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不用充電的電動車”?格局小了

我相信,今年“新能源乘用車滲透率超過 20%”的破紀錄資料,國內車企集中推出的一批插電混動新品功不可沒。除了支援外接充電的插電混動,也有一些車企藉著推出雙電機混動架構的機會,推出了只上藍牌的油電混動車型。比如吉利,他們的雷神混動剛推出的時候,第一個落地產品就是油電混動的星越 L Hi·F。

只是“不用充電的電動車”?格局小了

面對電池容量更大、支援外接充電的插電混動,不能外接充電的混動,短途通勤就沒有前者的 0 油耗;小容量電池支援驅動電機可能不如大電池那麼有底氣。不能懸掛綠牌,也就與很多城市的免搖號、免購置稅、免限行、免費停車政策無緣。聽起來,不插電混動的位置似乎有些尷尬?

只是“不用充電的電動車”?格局小了

事實不一定如此。星越 L Hi·F 和其它搭載雷神混動系統的車輛身上,或許藏著不插電混動的更多可能性。

【不用充電的“新能源感”】

驅動星越 L Hi·F 的動力系統包括一臺針對混動開發、輸出功率 110kW 的 DHE15 發動機和裝有 3 檔變速機構的雙電機混動專用變速箱,兩者結合綜合最大功率 180kW。它同時搭載於吉利集團旗下的不同品牌,根據品牌與車型特性,這套系統可以呈現出不同的輸出風格。

只是“不用充電的電動車”?格局小了

在星越 L Hi·F 上,雷神混動換成了舒適風格,起碼不像另一款車那樣迫不及待地想衝出去,而是等車速上來了才開始展現真實動力水平。在加速的過程中,油電切換是幾乎察覺不到的(無論震動還是聲音),反倒是 3 檔 DHT Pro 換檔的動作更容易察覺,就像自動檔燃油車那樣。

只是“不用充電的電動車”?格局小了

以城市裡常用的車速駕駛星越 L Hi·F,它的再加速表現會很讓駕駛者喜歡:響應快,車子比較跟腳。而當你需要更高的動力輸出時,雷神混動會轉入動力最強的並聯驅動模式,發動機與驅動電機同時為車輛提供動力。這時候發動機的聲音會適時傳進車裡,不像噪音,我覺得更像是運動氛圍的 BGM。

只是“不用充電的電動車”?格局小了

油電耦合架構與三電技術提升,讓油電混動的駕駛體驗越來越貼近電動車。與此同時,它的節能潛力也是相當強大的。接近城市快速路的工況,星越 L Hi·F 能做到 4L/100km 甚至更低能耗,擁堵和長期怠速也能把油耗壓到燃油動力理想執行工況的資料。請記得,這是僅依靠燃油作為唯一能量源的情況。

只是“不用充電的電動車”?格局小了

星越 L Hi·F 給人的感覺,相當的“新能源”。這體現在電驅系統的更大工作範圍和更長工作時間, DHE15 發動機的“低調”也是原因之一。使用體驗的轉變,沒準能讓使用者不再精算“買混動要多長時間才能回本”。

【小電池混動架構怎麼成為新能源?】

儘管和插電混動車架構相同,不具備外接充電能力和較短的純電續航里程,仍然限制著星越 L Hi·F 等一系列不插電混動車獲得新能源的“名分”。背後的邏輯是,不插電混動還是以石油作為唯一能量來源,在“純燃油-可外接充電混動(增程電動)-BEV 純電動”的鏈條上,不插電混動太接近燃油車了。

只是“不用充電的電動車”?格局小了

顯然這是把 BEV 純電動作為向可持續能源轉型的終極目標後,人們對不插電混動系統的評價:既然最後大家都要純電,現在做小電池系統,除了省點油和電池材料成本,好像沒有意義了嘛!你又憑什麼說它也是新能源呢?

只是“不用充電的電動車”?格局小了

吉利今年初的一個新品或許能解答大家的疑惑。這是一輛同樣搭載 3 檔 DHT Pro 以及 1。83kWh 動力電池,不支援外接充電的第四代帝豪。但它並不消耗汽油,1。8L 發動機使用甲醇作為燃料。帝豪醇電混動版行駛 100km 消耗 9。2L 甲醇,等價於油耗 3。4L/100km。

只是“不用充電的電動車”?格局小了

我們可以基於第一性原理思考一下。不插電混動系統,發動機只需在高效區間穩定輸出能量,隨時變化的動力需求由小電池和電機應對足矣。隨著技術發展,發動機的燃料可以替換成甲醇、乙醇或 E-Fuel 等可持續來源,甚至可以將發動機本體替換成燃料電池等善於穩定輸出的動力來源;小容量電池也可以催化劑儲罐、氫氣罐等新增部件,留出寶貴的空間。

只是“不用充電的電動車”?格局小了

我始終認為,在這一輪汽車電動化程序的前方,BEV 純電動不是唯一的目標,更不是終點。針對不同使用場景和使用者需求,汽車的能源形式不會像燃油時代那樣單一,而是會百花齊放。除了純電動,今天被我們認為只是過渡的插電混動,被認為成本過高做不起來的氫能源,甚至被認為會很快淘汰的往復式內燃機,在換用可持續燃料後,都會有自己的位置。

只是“不用充電的電動車”?格局小了

新能源的“新”,內涵比我們今天的想象更為豐富。今天,開始擺脫化石燃料的雷神混動,就是一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