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和乾隆執政的理念完全不一樣,為何兩人執政時卻會如此的貪婪?

雍正和乾隆執政的理念完全不一樣,為何兩人執政時卻會如此的貪婪?

清朝的雍正和乾隆這一對父子皇帝,在分別執政的時間裡,執政的理念可謂是天壤之別,原因是,一個要拼命的存錢,一個卻可以無節制的花錢。

拋開執政理念和手法的不同,兩人畢竟都是皇帝,在權術的應用上,還是大同小異的。

在古代的封建王朝中,一直都有“雷霆雨露,莫非天恩”或“恩出於上”這樣表達皇權絕對權威性的俗語,雍正和乾隆對這一套自然也玩得熟透。

兩位皇帝都曾用假意處以死刑,然後故作大度的開恩釋放這種手段嚇唬官員,試圖以此得到官員的感恩戴德。

但手段相同,結果卻不同。

雍正和乾隆執政的理念完全不一樣,為何兩人執政時卻會如此的貪婪?

雍正執政時期,以直隸總督李紱為首的科道官員們,陸續站出來彈劾被他們看成是“身任封疆,有意蹂踐讀書人”的河南總督田文鏡。

在這次官員之間的政治鬥爭中,雍正支援了田文鏡這位親信下屬。

根據《雍正起居注》中的記載,他以“固結黨援,肆行欺罔”的罪名狠狠地打擊了李紱一派的官員。

並且,在雍正五年和雍正七年時,兩次宣判了李紱的死罪,其中一次,甚至都已經把李紱押到了法場上,隨時準備處死。

但雍正並沒有想真正殺死李紱,只不過想先處以死刑嚇唬他,然後開恩釋放,以此來換得李紱的妥協。

雍正和乾隆執政的理念完全不一樣,為何兩人執政時卻會如此的貪婪?

不過,雍正失算了,李紱在刀都架到脖子上了,還寧願被殺,也不願意妥協,《國朝名臣言行錄》中記載:

兩次決囚,命縛公(指李紱)與蔡珽同至菜市,兩手反接,刀置頸間,問:“此時知田文鏡好否?公奏:“臣愚,雖死不知田文鏡好處”。

李紱的強硬態度擠兌得也想強硬的雍正毫無辦法,於是“乃宣旨赦還,仍囚獄中”。

後來,去抄李紱家的侍衛連其貪腐的證據都沒有找出來,雍正關都關不住他了,只能把李紱放出來,貶他去當了個修書的官。

雍正和乾隆執政的理念完全不一樣,為何兩人執政時卻會如此的貪婪?

若干年後,乾隆十八年,雍正的繼承人乾隆也同樣搞了這一套。

當年,乾隆因河道貪腐案,要殺江蘇銅山同知李敦、守備張賓,卻故意把辦事不利,包庇下屬的河道總督高斌也判了死刑,然後一起綁縛法場。

年已七十的高斌當時就被嚇得屁滾尿流,好在,乾隆沒想殺他,只是想嚇唬他,在臨刑前,赦免了他的死罪,還讓他繼續擔任河道總督,戴罪立功。

結果是,高斌對乾隆感恩戴德,此後,不顧年高體衰,堅持戰鬥在治河第一線,兩年後,直接累死在工地上。

雍正和乾隆執政的理念完全不一樣,為何兩人執政時卻會如此的貪婪?

乾隆的策略毫無疑問成功了,一收一放之間,把高斌的忠心程度從甘心效勞變成了誓死效勞。

同樣的假處死,真赦免,為何乾隆能成功?雍正卻失敗?

主要是李紱和高斌兩人的身份不同。

李紱是科舉進士出身,還是讀書人領袖級別的官員,他不是代表一個人,而是代表一整個群體,底氣自然就足。

且讀書人的固執和尊嚴,也讓他對自己認為對的事能堅持到底,死沒準還能換到好名聲,所以,能逼得雍正變相妥協。

雍正和乾隆執政的理念完全不一樣,為何兩人執政時卻會如此的貪婪?

而高斌雖然有個顯貴的身份,即乾隆妃子慧賢皇貴妃的父親,但其本人是內務府包衣出身,給抬籍進了鑲黃旗,相當於是皇家的奴才。

這個身份的生殺予奪,根本不需要走什麼正規程式,也不需要顧忌輿論壓力,完全是皇帝一言而決。

奴才的服從性也讓高斌沒有如李紱那樣的底氣跟乾隆頂嘴,反而在乾隆赦免他後,一驚一喜之間,能獲得乾隆期待的效果。

因此,雖然雍正和乾隆用了同樣的手段來震懾臣子,卻因臣子身份的不同,骨氣的不同,出現了相反的結果。

參考文獻:《清史稿》《雍正起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