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達開被“凌遲”,行刑時卻能忍住一聲不吭,這可能嗎?

古代最殘忍的刑罰,莫過於俗稱“千刀萬剮”的“凌遲”。此刑主要用於懲治那些被統治者認為十惡不赦的人,如犯下造反、謀逆等大罪,極大傷害了國家利益的犯人。行刑時,用鋒利小刀割下受刑人身上的皮肉,每切一刀就馬上塗上止血藥,避免失血過多,中途還會給犯人喝吃的,總之就是要讓犯人受盡痛苦再死。

石達開被“凌遲”,行刑時卻能忍住一聲不吭,這可能嗎?

凌遲一般從胸部開始,依次為上臂、大腿,再到身體各部位,有的直接用小刀臠割,有的把一張漁網緊緊蒙在犯人身上,用刀削割突出的皮肉。最精緻的是用小鉤子把皮肉鉤起來,每次割指甲大小的一片。有些講究的劊子手,行刑時有徒弟端著一個托盤,有一套複雜的工具,身體不同部位用不同的刀具,比外科醫生動手術還要複雜。

每個朝代對“凌遲”規定的刀數是不同的,元朝以前通用的是120刀。明太祖朱元璋定《大明律》的時候,認為120刀太少,於是定下了3600刀之數!但在執行的過程中,根本沒人能做到,劊子手做不到,犯人也撐不到。明朝大太監劉瑾是被“凌遲”刀數最多的人,共3357刀,是大明朝的官方最高記錄!

石達開被“凌遲”,行刑時卻能忍住一聲不吭,這可能嗎?

凌遲行刑時間長,遭受痛苦大,無論是肉體還是精神上,都是犯人難以承受的折磨。歷史上死於“凌遲”的犯人不少,行刑時,面對死亡的恐懼和削肉剔骨之痛,他們有的哀嚎、有的慘叫、有的喝罵。而1863年6月,太平天國的翼王石達開被捕,身受“凌遲”之刑時,卻從頭到尾不作搖尾乞憐之語,不發哀嚎慘叫之聲,神氣湛然!這可能嗎?

1857年,天京事變後,楊秀清、韋昌輝相繼被殺,提理政務的石達開,備受太平軍民擁戴,因此遭到了洪秀全的猜忌。為防止被害,石達開率領部下出走。1863年4月,石達開率部到達大渡河畔,準備渡河攻佔成都,建立根據地。因天降大雨,河水暴漲,無法渡河,又遭到清軍的圍追堵截,部下傷亡慘重。

石達開被“凌遲”,行刑時卻能忍住一聲不吭,這可能嗎?

見敗局已定,石達開決心捨命以保全三軍部下,在得到清軍主帥駱秉章“不殺降”的保證後,石達開帶上年僅5歲的兒子石定忠投降。但是石達開剛剛投降,清軍就背信棄義,將石達開殘部屠殺殆盡。石達開及被清廷判了凌遲,5歲的兒子被駱秉章下令用石灰堵住口鼻而死。

1863年6月23日,石達開被押赴刑場,同時還有部下曾仕和、黃再忠二人,行刑地點選在鬧市街頭,圍觀者人山人海。行刑時,曾仕和難忍痛苦,哀嚎扭動,石達開見狀斥責道:“何遂不能忍此須臾?當念我輩得彼,亦正如此可耳!”曾仕和也夠硬氣,聽到此話隨即咬牙閉目,至死再無一語。

曾仕和的表現已經足夠硬氣,但是石達開卻更令人欽佩。從行刑開始,石達開始終神色怡然,不呼、不嚎、不動,其意志之堅強,讓觀刑的清朝官僚震驚不已!圍觀百姓也無不動容,嘆為“奇男子”。

石達開被“凌遲”,行刑時卻能忍住一聲不吭,這可能嗎?

當時在場的四川布政使劉蓉,在所著《養晦堂文集》曾提及此事:“梟桀堅強之氣溢於顏面,而詞句不卑不亢,不作搖尾乞憐語。臨刑之際,神色怡然,是醜類之最悍者”;“此賊舉止甚穩,語言氣概,不亢不卑,寓堅強於和婉之中。方其就死,納履從容,若是我大清忠臣如此死法,敘入史傳,豈不炳耀千載?”

但是也有人提出質疑,受盡削肉剔骨之痛,石達開真的能一聲不吭嗎?

凌遲的痛苦,不在於死,而在於將死的過程延長,讓凡人儘可能地品嚐痛苦。因此,對執刀行刑的劊子手都有嚴格要求,犯人必須受到既定的刀數才能死,否則劊子手就會被處罰。如此一來,劊子手們也會盡量讓受“凌遲”的凡人多活一會。

據野史記載,劊子手都有一種叫“萬福膏”的東西,效果跟麻醉藥一樣,每割幾刀,便塗一些在犯人的傷口之上,不會讓犯人因為過分痛楚而昏死。受刑的凡人,除了剛開始幾刀疼痛難忍,後來面隨著藥力上來而痛感消失,已經麻木了。

石達開被“凌遲”,行刑時卻能忍住一聲不吭,這可能嗎?

此外,人類的疼痛和心理也有很大關係。二戰時,經常會有這樣的現象,戰鬥中計程車兵雖然已經受傷,但是精神高度集中、神經極度緊繃之下,他們往往連疼痛都感覺不到,直到下了戰場,才發現疼痛難忍。

石達開身受凌遲而不發一聲,或許有以上原因,但我想更重要的是他那顆視死如歸的心。

參考資料:《蜀海叢談》、《太平天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