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見灣區丨強化支援港澳青年內地就業,共建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

#FormatImgID_1#

廣東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研究員 鐘鳴

廣東省政府日前在函覆《關於鼓勵和支援香港青年到大灣區創業和工作的提案》時提出,將全面實施“展翅計劃”港澳臺大學生實習專項行動工作,5年內為港澳青少年提供3萬個赴內地交流機會、1。5萬個實習崗位、1。2萬個就業崗位,促進港澳青年在大灣區實習就業。

近兩年以來,國家和地方層面不斷出臺政策檔案,支援港澳青年前來內地就業創業。

2021年10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等四部門聯合出臺《關於支援港澳青年在粵港澳大灣區就業創業的實施意見》,從最佳化就業服務、提升就業能力等七個方面概括性地提出為港澳青年提供便利的政策方向。在《實施意見》的指導下,2022年4月,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等四部門正式印發《支援港澳青年在粵港澳大灣區就業創業的實施細則》,對政策內容進行了擴充和細化,更有利於港澳青年在大灣區內地九市的職業發展。廣東還組織開展“青融工程”,助力港澳臺青年融入灣區發展,並實施粵港澳大灣區青年英才、青年夥伴、青年服務三大計劃,全面引導灣區青年的交融成長。大灣區各內地城市先後制定了支援港澳青年創業的系列政策,建成N系列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57家。自2020年廣東首次放開港澳居民入編事業單位制度後,共有1000餘名港澳居民報考廣東事業單位,有27人獲聘用,地域覆蓋大灣區內地九市。

為響應內地對港澳青年的落地支援,港澳地區也積極助推本地青年赴內地就業。

香港特區政府2021年推出“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以來,共收到畢業生求職申請超過2萬份,其中1100名受聘的港青已全部入職,參與企業及青年對計劃評價正面。最新的《施政報告》也提出該計劃將會“恆常化”推動。

無論從青年人才發展還是大灣區一體化發展方面來看,推動港澳青年在大灣區就業創業均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首先,融入灣區是港澳青年職業發展的全新機遇。

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在2022年上半年的一項民調發現,52%受訪者認為當前香港青年社會向上流動的機會不足,且有63。3%受訪者覺得較十年前差。澳門中華新青年協會發布的《澳門青年社會流動狀況調查2022》顯示,與2019、2021年兩次同類調查相比,認同向上流動機會缺乏的澳門青年持續上升至47。8%。與港澳較為傳統且單一的產業結構相比,大灣區產業門類齊全且較為前沿,市場廣闊,能為港澳青年提供更為豐富的職業選擇。

其次,港澳青年具備助力灣區發展的素質條件。

港澳青年普遍精通兩文三語,具有國際視野和靈活創新精神,在基礎研究、中西結合類的商業機會識別方面較為擅長,獨特優勢使其能很好地勝任大灣區相關職位要求。

最終,港澳青年落戶內地有利於國家尤其是灣區發展大局。

港澳青年在大灣區更好地工作生活,分享科技社會進步成果,可以彰顯“一國兩制”的優越性。同時,港澳青年依託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將所學所長貢獻和服務國家新發展格局,在增強港澳同胞向心力的同時也能很好地帶動和促進灣區經濟騰飛。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於疫後復甦的有利時期,大灣區也將迎來內地與香港重新通關後的關鍵機遇,做好港澳青年在大灣區創業就業的服務工作,還需要粵港澳三地繼續重視、久久為功。

一是加強政策資訊整合和宣介

。當前整理彙編的《廣東省支援港澳青年就業創業政策》《粵港、粵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簡介》《粵港澳大灣區港澳青年創業團隊(代表)》三份宣傳材料,涵蓋了港澳青年就業創業相關的政策資訊,後續可在此基礎上持續更新豐富。同時,根據知名智庫團結香港基金的建議,明確粵港澳大灣區門戶網、政制及內地事務局的粵港澳大灣區專頁、香港青年發展委員會、GoGBA這四個大灣區資訊渠道的分工定位,配合做好資訊釋出和政策宣傳解讀工作。

二是,引導更多元的職業方向。

根據香港考評局資料, 2022年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考試甲類學科報考人數中,選擇設計與應用科技科的考生僅454人,報考經濟科人數卻高達11877人,企業、會計及財務概論科也有9381人。澳門青年的意向從業領域多年來也主要集中於公共行政、旅遊會展酒店及餐飲等傳統優勢產業。在新一輪產業革命浪潮和港澳多元發展形勢下,港澳政府可透過推廣STEM等學科教育、加強職業規劃來引導青年向更廣泛的職業方向發展。

三是,深度促進三地青年交流交融。

在過往的調查中,港澳青年均認為人脈關係的缺乏是影響其在內地發展和向上躍進的阻礙,三地政府、協會可組織各種形式的青年探訪、交流會、友誼賽等,在跨文化交流的同時,建立港澳青年在內地的人脈。

四是,適度兼顧生活上的軟性需求。

港澳青年在灣區的發展,除了職業成長外,還要面臨文化差異和身份認同等生活上的問題,需要更多關注非戶籍青年在醫療、居住和子女入學方面的訴求,助力港澳青年長久駐留髮展。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