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東部新區的幸福藝術:嚮往的日常生活

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黎廣

從成都地鐵十八號線三岔站出來,掃一輛共享單車,騎行10幾分鐘,就到了三岔鎮。

這座毗鄰三岔湖的小鎮,仍舊維持著傳統老成都慢生活的節奏——湖邊祖傳三代的簡陽羊肉湯,鍋裡泛的香氣甚至可以飄到街對面林蔭樹下,那裡是鎮上中老年人在一起喝茶打麻將殺時間的去處。

成都東部新區的幸福藝術:嚮往的日常生活

三岔鎮上的閒適生活 時代週報記者 黎廣/攝

這樣的場景正是程穎所尋找的,作為一個非典型成都人樣本,程穎在當下年輕人群體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沒有太多經濟上的牽絆、試圖尋找一座宜居之城,所以他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個群體。

程穎說,作為一個陝西人,到成都定居,吸引的就是這種社群之間,人們各得其所的生活方式,“他們眼下過得如此悠閒,正是我奮力工作追求的結果。”

“如果一座城市全部都在講究效率,金錢和拼搏,那生活的樂趣又在哪裡呢,所以我覺得一座城,就應該有容納各種生活方式的包容性,這是城市多樣性的體現。”

程穎特意和同事換了一個班,從成都北邊的新都區,趕到東邊的東部新區。“我聽說這裡未來會變成一座全新的城市,但沒想到作為一座新城,還能保留原住民原本的生活習慣,這令人心生寬慰。”

成都東部新區的幸福藝術:嚮往的日常生活

東部新區未來藝術設計中心一角 時代週報記者 黎廣/攝

作為一座未來之城,三岔鎮屬於當地的原生生活空間,而在三岔鎮地鐵站周邊,卻是一座嶄新的城市中心,這裡,屬於未來。

善於生活

早在千禧年前後,人們就開始爭論成都究竟應該是閒適的宜居之城,還是一座以拼搏奮進為底色的城市。

一位成長在成都,後來移居沿海工作的年輕人曾經給《四川日報》打電話,說自己在成都的時候,做得最多的事情便是讀報紙、看電影、坐茶館、享受安逸,滿足、沉溺於自以為是的“小康”生活。

那樣的生活方式讓她很擔憂:這樣下去,會不會使我意志消沉?

而沿海城市則是另外一番天地:創業氣氛很濃,人們奮發進取,工作之餘還忙著給自己充電。她說成都人要是能充滿緊迫感和危機感,這座城市就能實現大的跨越。

不過曾經編撰《辭海》的舒新城,認為成都傳統、慢節奏的生活方式,才彌足珍貴。

他說工業社會上男男女女那種穿衣服吃飯都像趕賊一樣的忙碌生活,就對在成都見到這種章士釗所謂的農國生活感到溫暖。那時候,他擔心“成都式”的悠閒生活,恐怕要被川漢鐵路和成渝公路而破壞。

不過舒新城的擔憂為時過早。

2000年末,“成都千年信物組委會”成立,他們要選擇一項最有意義、最能表現成都特色的紀念物長埋地下,讓一千年後的人取出,以此瞭解成都當代社會中,人們的生活方式。

成都東部新區的幸福藝術:嚮往的日常生活

四川博物館內的元代陶俑,可以窺見四川生活方式的多元 時代週報記者 黎廣/攝

於是在一份線上調查中,55%的人選擇了麻將,25%選擇了大熊貓。

這像是成都仍舊在嚮往悠閒生活的隱喻。

而在2004年,成都因為其“市民文化”有別於上海的“小資文化”,以及廣州的“商業文化”,更不同於北京,而成為《新週刊》所標榜的“中國第四城”。

這是成都人善於生活表徵。

對於正在造城的東部新區,實際上也面臨如何為這座新城定位的問題。

但目前看來,這個答案很明確:閒適與奮進,都可以!

所以抱著看一看的目的,2022年10月的一個週五,有了程穎特地走訪的行程。

當他從地鐵十八號線三岔站出來的時候,有別於他對常規概念裡對新城的想象——成片的住宅,不夠完善的街區。

程穎看到的,是以藝術和市政建築為主的公共空間。

尤其是未來藝術設計中心、東·壹美術館、知也圖書館這一類的建築,不再追逐摩天大樓和最美天際線,而是以另一種更立體的方式給這座未來之城佈局。

其中美術館和圖書館,採用的下沉式建築。遠遠看去,那似乎只是處於街心的一片景觀水池。

成都東部新區的幸福藝術:嚮往的日常生活

東·壹·美術館便在這座水池之下 時代週報記者 黎廣/攝

在國際上,下沉式建築總會引發人們的很多探討,比如紐約9·11國家紀念博物館,就設立在世貿中心的遺址,在曼哈頓的一片摩天大樓之間,那兒看上去像是一個深不見底的巨大孔洞,但這種下沉卻給人無限的想象空間;比如貝聿銘設計的巴黎盧浮宮下沉的金字塔,這些表現手法因為顛覆了人們對傳統建築的認知,而被廣泛討論。

成都東部新區的幸福藝術:嚮往的日常生活

美國紐約9·11國家紀念博物館 時代週報記者 黎廣/攝

這正是四川對多元文化善於吸收和表達的天性,這一特點,也延續在了東部新區的發展意圖裡。

建築的表達藝術

從城市建築制式,往往可以窺見城市的性格。

廣州珠江新城CBD連排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暗示著自己商業中心的地位;北京紫禁城的恢宏,一眼就能看出來古代皇權威嚴。

如何用建築表達城市性格,在這個講究個性的年代,顯得愈發重要了

“我在圖片裡看到很多城市的標誌景觀或者城市天際線,都是以高樓大廈為標準,但這裡就很有趣,建築不再是一本正經,而是充滿設計和空間感,你看成都一些標誌性的建築,就擺脫了方方正正的鋼筋水泥,或者玻璃幕牆的現象,它可以讓一隻熊貓趴在建築物上,這就是成都有趣的地方。”

程穎是在逛完東部新區的知也圖書館才做出這番評價的。

圖書館就在東·壹美術館的一側,它像從地底盛開出一朵巨大的喇叭花,花蕊部分是被書架包圍的陀螺型旋廊。

成都東部新區的幸福藝術:嚮往的日常生活

成都東部新區知也圖書館

夜晚,當燈光亮起,圖書館就像一朵落在地上的雲彩,如今這朵雲彩未推先紅,這給東部新區的發展帶來了無限的猜想。

而一箭之地的東·壹美術館正在籌備成都市民生活與公共空間的日常史詩展,馬敬就站在美術館的入口,注視著展館裡發生的一切。

成都東部新區的幸福藝術:嚮往的日常生活

東·壹·美術館一角 時代週報記者 黎廣/攝

他說自己是地道的三岔鎮人,以前在外地某生,上一份工作是在成都製造衛浴產品,當知道東部新區開始造城以後,他想看看家鄉未來會變成什麼樣子,於是在美術館裡某得一份工作。

目前,在東部新區各個公共空間裡工作的,幾乎都是當地人。

作為曾經人口外流的大省,不僅當地人迴流,連外地人也試圖遷居巴蜀,這樣的訊號可以透過兩方面解讀。

一方面是城市化。

在1997年重慶被劃為直轄市以前,四川人口一度在1。1億人上下徘徊。之後,四川人口持續在8200萬左右量級。但因為四川城市化程序起步較晚,導致改革開放後的四川人,很多都奔赴異地他鄉謀生。

成都東部新區的幸福藝術:嚮往的日常生活

程穎在知也圖書館裡翻看的攝影集,圖中的三毛,正是在1990年的成都被拍下的 時代週報記者 黎廣/攝

馬敬最初覺得這是一件正常不過的事了,“我年輕的時候就出去打過工,把省下的錢寄給父母,幾年以後這筆錢變成了我在三岔鎮的新家,現在我回來,是因為我們這裡的生活,和城市已經沒有本質區別了。”

這意味著城市化走到了馬敬的家門口,他們知道改變人生的時候到了。

另一方面是東部新區的發展紅利。

沒有人知道東部新區最終會變成什麼樣子,但作為當地人,他們希望可以和這個新城一起成長,從而成為東部新區最資深的主人之一。

而正是因為當地人參與到新城的發展之中,東部新區也會更多地保留原生居民和社群的獨一份的生活秉性。

未來已來

這正是最近幾年的一份調查《蹲一座城市》的典型樣本,在年輕人蹲一個城市的排行榜中,成都的走紅意味著年輕人對城市的嚮往,已經與上一代截然不同。

在中國城市化發展的幾十年間,城市之間的物質差異已經逐漸消失,年輕人更看重一座城的品味、煙火氣,以及對生活本質的理解,而這,已經與存粹的物質和金錢標準相去甚遠。

成都東部新區的幸福藝術:嚮往的日常生活

知也圖書館內的螺旋式臺階 時代週報記者 黎廣/攝

東部新區作為成都的下一城,在這個基礎上,給了年輕人更多可能。

12月22日,在賽迪顧問城市經濟研究中心釋出的城市新區發展潛力百強(2022)榜中,成都東部新區排名第一,賽迪顧問認為,作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東部新區正在發揮其“聯動主城、輻射周邊”的作用,助力所在城市加快融入區域發展格局。

獲得這一殊榮的東部新區,目前只有2歲。

在更早以前,它是四川簡陽的一部分和天府新區。

在整個東部新區的規劃裡,範圍達到了729平方公里,大約是成都武侯區的10倍,廣州市荔灣區的12倍。

到2030年,城市功能將健全,現代化產業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人、城市、自然環境、工商業四者和諧統一的現代城市基本建成,預計人口將達到160萬,GDP達到3200億元。

馬敬和在這新區裡工作的當地人,對這個背景並不熟悉。吸引他們回家的,是曾經類似鄉鎮的所在,逐漸被賦予時代色彩。

成都東部新區的幸福藝術:嚮往的日常生活

東部新區的一座建築 時代週報記者 黎廣/攝

儘管東部新區目前還是一片鬱鬱蔥蔥,但不久的將來,這裡會是一座全新的城市,它或許會以花園城市出現,就像如今人們對成都的認知——雪山腳下的花園城市。

順著這樣的思路,東部新區接下了2024年成都世界園藝博覽會,中標設計單位的成都設計師預計,2024年的成都世園會,將成為東部新區的城市綠核。

2022年,中國有600多座城市,程穎在這麼多城市裡,最後選擇了成都,如今,他開始對東部新區新生嚮往。

對他來說,東部新區未來的無限可能和多樣性,正是他理想中城市應該具有的樣子。

西方學者雅各布斯在1961年發表的《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中,一再強調,城市的活力來源於多樣性,比如街邊步道要連續,並且串聯各個生活空間,才能成為安全健康的城市公共交流場所。

成都東部新區的幸福藝術:嚮往的日常生活

知也圖書館內流淌的水珠 時代週報記者 黎廣/攝

程穎的感受是,只用騎行十五分鐘,就能從充滿現代化的新城中心,通往與原住民對話的本土生活空間,這足以證明這座未來之城對歷史與未來的雙重包容。他也留意到,在東部新區,每個公共空間至少有兩種主要功能,比如知也圖書館,既是圖書館,也是一座咖啡廳,同時也是文化屬性的地標建築。

“這裡就像我曾經去過的大理一樣,我不用以特定的身份出現在某個地方,而是可以以任何狀態,怡然自得地出入這個城市的任何地方,這是一座城市給人帶來最簡單的舒服感,但東部新區和大理不一樣,這裡充滿就業機會,並且有著長遠的發展考量,可以說它值得人們對其充滿想象。”

城市是個活的有機體,城市規劃本身也是一個富有生命的過程。在規劃中,居住者的價值觀和實現城市設計的道義被看做城市良心。

更確切地說,尊重和關懷普通人的價值觀,滿足他們對城市生活的嚮往,便是城市設計中,人文關懷的體現。

在崇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之下,東部新區讓新參者感到喜悅,讓原生居民感到怡然自得,這就是東部新區吸引人的地方——她懂得如何讓過去與未來對話,也懂得如何讓現代化和傳統共生。

成都東部新區的幸福藝術:嚮往的日常生活

建設中的東部新區 時代週報記者 黎廣/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