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兩三萬投出七萬票 畸形網路評比該消停了

近日,《半月談》一篇新聞調查揭露了基層網路評比的亂象。記者在西部某地調研發現,各式各樣的投票在讓基層幹部苦不堪言的同時,更導致公款買票、刷票等亂象。有基層幹部直言,上級用App下載指標數量、投票數量多少等來評價鄉鎮工作,讓鄉鎮幹部疲於應付。

更奇葩的是,在2021年第二季度的最具安全感鄉鎮評選投票中,本地某鄉鎮戶籍人口僅2萬多人,結果投出4萬多票。還有兩個鄉鎮,戶籍人口都是兩三萬人,卻分別投出5。8萬票和7萬多票。(《半月談》2月16日)

基層網路評比,本意是尊重民意,對基層工作作出更客觀公正的評價,但從媒體報道來看,某些地方顯然念歪了經。人口兩三萬,居然投出7萬票,就算每人都“舉雙手贊成”,投票的手都不夠用。

畸型網路評比背後,是造假的肆無忌憚。據悉,個別鄉鎮甚至動用公款買票。有基層幹部就反映,以前一張票一兩角,後來漲到7角,現在比較貴的已經漲到2元一票了。照此算下來,那個人口兩三萬卻投出7萬票的鎮,拋開人力浪費不說,光是刷票開銷,就可能高達數萬元。

政府不是企業,公款中的每一分錢,都屬於納稅人的付出。用公款買票,為自己點贊,這無疑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揮霍和浪費。

對於類似亂象,人們不禁要問,一些地方的“花錢競賽”,到底是經誰批准的?最後會怎樣走賬?如果以所謂“擴大群眾知曉率和參與度”的名義列入“宣傳支出”,那麼此舉只能適得其反。買海量“水軍”冒充“群眾”投票,以致“群眾”都“不夠用”了,這樣的“操作”必然會引發群眾的反感,對當地政府的公信力產生負面影響。

如果將買票的錢列入“其他支出”,那更屬於巧列名目、靡費公帑的新花招。本質上,這也是一種腐敗,而且比一般意義上腐敗的社會影響更壞。用財政的錢辦民生實事,多多益善,老百姓自然舉雙手歡迎。而用公款買票,為自己裝點假政績,欺上瞞下,則絕對不應被允許。

這些年,從中央到地方,各級糾正“四風”的力度越來越大。在此背景下,網路評比出現如此荒誕的怪象,尤顯扎眼。不過,與之相對應的,或許是對於網路評比活動管理的乏力,以至於亂象叢生。這個問題應當引起重視。

網路投票評比,是一種快捷便利、成本相對低廉的民意蒐集渠道,其本身沒有問題。用之得當,但評無妨。但對公款刷票成風的亂象,則必須從根源上加以規範。對此,一方面,要透過完善行業標準,強化企業自律;另一方面,相關部門應建章立制,強化監管,督促基層政府合法合規使用網路投票系統,展開網路評比活動。同時,對網路刷票等違法行為,要依法懲處,問責到人。

“人口兩三萬,投出7萬票”的投票亂象,給相關部門提了個醒:對類似的畸形網路評比,是時候下重拳管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