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自由”花式賣房背後:地鐵+地產模式並非萬能靈藥

近日,南寧軌道地產集團釋出訊息,推出“10年地鐵自由”活動。凡在2022年11月11日-12月31日期間成交軌道地產任一專案住宅房源的客戶,100%享受免費坐地鐵10年的福利。

這個福利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假設一年300天出行,往返600趟,按南寧地鐵中間價位4元一次計算,一年就是2400元,十年就是24000元。南寧房價均價在萬元左右,那麼,10年地鐵免票,就相當於2平米多的房價,100平米的房子,相當於打了98折。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促銷方式,是因為“地鐵+房地產”模式曾經屢試不爽。

地鐵的出現徹底改變了現代城市的出行方式,不但方便居民出行,還能帶動城市區域的經濟價值,加速城市擴充套件。一個區域開通地鐵後,地鐵周邊區域房價會立馬上漲,正所謂“地鐵一響,黃金萬兩”。但地鐵的造價也十分昂貴,一公里就需投入將近7億-10億,每一輛地鐵的單價約4000萬-5000萬,所以,地鐵分佈密度、發展速度都受限。

有些地區長年盼地鐵,沒有希望,甚至開始眾籌建地鐵。杭州良渚某小區業主群內,有人提議眾籌20億,將大溪谷升級為地鐵小區,並稱自己願意出60萬元人民幣打底。

目前杭州商品房交通方便、地段好的房子,單價每平方米能到六七萬元。假設有了地鐵,每平方米漲1萬元,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就能獲益100多萬元。單單從這個角度,家裡有100平方米的房子,捐60萬元,賬面還能淨收益40萬元,捐錢修地鐵是划算的。

那麼,這個思路反過來就是“地鐵+房地產”模式:就是修地鐵,再賣房子,獲得房子的溢價,反哺地鐵。

地鐵作為公眾交通服務專案,是很難盈利的。地鐵本身建設投資額巨大,每公里造價4億~5億元、車輛每輛高達數千萬元,運營維護成本高,即使搭乘人流再大,所收票額也僅供日常運營開銷。世界上除中國香港、新加坡、英國倫敦、日本東京等少數地方,大部分國家的大部分城市,包括美國、法國、俄羅斯等都是虧損的。

香港地鐵是盈利的典範,其利潤主要來源不是運營,而是港府給的沿線開發的特權和地鐵裡商鋪的租賃。

港鐵公司的“軌道交通+物業”模式的核心在於把軌道建設和沿線土地開發綁在一起。香港政府給予港鐵公司特權,港鐵公司向政府支付地區沒有地鐵之前的地價,然後興建地鐵,同時與開發商合作開發物業。地鐵開通後,房價上漲,這部分超額利潤屬於港鐵,港鐵則將利潤彌補軌道的資金缺口,用於地鐵的運營和維護,以及新建地鐵。如今,物業發展及投資已經成為港鐵除票務外的一大收入來源。地鐵地產模式,實現了政府、企業和社會效益的“三贏”。政府不用補貼地鐵,卸下了財政包袱;商場及辦公樓、住宅有了更方便的交通,居民更便利,商場生意更好,反哺地鐵客流;城市經濟發展,規模變大。

深圳地鐵學習的也是港鐵的模式,其主要收入來源並不是票務,而是房地產、土地與物業收入等方面的投資收益,其佔營收的比例一度超過70%。2021年上半年,深圳地鐵僅投資收益就高達33。55億元。

南寧也在學習這個模式。南寧地鐵發展很快,以一年一條地鐵開通或開建的速度增長。至今,5條地鐵線網串聯城市,擴容7大城區,覆蓋10大商圈,運載770萬人口,極大地提高了市民出行的便利性,逐漸形成了“半小時城區交通圈”。

南寧地鐵建設的主力軍是南寧軌道交通集團,而軌道地產是南寧軌道交通集團的全資子公司。根據南寧軌道地產集團自己的表述,其目的正是“每一分收入都反哺於軌道建設。全面開啟“軌道+經濟圈”紅利,實現全民住上地鐵房!“目前,南寧軌道地產集團已經開發了當地多個地鐵樓盤。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地鐵地產從根本上說,仍然是根植於城市規模與經濟發展程度。“地鐵+地產”模式的收益,仍然是從城市發展中得到的,只不過用了一種更聰明的方式,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數字遊戲。打一個最極端的比方,一個小縣城,即便用上“地鐵+地產”模式,也是支撐不了地鐵的。而一個大城市,即便不用軌道地產模式,只要事先明確規劃,政府財政仍然可以從地價上漲中受益,然後透過補貼形式支援地鐵發展。

深圳、香港都是超大城市,其人口、房價能支撐地鐵的發展。地鐵的造價、運營成本是差不多的,而城市規模與經濟發展程度以及其所衍生的地價的溢價幅度、總額,以及城市發展之後的客流,最終決定了“地鐵+地產”模式能否成功。所以,像南寧這樣的城市,是否能支撐起“地鐵+地產”模式,仍然有待長期觀察。

其實,出現“地鐵自由”這樣的花式促銷,正意味著南寧的地鐵房並非一搶而空。這背後原因發人深思,“地鐵+地產”模式在二三線城市的發展潛力仍待觀察。

作者/劉遠舉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 研究員

編輯/嶽彩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