革開放的實施順應了產業發展空間佈局的科學規律,將經濟發展中心與產業佈局向沿海、沿江等交通便利、人才與科技資源充足、區位優勢明顯的地區集聚,同時,出口加工和國際貿易的快速發展加強了中國主要港口的集聚力,從而在長三角和珠三角等東部沿海地區湧現大量新興城市。

中國產業園區這40多年之完結篇:春節長假可以靜心閱讀了

產業園區轉型的重要一環就是園區內產業轉型升級,這就要求積極有效地引導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在園區內落地,及時配套現代服務業集聚、融合發展,這些不僅是支撐和引領園區轉型升級的新的增長極,也是產業園區經濟發展質量提升的重要抓手和主要著力點。

未來一段時期,要繼續深化改革開放,著力打造產業聚集推動型、經營主體帶動型、科技創新驅動型、生態迴圈促進型、三產融合引領型、服務支援拉動型等具有鮮明特色的現代化綠色產業園區。推進各優勢產業的融合和集聚,進一步促進產業園區專業化市場的形成,轉變園區經濟的發展方式,走集約型內涵式發展之路,以數字融合、智慧融合、產融結合、產城融合等模式,持續推動園區產業跨越式融合協調發展。

同時,加快各級各類產業園區主導產業與上下游相關產業和配套產業的融合與集聚發展步伐,引進、整合和強力發展名優產業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隨著新工業革命爆發和資訊科技的發展,大資料、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技術深入人們的工作生活,新技術的作用越來越凸顯並不可替代,在消除資訊不對稱的同時還在改變著人類的工作與生活方式,面對新技術革命的重大變革,產業園區轉型升級更為緊迫。

新工業革命帶來的技術變革可以帶動園區人才、資訊、資金、資料等各類要素的連結,依託產業園區連結城市、連結創新、連結服務、連結生活,改造傳統產業園區,將大資料、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技術資源整合到產業園區裡面,對產業園區內企業進行更優質的服務,讓產業園區自身產生裂變,實現本身的升級。

同時,新技術與智慧製造的應用可以將傳統產業園區打造成新式智慧、智慧園區,解決產業園區面臨的惡性競爭和產業同質化嚴重的問題,將以往的資源招商型產業園區向品牌經營型產業園區轉變,將企業集中型產業園區向產業集聚型產業園區轉變,從而實現傳統園區向智慧、綠色、智慧化園區的成功轉變。新工業革命帶來的新技術既是未來產業園區轉型升級的支撐,也是指引未來產業園區升級的發展方向。

藉助以大資料、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為代表的新工業革命技術,

推動園區產業從傳統型向現代適用型、科技領先型和經濟實用型轉型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基於大資料、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技術的發展,透過新技術和模式重新構建產業組織與生態,實現產業價值鏈的進一步分解和重新組合,依託傳統產業園區衍生出平臺經濟、產業眾籌、眾包等新的園區發展模式,推進產業園區轉型。利用新技術進一步強化產業園區現有的比較優勢,鞏固製造業重要承載基地的地位,提升園區產品的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二是基於新工業革命技術的加速推廣應用,透過推進產業園區打造智慧化、柔性化、開放化OEM製造業平臺,實現對產業園區內製造業的智慧化改造,逐步形成基於新技術的產業園區內部與產業園區間的分工協作,進而推進產業園區轉型升級。

新工業革命以來,工業化和資訊化的融合發生了質的變化,由網際網路製造、智慧工廠、工業機器人、3D列印、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應用推動的產業智慧化革命已經到來,必然要求傳統工業園區加快推進園區智慧化改造來提升產業承載能力。從園區間協作來看,依託大資料支撐進行產能最佳化重組,整合產業園區原有基礎設施與創新孵化器,可以打造智慧化、柔性化、開放化的共享製造平臺。

建立和完善以市場為主導、政府監督為引導的產業資源管理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主要依靠市場來配置土地、礦藏、資金、資產、勞動力、技術、人才等資源。

同時,結合全面深化地方政府體制改革,規範政府經濟監督管理和為各類市場主體服務的職能,完善監管和服務體制機制,制定法律法規和政策,營造有競爭力的投資、創業和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全力聚集一批投資規模大、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好、創新能力強的產業專案落地園區,推進產業園區轉型升級發展。

探索新的投融資體制機制,在強調保障政府調控能力有效有力的前提下,強化企業融資方式多元化和投資主體地位。在公平開放的市場環境下,園區所在地區政府儘可能精簡下放投資審批事項和改進新專案核准方式。

激發民間投資活力,規範發展市場直接融資,強化地方金融及中介服務行業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加強統計監測和風險防控等。積極構建產業園區投融資平臺,在園區管委會發揮主導作用的前提下,多采用市場化手段,來整合各種形式的投融資公司。可以在部分園區“先行先試”,探索運用資產證券化方式融資,將土地和實物等優質資產進行證券化融資,盤活園區存量資源,增加現金流,推進產業園區轉型升級。

中國產業園區這40多年之完結篇:春節長假可以靜心閱讀了

從40年來園區發展實踐看,我國已有諸多園區突破了第四代園區,逐步進入創新突破階段,作為產業核心驅動力和承載平臺的產業園區,更是肩負著啟蒙、引導、實踐之重任。從市場運營的角度看,未來科技園區的概念,應能夠樹立起行業高度和運營品牌,引領園區未來趨勢。未來的產業園區有標榜生態,亦有標榜智慧,亦有園區標榜“生態智慧園區”,低碳、綠色、環保、智慧化等。

隨著產業專業分工的深化,產業園開發的專業度不斷顯著,如物流產業新城、健康醫療創新產業園、新興金融科技產業園、文化創意產業園等。誠然,產業園區的發展需要政府推動及政策支援,但市場化、專業化的產業園區有望成為市場的主流。未來的產業園將走向專業化、主題式、產業鏈和價值鏈型的道路,並遠離工業區模式,成為產城一體、宜居宜業的生態智慧新區。

同時,產業園開發需要更專業化的產業研究隊伍、規劃設計隊伍、招商運營隊伍。面對產業升級的需求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產業園仍面臨著擴容、提質升級和調結構的要求。

展望“十四五時期”,國家對產業園區開發的重心將向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功能完善、綠色發展方向轉變,同時對開發數量進行適度控制。產業園區開發過程中將更注重戰略型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與創新型產業專案的引入,鼓勵不同地區產業園區探索製造業轉型升級的路徑和模式,推進產業園區形成各具特色的先進智慧製造業體系。

總之,產業園區是我國創新要素最為集聚的地方,大批科研人員在此活動,大量研發經費在此投入,使之成為創新成果誕生最為密集的地方。毫無疑問,

以國家級高新區和國家級經開區為代表的產業園區是我國的創新集聚高地。

在成為經濟增長極和創新集聚高地之前,產業園區最初的任務是作為改革開放的橋頭堡發展外向型經濟,是我國的進出口貿易區,及至今日依然是對外開放的最前沿。

隨著產業園區的不斷髮展,更伴隨著其不斷成長集聚能力和資源配置能力,國家在政策面一直賦予其更加主動和靈活的體制機制和改革試點。出口加工區、綜合保稅區、自由貿易區等等,中國一直在主動探索更加全球化和市場化的貿易機制和開放體系。作為產業園區主力軍的國家級經開區和高新區,在進出口貿易和對外開放方面一直處於引領地位。

40年來,我國產業園區已經形成了一套創新體系,具備了一定的創新基礎和能力,併成為代表我國參與全球創新競爭和搶佔產業鏈上游的橋頭堡,產業園區的轉型就是中國經濟的轉型。

釋出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