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兩度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巴里·夏普利斯:妻子告訴我獲獎訊息後 我接著去睡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專訪兩度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巴里·夏普利斯:妻子告訴我獲獎訊息後 我接著去睡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圖說:巴里·夏普利斯 新民晚報記者 徐程 攝(下同)

“接到諾獎委員會電話的時候,我其實在睡覺。太太拿著獲獎的訊息叫醒了我,我看了一眼螢幕,接著睡了。”配合著豐富的肢體語言,巴里·夏普利斯(K。 Barry Sharpless)在第五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間隙接受聯合採訪時回憶了今年10月5日發生的那一幕,現場笑聲一片。

憑藉在手性催化氧化反應方面的貢獻獲得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後;時隔21年,81歲的夏普利斯教授憑藉點選化學再獲諾獎,由此成為諾貝爾化學獎121年曆史上第二位兩次獲獎的科學家。

採訪時,他穿著中國科學院院士戴立信送給他的中國風短袖襯衫,還收到了一份特別的禮物:6日的新民晚報,裡面有他的手繪故事。“我要帶回家給太太和學生看!”他顯得很驚喜,也很興奮。

邀請兩位“朋友”同享榮耀

“點選化學看上去很可愛,是嗎?”夏普利斯教授嘟囔著說,“可我就想做一些簡單而有用的東西。”

聽過夏普利斯故事的人都知道,老頭兒很欣賞《道德經》裡的一句話:“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他一生都在追求“簡單、有用”的化學。

點選化學,就是教授眼裡大道至簡的反應——執行起來非常簡單,能夠很容易地將不同型別的分子連線在一起,以很高的效率得到所需的產品,沒有或只有極少量的副產品。並且,這一反應在各種條件下都能有效進行,包括在水中也可以正常地發生反應。

專訪兩度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巴里·夏普利斯:妻子告訴我獲獎訊息後 我接著去睡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點選”這詞兒,可太形象啦!在英語裡,“click”一詞原本的一個義項是指兩個部件連線時發出“咔嗒”聲。點選化學的先驅者們,認為自己開發的方法可以輕鬆地將兩個分子連線在一起,就像安全帶的扣子扣上時發出“咔嗒”一聲。由於這個英文詞語更常見的義項是“點選”,恰好暗含便利、輕鬆之義,點選化學的大名自此響遍全球,並登上諾獎的舞臺。

很多人都覺得,老頭兒和點選化學的緣分,始於2001年被《德國應用化學》發表,至今已被無數次引用的那篇開山之作。可夏普利斯卻告訴我們,這個時間應該是1975年!

“那會兒,我安排實驗室裡的學生做實驗,學生總會告訴我,它沒有起作用。”教授回憶,“可過了一段時間後,點選化學的想法會再次浮現在我的腦海中。”他像催眠自己從沒發生過實驗失敗一樣,一次次要求學生重複操作……

幾天前的世界頂尖科學家國際聯合實驗室論壇上,他在很短的時間裡3次提到了一箇中國名字,董佳家,現上海交通大學轉化醫學院長聘教授。他陪著自己的導師一起接受採訪,他說,夏普利斯教授成名很早,年紀輕輕就被公認會摘下諾貝爾化學獎。他有資本花很長時間去思考重要的化學問題,也因此對自己很自信。“他取得成功,有點倔強的性格和取得的成就是相輔相成的。”

哈特姆斯·科布和芬,是點選化學那篇最重要論文的另兩位作者,當時幾人稱自己為“三個朋友”,並稱自己的點選化學手稿為“宣言”。“我會邀請兩位和我一起登上斯德哥爾摩音樂廳的頒獎典禮。”老人嚴肅而又動容地說。

如今,這位科學老頑童也沒停下探索的腳步,一頭扎進二代點選化學的研究裡。“一價銅催化的疊氮化物-炔烴環加成反應,也就是CuAAC反應,是點選化學中的第一個經典之作。”董佳家解釋,而二代點選化學SuFEx反應雖然設計原則和一代一致,但一代點選反應是A官能團絕大多數條件穩定,遇到催化條件和官能團B會正交高效連結;而二代最強大的一點是隻有A官能團,B不確定,由系統決定。換句話說,“CuAAC是研究工具,而SuFEx更像是一個發現工具。”

不犯錯就永遠不會有發現

老頭兒以前很喜歡釣魚,可不僅僅是在分子的海洋裡釣上一條條化學反應的鯨鯤——要知道,他曾經最大的理想就是釣上一條稀世罕見的腔棘魚。年幼時,他“滿腦子想的都是釣魚划船”以及“怎麼從費城回新澤西海岸的小屋然後出海釣魚”。“現在我已經不釣魚了。”他笑著說,“我在‘釣’一些奇怪的東西,比如化學分子,那裡的驚喜是無限的。”

老人打比方說,如果你是哥倫布或者麥哲倫船長,你會征服大海,找到未被發現的島嶼。喜歡冒險的你會登島,儘管岩石會落下,但雨水沖刷後,你會發現遍地都是金子,你很輕鬆就能彎腰撿起。這時,聽到訊息的其他人會興奮地蜂擁而至,他們用鏟子挖、用炸藥炸,試圖找到更多金子,而此刻,你該作出選擇就是出發前往下一片新大陸。

專訪兩度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巴里·夏普利斯:妻子告訴我獲獎訊息後 我接著去睡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夏普利斯很認真地告訴人們,每個人都會犯錯,犯錯是新發現的“通行證”。他引用愛因斯坦的名言,如果一個想法在一開始不是荒謬的,那它就是沒有希望的。可不是嗎,就夏普利斯本人而言,力挺其論文發表的《德國應用化學》雜誌主編曾擔心他能否面對後果,成為國際化學界的“傻瓜”……

“你的這個結果很漂亮,這其實不是一句好話,這說明大家都看懂了,也意味著你不可能會有新的發現。”董佳家補充道,這是他從導師身上領悟的,也將之傳遞給自己的研究生。

或許在常人看來,“聰明”和“創造力”該是一個組合。但老頭兒顯然不這麼看,甚至他覺得,兩者是對立的。“頭腦聰明的人可以成為偉大的領導者,他們勇往直前,知道前路會發生什麼,併為此作好準備,但這並不意味著他有創造力。”夏普利斯教授說,有些人做科研時會有縝密的計劃,循規蹈矩,可這也意味著他們會陷在自己畫好的圈子裡。

夏普利斯教授2019年獲得普利斯特里獎章時,也曾表達過這樣的觀點。當時他提及了非線性思維的定義——人類思考的時候會同時向多個方向拓展,而不只是一個“邏輯”的方向。他說自己需要興奮、刺激、甚至讓人感到驚恐的事情,而這些元素讓他感到自己的存在。

“每個人都與生俱來地擁有創造力,千萬別扼殺它。要學會犯錯,也要給年輕人犯錯的空間。”老人這樣建議。

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