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秦皇島石門子村:特色產業開啟“致富門”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客戶端

張騰揚 盧紀鋒 胡月達

“工作隊送給我們南瓜籽,又幫種栗子樹。我現在有600來棵栗子樹、4畝南瓜地,去年還養了三十多頭豬,工作隊還幫著聯絡往外賣,一年下來咋也能弄個6萬塊錢。” 正月初七,大山裡的氣溫驟降,河北青龍滿族自治縣官場鄉石門子村村民張學保的臉上卻是春意盎然。老張談起駐村工作隊來後的變化,算了算自己收入,他笑得合不攏嘴。

“鄉村振興不是喊出來的,而是幹出來的。”駐石門子村對口幫扶工作隊第一書記蔣志偉春節後上班第一天,他就早早來到了村裡,和鄉親們合計今年種植業調整的事。

產業是鄉村振興的“牛鼻子”。六年前,駐村工作隊經過深入調研,立足村子的自然資源和產業基礎,採取“龍頭企業(雙合盛)+幫扶單位+脫貧村”的模式,培育扶植有規模效益的特色農產品,透過產業扶貧助農增收。

工作隊利用“消費扶貧專項基金”建成了40畝“雙合盛原料集採石門子村扶貧示範基地”,而後又建成了70畝“雙合盛南瓜集採示範基地”,為雙合盛生態農產品基地提供紅薯和南瓜的無公害原材料種植。而同期建成的“農副產品加工扶貧車間”,已經發展成為“石門子村鄉村振興幫扶微工廠”。去年初,他們多方籌資29萬元,幫助“微工廠”升級改造,新增蒸熟、速凍、冷凍、儲存等功能。去年“微工廠”就為雙合盛生產紅薯塊50噸、南瓜塊20噸,用於生產“在旗”牌系列速凍食品。

“不出村就能有收入,乾點兒自己力所能及的活兒,不累也不復雜。”有了“微工廠”,村中的留守婦女和其他勞動力在家門口兒就能掙到錢。

產業最終還要靠產品說話。為此,蔣志偉帶領駐村工作隊一直在細心琢磨、精心培育石門子村自己的特色產品。他們利用“微工廠”,採購了配套升級清洗烘乾、灌裝裝置,打造石門子村“土蜂蜜”。近幾年共銷售1。8萬餘斤,銷售額達18萬元。他們利用南瓜加工產生的副產品,將幹南瓜子製成休閒食品,打造石門子村“南瓜子”。他們還與青龍縣域內有實力的企業聯合進行產品開發,研製南瓜飲品、南瓜餡餃子等。

好產品還要有好銷路。駐村工作隊將村子的特色農產品推薦到單位的“港口慧”平臺,再利用平臺的影響力進一步推向社會。幾年下來,累計售出“在旗”產品200萬元。

如今,石門子村村集體年收入翻了幾番,村民收入更是幾倍、十幾倍地往上番。過去貧窮落後的石門子村,已經確確實實打開了鄉村振興的致富大門。

釋出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