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高震主怎麼辦?“漢初三傑”用他們的人生經歷,給出了我們答案

如果成為功高震主的人,那麼他們的下場往往極為可悲。由於無法正確處理好這個問題,使得很多人才都折戟沉沙。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漢朝,在司馬遷寫的《史記》中就有了答案,“漢初三傑”用他們的人生經歷回答了這個問題。

功高震主怎麼辦?“漢初三傑”用他們的人生經歷,給出了我們答案

一、“漢初三傑”的人生。

在漢朝建立的時候,劉邦問群臣自己能夠奪取天下的原因。他自己的答案是,“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對蕭何的評價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對韓信的評價: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劉邦表面上是對這三個人的讚賞,實際上他內心對這三人忌憚有加。他當眾表明自己的才幹不如這些人,可見這些人功高震主到了何等地步。在戰爭年代,正是用人之際,劉邦對這些人尚可容忍,等到和平年代,這些人就成了劉邦心中的隱患。

在這三個人中,韓信是首當其衝的一個。他一心想要光宗耀祖,由於劉邦的賞識重用,他終於在平定天下後被封為楚王。可是韓信這個楚王沒有當多長時間,就被劉邦找理由抓了起來,帶回長安後劉邦廢了韓信的王位,把他改封為淮陰侯。

功高震主怎麼辦?“漢初三傑”用他們的人生經歷,給出了我們答案

韓信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功高蓋主,反而認為劉邦虧待了自己。他成天怨氣沖天,不去上朝,還挖苦諷刺為了呂后拉攏他的樊噲。結果在劉邦出征的時候,呂后以韓信想要造反作亂的理由,把他騙進宮中殺掉了。

蕭何與劉邦是老相識,在劉邦起兵之後,蕭何就兢兢業業為劉邦服務。劉邦在前線與敵人作戰時,蕭何坐鎮後方治國理政,使得劉邦足食足兵。雖然劉邦屢戰屢敗,可是有蕭何的支援,項羽始終無法戰勝劉邦。

即便如此,劉邦依然對蕭何懷有戒心。在戰爭期間,劉邦多次派人去慰問蕭何。蕭何不知道劉邦的用意,他的手下提醒他,說這是劉邦猜疑你了,你應該把家族中能夠打仗的子弟全部派往前線,消除劉邦的疑心。蕭何聽從了部下的建議,結果劉邦大悅。

功高震主怎麼辦?“漢初三傑”用他們的人生經歷,給出了我們答案

天下平定後,蕭何擔任相國一職。在他的治理下,漢朝百姓安居樂業,社會逐漸繁榮。在殺害韓信時,蕭何還親自參與,得到了劉邦的封賞。但是在面對這一次封賞時,謀士召平勸諫蕭何,讓他推辭封賞,拿出家財資助軍隊,使他再次擺脫了劉邦的懷疑。

等到劉邦親自率軍平定英布的時候,又派人詢問蕭何的所作所為。蕭何也盡忠職守,像上一次那樣把家財都拿出來資助軍隊。此時他的部下勸諫他,讓他採取“自汙”的手段,也就是敗壞自己的名聲來自保。於是蕭何低價強買百姓田地,惹得民怨沸騰,這才讓劉邦再次龍顏大悅。

在劉邦回軍的時候,很多百姓攔路狀告蕭何。劉邦見了此情此景,十分高興,故意讓蕭何去處理這些事情。誰知道蕭何沒有汲取教訓,向劉邦請求用皇家園林的空地安置貧民。這引起劉邦大怒,把蕭何抓進監獄,直到大家為蕭何求情,才釋放了蕭何。最終,蕭何在磕磕絆絆中,走完了自己的人生。

功高震主怎麼辦?“漢初三傑”用他們的人生經歷,給出了我們答案

三傑中結局最好的就是張良。張良在劉邦口中的“漢初三傑”中排名第一,按理說他是劉邦最忌憚的人。可是在天下平定後,劉邦並沒有對張良做過什麼為難的事情。這是因為張良早就看破世事,在功成名就之後就立意退隱了。

張良除了為劉邦出謀劃策之外,平日裡閉門不出,根本不和外界接觸。他絲毫不為自己謀取利益,甚至辟穀不食,差點提前離世。在劉邦改立太子的鬥爭中,張良暗中為呂后出謀劃策,保住了呂后兒子的太子之位。這使得劉邦去世後,呂后親自去張良府上請求,讓他輔佐漢惠帝執政,最終張良平安度過了餘生。

二、造成“漢初三傑”結局不同的原因。

“漢初三傑”都是功高震主之人,但是他們的結局卻不一樣。韓信死於非命,蕭何身陷囹圄,唯有張良平安一生。這是因為他們對功高震主這件事的認知不同,採取的對策不同,才帶來了不同的結局。

功高震主怎麼辦?“漢初三傑”用他們的人生經歷,給出了我們答案

韓信的腦子裡依然是戰國時期的思想,他幻想著漢朝依然會分封天下,自己也可以裂地為王,成為獨霸一方的諸侯。殊不知劉邦設計的漢朝是延續秦朝制度的漢朝,他要的是統一的家天下程度漢朝。

因此,韓信的所作所為完全與劉邦的思想衝突,成為他心中最大的隱患。再加上韓信與劉邦的私交關係,在三人中是最淺的。當韓信面臨生死關頭時,劉邦選擇了視而不見。就這樣,明知道韓信的死是冤枉的,劉邦還是“且喜且憐之”

接受了結果。

蕭何與劉邦的關係最深,他們在沛縣時就是好朋友,在劉邦打天下時也是劉邦最得力的助手。但是由於蕭何清正廉潔,治國理政業績突出,深得民心,讓劉邦感到了威脅。於是劉邦才會採取各種手段敲打蕭何,讓他乖乖就範。

功高震主怎麼辦?“漢初三傑”用他們的人生經歷,給出了我們答案

蕭何並非不明白劉邦的心思,但是他並沒有站在劉邦的角度思考問題。他自以為天下是劉邦的天下,自己治理好天下,就是忠於劉邦的表現。可是他沒有明白,自己在劉邦眼裡只是一個為自己打工的,忠於職守是他的本分,那些讚譽原本該歸功於劉邦的知人善任,而非他個人應該所有。

至於說張良,他與劉邦是莫逆之交,私人關係介乎於韓信和蕭何之間。由於他謀略能力極強,是劉邦不可替代的謀士,反而在劉邦心目中最為重要。張良深知自己的處境,因此他在任何時刻都以劉邦為中心,從來不為自己謀求私利。

我們只見過蕭何向劉邦推薦韓信,反觀張良時,則是他反對分封六國後人為王。張良不做沽名釣譽之事,反而做得罪人的事情毫無顧忌。這讓劉邦感受到了他的忠心,同時也放下了對他的戒心。

功高震主怎麼辦?“漢初三傑”用他們的人生經歷,給出了我們答案

在漢朝建立後,張良為了避嫌就主動隱居,退出了政治舞臺。他不問世事,成天以修道為事。他的這種與世無爭的態度,再加上在戰爭期間的表現,不但讓劉邦不再疑忌他,並且還對他十分尊重。

造成“漢初三傑”的結局不一的原因,除了除了個人的態度,劉邦的戒心外,也有他們對未來選擇的因素。當時漢朝已經建立,劉邦傷病纏身,呂后逐步掌控了漢朝實權。為了阻止劉邦更換太子,呂后四處拉攏人才,鞏固自己的勢力。

於是在歷史上就出現了樊噲宴請韓信的一幕。作為呂后的妹夫,樊噲對韓信畢恭畢敬,完全是以對待大王的禮節來招待韓信。可是韓信的態度卻是十分厭惡鄙視的。他把對劉邦的不滿轉嫁到呂后等人身上,說什麼自己竟然混到與樊噲同列的地步。

功高震主怎麼辦?“漢初三傑”用他們的人生經歷,給出了我們答案

不知道韓信這樣做是故意的,還是真的沒有政治頭腦。結果經此一事,使得呂后等人對他徹底失去了信任。於是在劉邦對韓信疑忌的基礎上,又加上呂后集團的敵視,韓信只有死路一條了。

蕭何和張良都選擇了與呂后合作的態度。蕭何作為治國理政的人才,被呂后寄予厚望。在劉邦死後,蕭何也在相國的位置上幹到生命的最後一刻。而張良則用自己的智謀為呂后出謀劃策,保住了漢惠帝的太子之位。

正是由於蕭何和張良對未來漢朝政治格局的正確判斷,使得他們與後繼的政治勢力完美接軌。雖然劉邦對他們心中依然存有疑懼,但是有了呂后的信任和重用,使得他們得以平安躲過劫難。

功高震主怎麼辦?“漢初三傑”用他們的人生經歷,給出了我們答案

三、“漢初三傑”對應的職場三類人才。

“漢初三傑”的遭遇,在現實中對應了三種職場人才。由於他們能力出眾,在單位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使得領導感到了威脅。在這種環境下,如果單位時過境遷,他們的作用可有可無的時候,對他們的考驗也將接踵而來。

韓信這類人是首當其衝的人。他們一般恃才傲物,平日裡趾高氣揚,根本不把能力比他們低的領導看在眼裡。再加上他們自視清高,不喜歡參與政治鬥爭,根本就沒有利益上的朋友。這使得他們在考驗到來時毫無還手之力,是最容易清除的物件。

蕭何這類人要比韓信強得多,他們日常工作兢兢業業,並且掌握了一些關鍵部門,還有一定的群眾基礎。這使得領導想要動他們的位置,也要三思而後行。不過這並不能保證他們的地位穩固,有時他們也會成為利益爭奪的犧牲品。

功高震主怎麼辦?“漢初三傑”用他們的人生經歷,給出了我們答案

有人說這些人向蕭何學習,用“自汙”的方式來自保。這其實是一個極為下等的策略,歷史上蕭何也沒有因此而免禍。自己玷汙自己的名聲,敗壞自己的品行,並不能讓對手放棄針對自己的企圖,反而會授人以柄,下場會更可悲,也會來得更快。

至於張良這類人則是單位中唯一能夠得到善終的人。這種人在單位威望很高,大家也知道他的能力。再加上他們對名利不看重,沒有什麼野心,對領導構不成多大的威脅。領導在遇到困難時還想依靠他們的能力,因此對他們睜一眼閉一眼,不去過多的約束他們。

功高震主怎麼辦?“漢初三傑”用他們的人生經歷,給出了我們答案

如果這些張良式的人才背後再有一定的靠山,他們的工作生活就會更加愜意。他們將成為單位中的閒雲野鶴,過著優哉遊哉的生活,並且一切福利待遇都少不了他們的。領導見了他們,也會一團和氣,大家都能和睦相處。

朋友,如果你正面臨著功高震主的處境,那麼你就需要參考“漢初三傑”的經歷,認真規劃自己的人生。希望大家都能夠從“漢初三傑”的遭遇中汲取經驗教訓,順利到達人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