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頭地名:東河區河東鎮的地名由來

河東鎮,北依大青山,南臨黃河,東至包頭客車廠,西與九原區相接,環繞東河城區。1998年由原郊區劃歸東河區管轄,2003年12月30日經內蒙民政廳批准,撤鄉改鎮。河東鎮現轄2個社群、26個行政村。

奧宇新城社群:因轄區內的奧宇新城住宅區而得名。

保利社群:因轄區內的保利羅蘭香谷住宅區、保利南海高爾夫莊園而得名。

銀匠窯村:乾隆二年,從山西來的一家姓張的銀匠在本村定居,故名。(1985年曾屬河東鄉)

先明窯村:在未建成包頭城前,本村就住有居民,故名先來窯子,又稱先崖窯子,後俗稱先明窯子。(1985年曾屬河東鄉)

留寶窯村:清朝時,有一名叫劉寶的小販在本村定居,故名。後演變為留寶窯子。(1985年曾屬河東鄉)

陳戶窯村:相傳,有個叫成胡的人最早來此地定居,故名,成胡窯子以後演變為陳戶窯子。又一說,因本村離包頭城近,故名城護窯子,後演變為現名。(1985年曾屬河東鄉)

壕賴溝村:“壕賴”,即蒙古語“胡來”,意為“沒水的乾溝”。以本村附近的乾溝而得名。(1985年曾屬河東鄉)

臭水井村:名稱含義待考。(1985年曾屬河東鄉)

河北村: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黃河決口,河水氾濫,由河北、河南等省先後遷來一批災民,形成村落,因其中河北省人居多,故名。(1985年曾屬河東鄉)

工農村:本村最早有薛姓居民定居,初名薛家營子,1966年由於成為農業城市人口的雜居區而改為現名。(1985年曾屬河東鄉)

北二里半村:據傳清朝年間,本村南黃河岸邊有個胡家村,因黃河氾濫村被沖毀,村民向北遷了二里半重新建村,新址恰距包頭南城門亦為二里半,故名二里半村。1978年分為東、南、北三個村,本村按所處地理位置,定為現名。(1985年曾屬河東鄉)

南二里半村:本村原名意同厚圪旦,系由天津商人在此開設的“意同厚”絨毛店而得名。後因在北二里半之南,故改稱現名。(1985年曾屬河東鄉)

東二里半村:本村原名河西圪旦,系民國初年由河西(今伊克召盟)遷來的農民在此定居而成。後因本村在北二里半村之東,故改為現名。(1985年曾屬河東鄉)

東河村:地處轉龍藏南側東河東岸,因鄰近東河,故名。(1985年曾屬河東鄉)

王家圪旦村:本村地形較高,故稱“圪旦”。早年,有王姓居民在此居住,村即以此得名。(1985年曾屬後營子鄉)

西井灣村:因本村鄰近一條名叫西井灣的小溪,村即以此得名。(1985年曾屬後營子鄉)

井坪三村:本村地勢平坦如“坪”,百年前有一蒙族人在此圈了兩眼井,以後漢人遷入,村即以此得名。後因村落擴充套件,分為三、四、五村。(1985年曾屬後營子鄉)

井坪四村:同上。

井坪五村:同上。

西北門村:位於東河區舊城區的西北門外,故名。(1985年曾屬後營子鄉)

留柱窯村:早年,有一名叫劉柱的人在本村定居,故名。(1985年曾屬後營子鄉)

王大漢村:解放前,本村曾住有搬船漢(船伕)“王大漢”,故得名。(1985年曾屬前明鄉)

鄭二窯村:1940年,鄭二最早在此地定居,故名。(1985年曾屬前明鄉)

毛鳳章營村:清朝時,有毛、鳳、章三姓人家在本村定居,故名。(1985年曾屬前明鄉)

上古城灣村:因村內有漢代古城遺址,又位於下古城灣之北,故名。(1985年曾屬古城灣鄉)

下古城灣村:因本村位於上古城灣之南,故名。(1985年曾屬古城灣鄉)

毛其來村:“毛其來”,系蒙古語,意為“懶臉”。(1985年曾屬古城灣鄉)

磴口村:原名阿善澄口,是由阿善溝洪水泥沙淤澄而成,故得名。(1985年曾屬古城灣鄉)

參考資料:《內蒙古自治區地名志(包頭市分冊)》(1985年11月)、博雅地名網等

資料彙輯:黃翔,網名“陰山小蟲”,包頭市本土文化研究中心 秘書長、包頭九原博物館 理事、包頭烹飪餐飲飯店行業協會 副會長。讀萬卷書、行千里路、嘗百般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