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元宵 | 最是心頭那盞燈

文 |卜娣娣

元宵節等到晚上,上了燈,才算。家家戶戶張燈結綵、街市巷弄燈火璀璨,孩童們提著花燈,走街串巷,好不熱鬧。

時下,又是一年元宵節,應節的花燈品種繁多,製作精美,都是用電池點亮燈泡為花燈照明。不知怎麼,我卻好想念兒時的土花燈,至今仍在記憶中的某個角落熠熠生輝,那透過薄薄白紙晃動著的燭光,一直溫暖著我的心。

時光倒流到幾十年前,那時我還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孩童。每年的元宵節當屬我最開心的節日了。那時候的元宵節,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燈,大人扎的,拿出去和小夥伴們一較高下。如今,日子富裕了,燈很容易買到就覺得不稀奇了。過節也不如舊時氛圍熱鬧。

母親是個心靈手巧的人,每逢過節都會為我們姊妹幾個親手製作花燈,那燈是不尋常的。母親每年為我們做的燈都是不一樣的,總是變著法子帶給我們出乎意料的驚喜。母親最喜就地取材,一個個橘子和蘿蔔在母親手裡變成了一件件極好的藝術品。記憶最深刻的還是母親做的小橘燈,母親挑選最大的橘子來,用小刀削去上面的一段皮,又用兩隻手把底下的一大半輕輕地揉捏著。一面慢慢地從插皮裡掏出一瓤一瓤的橘瓣來,放到我們的嘴裡。一面極其敏捷地拿過穿著麻線的大針,把那小橘碗四周相對,地穿起來,像一個小筐似的,用一根小竹棍挑著,再從櫃子裡拿出一段段短短的蠟頭,放在裡面點起來,點燃蠟頭,小橘燈就製作完成了。

母親將小橘燈交給我們,看著散發著朦朧的橘紅的光的小橘燈,我們心裡有著說不出的自豪。於是我們姊妹幾個提著母親製作的花燈,呼朋引伴,沒有月亮的元宵節,這盞燈就是月亮,我們懷揣著一盒火柴提著燈走東家串西家,遊走在夥伴們的嘖嘖稱道和羨慕的眼光中,感覺比吃了蜜都甜。走遍大街小巷,頓感風光無限。

爆竹聲、喧鬧聲、歡笑聲在耳邊此起彼伏。溢於言表的歡喜與朦朧的燈火交相輝映,把黑夜照得通亮。其樂融融的氛圍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拉越近。相熟的人抑或是陌生人,同在一片月色下享受歡聚時光。小孩兒捧著大人制的蘿蔔燈、面燈、紙燈,各種各樣,五彩斑斕。小夥伴約好滿大街跑,看花燈,猜燈謎、放鞭炮。整條大街像是辦喜事,火熾而美麗。小時候的元宵夜太過美好,不禁惹人聯想,薄霧掩映下的月光也變得格外溫柔,所有人、事、物都較往日更添一分繾綣、溫柔、纖塵不染。

儘管時光匆匆,每年的元宵節,母親卻無論如何都會為我們制上一盞稱心如意的花燈,再折騰一桌子飯菜。我想這是母親一生都想要認真為兒女做的事。因為兒女長大了,不免會遇到人生中的苦楚之事。若遭不好境遇,她希望孩子們想起家裡的燈火,心中有所安慰,有堅定的力量去戰勝困難。今日的明亮幸福,也是,日後的溫暖餘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