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評丨涼山小夥6000字論文致謝走紅:有一種詩和遠方叫“回鄉”

長大成人、翅膀硬朗的少年們風塵僕僕回到熟悉的山川,是超越單純“報恩”層面的精神耕耘

2。5萬餘字的畢業論文,6000多字的論文致謝,點名致謝了65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民商法專業本科畢業生蘇正民講述了自己的坎坷求學路:從一個放羊娃蛻變為一名大學生,終於實現了夢想——努力讀書,走出大山,改變命運。

近日,這一超長論文致謝的刷屏,並不讓人感到意外。公眾總是對真誠、獨特的命運敘事具有感同身受的能力和好感。但顯然,蘇正民的人生軌跡還指向了更令人感佩的方向——回到家鄉效力。今年8月,他將回涼山支教,一年後再返校讀研,始終銘記“走向人民需要的地方”。這恰恰是擊中很多人內心柔軟處的力量。

快評丨涼山小夥6000字論文致謝走紅:有一種詩和遠方叫“回鄉”

少年的遠行、成為自己的英雄,這無疑是人生經歷的高光時刻。尤其是,這樣的故事牽引出更多好心人,例如成為他人生一束光的天津日報記者張俊蘭,被他稱為“張媽媽”的張俊蘭多年如一日幫助他和更多的涼山少年,這樣的好心人改變了很多孩子的命運。“蘇正民”們的人生奮鬥史,也是一部集體寫就的厚重大書的組成部分。而回到家鄉,看似是一個不起眼的“B計劃”,但比起在外面的世界揮灑才情的瀟灑恣意,蘇正民向我們展示的跋涉空間其實同樣遼闊、壯美——如果說前者是一種放飛自我的激情澎湃,那麼,後者則可謂星光下趕路的沉著勇毅。

毫無疑問,這是集體共鳴的結果。在蘇正民短暫輟學,其後獲得“張媽媽”等人幫助重回校園之後,他的班主任跟他說的一句話,在他內心深處紮下根:“老師希望你有一天也能學會把手心朝下,去幫助其他人。”2019年,他發起了涼山阿依(兒童)助學計劃,2021年參與成立涼山州教育基金會阿依助學專項基金,就是他直面現實與理想所給出的答案。

涼山已寫下壯闊的脫貧篇章,這是一場被稱為“千年的跨越”的鉅變。作為新生活的起點,人們對於涼山地區再接再厲、創造更大成就充滿了期待。對於涼山來說,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就必須依靠人才體系的強力支撐。今年4月,涼山州就釋出了2022年第一批引進人才公告,計劃引進573名各領域人才。

當此之時,曾經的涼山少年的立志迴歸,富有啟迪和召喚意義,也更有說服力。如果說一代代的涼山歌手向全世界展現了涼山文化魅力的話,那麼涼山少年的“學成歸來”則是喚起建設涼山、改變涼山的血脈之力。

在蘇正民之前,已經有不少涼山少年默默無聞地打上行李包,朝向這片大地走回去。比如2020年,一篇關於“涼山少年返鄉記:十年前爬行上學,十年後站立支教”的報道同樣打動了很多人,主人公叫熊洞。長大成人、翅膀硬朗的少年們風塵僕僕回到熟悉的山川,是超越單純“報恩”層面的精神耕耘。

作為曾經遠離過家鄉後又歸鄉的遊子,筆者深深體會到熊洞和蘇正民的深意:報效故鄉也是報效國家。沈從文昔日所言,“一個士兵不是戰死沙場,就是回到故鄉”,道盡了“故鄉”的情義。而蘇正民說,“我知道一個人的力量很渺小,也許改變不了什麼,但我相信在我們一代代中南大青年的接續奮鬥中,一定能夠點亮更多涼山阿依們的求學之路。”這樣的接續,正是為人秉燭的本意體現。而這也是無數的“張媽媽”用行動教給他們的。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伍裡川

編輯 趙瑜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