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麵包:我們的師傅都是精神病人

瘋狂麵包:我們的師傅都是精神病人

網上有個資料,號稱中國的精神病患者有一億人。小天才搜尋了一下資料,這個資料網傳來自於英國世界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上的研究。

“全世界有大約3億人患有抑鬱症,精神分裂症患者估計達到2300萬人(原文)”。

瘋狂麵包:我們的師傅都是精神病人

按照這個大資料,中國的精神障礙患者數就算沒有網傳的510萬,也絕對不少。

那這麼多的精神障礙患者,為什麼我們生活中幾乎從來沒有見到呢?除了外界的歧視,精神病人的自我封閉也是原因之一。

01

兩個外國女人 一家精神病院

要讓精神病人和普通人建立聯絡,哪怕只是發出友好的溝通訊息。在精神病人的治療裡都有一定的難度。

但是在北京的蘇家屯,有家精神病託管中心就把中心內的病人組建起來,讓他們嘗試著開始製作麵包。

瘋狂麵包:我們的師傅都是精神病人

2004年,志願者伊萬和娜塔莎來到服務中心做義工。後來她們提到,中心裡的病人在介紹自己時閉口不談自己的興趣、家人,只會說“我是什麼病人”“我入院多久了”。

瘋狂麵包:我們的師傅都是精神病人

伊萬左、娜塔莎右

為了讓病人豐富自己,也為了讓病人對生活有更多的願景。伊萬和娜塔莎開始鼓勵大家學做麵包,而且她們還要對成品進行販售。

推進的難度可想而知,可是最初的難關不是在於消費者的歧視。而在在於病人的自我貶低。不想做、不願意做,還有病人認為我不是來中心賣麵包的。

瘋狂麵包:我們的師傅都是精神病人

02

能幹活 就不拿自己當病人了

拒絕的背後是對溝通的恐懼。誰能看得起精神病人啊,這幾乎是所有患者的想法。外界對精神病人的印象總是過度妖魔化。

其實在中心內,除了一部分不能自理的患者,也有不少病人無論是交流上、志趣上,都與正常人無異。

瘋狂麵包:我們的師傅都是精神病人

患者小雨向鏡頭推薦的是舒婷的薦書《影響了我的兩百首詩詞》,她朗誦著“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在一段長時間的磨合期後,病人開始慢慢加入志願者籌辦的麵包店工作中。伊萬和娜塔莎也為麵包店起了名字:

Crazy Bake

(瘋狂麵包/瘋狂烘焙)。

瘋狂麵包:我們的師傅都是精神病人

病人的熱情比想象中的高,患者小雨為了做出麻花面包,專業師傅離開後還在病房裡拿著溼毛巾練習。

烘焙甚至為中心帶來了一種明亮的、向上的空氣。在透過手工麵包讓病人靠近正常人的工作狀態後,有患者說:(我)就不拿自己當病人了。

瘋狂麵包:我們的師傅都是精神病人

03

半根蠟燭 也可以燃到最後

內心的期許,成就感的光輝照著這些對世界有點敏感的人緩慢前行。另一方面,志願者伊萬和娜塔莎承擔起了前期來自外界的敵意。

拿著麵包出去了,說這是精神病人做的,沒人買。有人甚至懷疑吃了精神病會傳染,這都是發生過的情況。

在這樣的環境下,能賣出麵包就顯得十分珍貴。一旦來了訂單,娜塔莎還和兒子一人一輛腳踏車,騎在北京冬天的街頭送貨。

瘋狂麵包:我們的師傅都是精神病人

病人對外界的非議也並不是無知無覺。在瘋狂麵包漸漸做大之後,園方開始嘗試讓瘋狂麵包,以及它身後這群有點“特殊”的麵包師傅走到公眾面前。

一次義賣活動上,一位顧客買單了大批麵包,讓自己公司的職員拿回家。可是活動散場後,職員們紛紛散去,留在原地的麵包成為了一道二次創傷。

瘋狂麵包:我們的師傅都是精神病人

所幸是瘋狂麵包和它的“員工們”一起,都在慢慢變好。隨著媒體對瘋狂麵包的報道增加,更多包容的消費者也漸漸湧來。

這些來自個體的細小的善意也治癒了一些患者,瘋狂麵包運營一段時間後,有患者開始減藥了,也有患者因為狀態平復被中心批准回家。

無論之前繞了多少彎路,那種麵包出爐的熱氣和暖意終於撲進了他們的生活裡,像疊了濾鏡一樣的,把生活裡的粗糲抹平了。

瘋狂麵包:我們的師傅都是精神病人

患者靖哥說:別人是一支蠟燭,我們(患者)是半根蠟燭。精神患者不可避免的,總是比正常人有缺失,這種缺失表現在行為能力上,或者更深層的,表現在他們對於幸福、快樂得感知。

但是就像患者說的,半根蠟燭也有發光的權利,他們也要“燃到最後”。

瘋狂麵包:我們的師傅都是精神病人

(部分內容來源於網路)

瘋狂麵包:我們的師傅都是精神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