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末期,母系氏族是怎麼向父系氏族轉變的?

根據人類學家的普遍觀點,在新石器時代,氏族部落往往是以母親的血緣維繫的,也就是我們熟知的母系氏族社會。這不但是因為在這個時期的人類往往採用群婚,因此他們的父親無法確定。還因為這時相對於從事狩獵的男性成員,女性成員負責的農業生產已經佔據了主導地位,因此她們是部落最重要的食物來源,自然擁有較高的地位。

不過隨著人類生產技術的發展以及社會體制的進步,在新石器時代後期,部分部落已經從母系氏族轉變為父系氏族社會。那麼在中國有哪些文化呈現出這一特點,其背後又是什麼原因在推動的呢?

新石器時代末期,母系氏族是怎麼向父系氏族轉變的?

大汶口文化文物

在中國的父系氏族文化,主要有黃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和齊家文化,以及長江流域的青蓮崗文化,良渚文化以及屈家嶺文化等。考古學家斷定他們已經從母系氏族轉向父系氏族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是這些部落的墓葬形式與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仰韶文化之間出現了較大的差別。在新石器時代早期,人們普遍採用群葬的模式,逝者會被按照性別埋葬在村落周邊的公共墓室之中。這體現出母系氏族中成員相對平等,而且人們沒有固定配偶的特點。

而在大汶口文化以及龍山文化的墓葬中,較大的公共墓室已經被分割成幾個較小的區域,而其中埋葬著不同性別的逝者。這說明在新石器時代後期,較大的氏族已經逐漸分裂為規模更小的家族。除了這種家族墓葬之外,還有少數的合葬坑,其中多為一男一女,這和後來出現的夫妻合葬模式十分相像,這說明此時的部落可能已經從群婚的模式進化到了對偶婚,雖然男女至今的關係還沒有徹底被婚姻所繫結,但是大部分人都有了固定的配偶,讓孩子們有機會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而這是父系氏族展開的基礎。

新石器時代末期,母系氏族是怎麼向父系氏族轉變的?

良渚文化遺址

另一方面,此時男女性逝者的陪葬品種類也出現了較大的變化。在新石器時代早期,無論男性女性,他們的陪葬品大多都是農具,這說明此時他們都是農業生產的承擔者。不過在新石器時代後期,男性死者的陪葬品依然是石鋤,石鐮等農業生產工具,而女性死者的陪葬品則多為陶製的紡輪。這說明在這一時期,男耕女織的社會分工就已經形成,男性逐漸成為了農業生產的主要承擔者,而隨著生產技術的進步,此時的女性已經可以脫離田地,開始手工業生產了。因此男性成員在這一時期已經成為了家庭中主要的食物和經濟來源,他們的社會地位自然也有一定提升。

新石器時代末期,母系氏族是怎麼向父系氏族轉變的?

家豬是人類最早馴養的動物之一

而將男性從狩獵解放出來的很有可能是家畜的豢養,在這個年代的遺址中,已經出現了數量眾多的豬骨,這說明此時這種家畜已經取代了野生獵物,成為了最主要的肉類來源。因此男性才可以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耕作上,並收穫了優勢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