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138山志·卷二】原文及翻譯,清揚清揚,清揚清麗,清楚了百姓!

【清138山志·卷二】原文及翻譯,清揚清揚,清揚清麗,清楚了百姓!

文白對照清涼山志

清涼山志卷二

北  臺

北臺高四十里。 (舊傳三十八里, 中臺四十 裡。今登中臺, 不見北臺地面。登北臺, 則見中臺地面, 是知北臺高於中臺。故易之。 ) 頂平廣, 週四裡。亦名葉鬥峰。其下仰觀, 巔摩 斗杓, 故以為名。風雲雷雨, 出自半麓。有時下方驟雨, 其上曝晴。四方雲氣, 每歸朝而宿泊焉。蓋龍帝之宮也。時或猛風怒雷, 令人悚怖。嘗有大風, 吹人墮澗, 若槁葉耳。東望海氣, 北眺沙漠, 令人悲悽。登臨者, 俯仰大觀, 益覺此生微茫虛幻。支山北延四十 裡, 至繁峙川前, 有眾溪發源, 注清河。萬仁甫詩:“高臺天際鬱崔嵬, 幾見山僧杖錫回。幢影翻時陵日月, 鐘聲鳴處隱風雷。身依北斗懷宸極, 面對南山獻壽杯。冰積萬年消不盡, 何時窮谷起飛灰? ”其靈蹟二十四。

黑龍池: 臺上, 亦名金井池。側有龍王祠, 四方民禱雨輒應。西陵丘坦之詩:“一 片黃沙起, 山川總不分。滿空亂石飛, 四谷 合烏雲。莫是龍王怒, 疑從虎口聞。春光已三月, 猶自雪紛紛。”鎮澄詩:“萬丈峰頭 金井開, 醍醐甘露謾相猜。龍王神力難思議, 一滴能令遍九垓。”

說法臺: 臺之東, 常出鍾梵之音, 人多聞 之。法本詩:“聞道仙人說法臺, 法音寥寂石生苔。談經大士今何在? 惟有白雲空去來。”

隱峰塔: 唐鄧隱峰, 參馬祖, 飛錫解軍, 倒化於北臺。妹尼立塔, 近者僧明來重修。覺玄詩:“隱峰倒化古巖前, 筆立裙衣上 聳然。良妹已收靈骨後, 石幢高樹在峰巔。”蒲坂福登詩:“人間重苦是無常, 誰不臨歧手腳忙? 唯有吾師醒大夢, 等閒遊戲死生 場。”法本詩:“金鎖玄關不可留。鄧公遺 塔晚峰頭。顛亡倒化乘神浪, 千古令人仰未休。”鎮澄詩:“大士曾參馬祖關, 陵空一錫向青山。頭陀本自無生死, 爭肯區區取涅槃。”

生陷獄: 臺後半麓。隋繁峙民張愛, 盜龍 池錢若干, 將歸, 暴風卒起, 吹墮於此。上聳嶄崖, 下臨絕澗, 黑雲四蔽, 冰雪擁身, 求出莫由。志心悔咎, 稱菩薩名, 經宿雲開, 見白兔隨出。鎮澄詩:“迷裡清清涼生地獄, 悟 時地獄即清涼。須知二法元無相, 不離當人一念彰。”

羅漢臺: 臺之次東, 一級平臺, 唐十六梵僧, 至此同化去。

華嚴嶺: 臺之東南, 二臺之間。孫孜詩:“策杖登層嶺, 攀蘿上極巔。深林迷白日, 古澗落寒泉。四望山川盡, 平臨星斗懸。不須求羽化, 際此是登仙。”夢覺詩:“好 靜尋山谷, 探奇上嶺頭。雙眸廓海宇, 兩足跨雲樓。杖倚寒空月, 人臨碧漢流。吾知非宿善, 安得五臺遊。”

樓觀谷: 臺之東南二十餘里。

金剛窟: 在樓觀左崖畔, 乃萬聖秘宅。祗洹圖雲:“三世諸佛, 供養之器, 俱藏於此。迦葉佛時, 楞伽鬼王所造神樂及金紙銀書 毗柰耶藏, 銀紙金書修多羅藏, 佛滅度後盡收入此。昔佛陀波利, 入此不出。”白下正秀詩:“為訪金剛窟, 相將啟石扉。無心能造詣, 有相可歸依。閣迥雲陰重, 巖深暑氣微。三三前後語, 千古露真機。”福登詩:“金剛窟子無縫隙, 入者還他師子兒。鐵壁銀山直拶透, 三三之語許渠知。”德清詩:“均提相送出精藍, 無著投機事已慚。莫 謂當年人不薦, 至今誰解話三三? ”雲南 淨倫詩:“杖藜特叩金剛窟, 回首雲生白水池。欲問三三前後事, 一聲幽鳥夕陽西。” 法本詩:“無著寥寥不復聞, 古巖餘瑞尚 氤氳。遊人千載希靈蹟, 猶向峰頭禮白雲。鎮澄詩:“石門寂寂鎖蒼苔, 波利尋真去不回。大智願王無向背, 遊人何事浪相猜? ”

白水池: 在樓觀谷後, 其泉若乳, 山人多取洗眼。雨花詩:“五郎溝下臥殘碑, 一徑斜通白水池。雨歇空山澄罔象, 風生曲岸動漣漪。銀沙布底月來處, 雪浪滔天雲起時。 到此君應懷藻鑑, 洗清法眼是便宜。”覺玄詩:“江漢微茫尚炳靈, 一泓池水自澄渟。溶溶淡染秋光白, 想是仙家玉液醽。”

五郎祠: 樓觀谷西山麓, 宋楊業第五子出家處。正秀贊:“正行將令, 欲入禪那。外彰威武, 內息干戈。掃除六賊, 戡翦四魔。金湯教法, 屏障山河。名標寰宇, 跡寄巖阿。偶來稽首, 謾說伽陀。”鎮澄詩:“國土寥寥馬不嘶, 白雲深鎖五郎祠。宋家世界成空夢, 鐵棒常拈欲恨誰! ”

玉泉: 樓觀谷口, 無著見化人於此飲牛。

紫霞谷: 臺南, 俗呼北臺溝。清涼深處, 禪侶幽棲也。釋明讓詩:“紫氣氤氳晝不開, 靈霞日護法王臺。雲棲道者談經後, 散落天花遍九垓。”

龍門: 臺南麓。裂石如崩, 濤聲若雷。北有藏雲谷, 下有留雲石。雲出為雨, 雲入為霽。順庵胡公題其石, 妙峰刺舌備書華嚴處。鎮澄詩:“獨宿龍門夜, 寥寥心自如。神燈出杳靄, 清籟發寒虛。雪色千山迥, 秋聲萬木疏。坐來諸念寂, 因識古曼殊。”

金沙泉: 龍門之側。 仙人庵: 臺後。覺玄詩:“何年仙子此 修行, 服日餐霞道氣清。袖拂天風騎鶴去, 至今傳說有庵名。”

九女泉: 臺後七里, 曾有九仙女浣衣。

藏真谷: 臺西北。昔有五百梵僧, 藏修於 此。

大黃尖: 臺北二十里, 即古北臺。

卓錫泉: 在蘭若寺。唐初僧道賢縛茅藏修, 每下澗汲水, 往返甚艱。偶客僧至沐浴, 賢數汲澗下。明日僧浣衣, 賢再汲不厭。半途失跌, 破缾, 更取別器汲之, 略無怠色。僧曰:“子誠矣! ”即卓錫庵前, 命賢拔之, 不

出。僧彈指, 錫飛泉湧, 僧即隨去。

憨山: 古傳雲昔有梵僧, 從魏孝文帝, 乞一臥具地, 帝許之。僧展臥具,覆五百餘里。帝知其神, 駭之, 馳騎而去。帝聞山錚然, 顧之, 趿然隨後。帝曰:“爾憨耶? ”山乃止, 故以為名。

文岫山: 臺之西北四十餘里。

寶陀山: 臺西北四十里, 亦名寶山。

泰戲山: 臺東北七十里,《山海經》雲: “泰戲之山無草木, 多金玉, 滹沱之水出焉。”亦名派山。 品字泉: 在泰戲山, 即滹沱源。西流由北臺之陰, 諸溪兢注。過繁峙城北, 經代州、五臺、忻州、定襄、盂縣, 入真定平山, 左繞台山三面。

譯 文:

北臺高四十里。 ( 以前傳說北臺高三十八里, 中臺高四十里。現在登上中臺, 看不見北臺的地面, 登上北臺, 則能看見中臺的地面, 從這裡知道北臺高於中臺。所以兩臺高度互相換了過來。) 臺頂平坦寬廣, 周長 四里。也叫葉鬥峰。從北臺下仰視, 山巔磨著北斗星, 所以叫葉鬥峰。風雲雷雨, 在半山腰出現。有時候下面驟雨如注, 臺頂上晴朗無雲。四面八方的雲氣, 常常回到這裡凝 聚休息。因為這裡是龍王的宮殿。不時地就 有猛風怒雷, 讓人感到驚慌害怕。曾經有次 颳大風, 把人吹進山澗裡, 好象吹一片枯樹葉。東面瞭望大海, 北面遠眺沙漠, 使人生 出悲傷淒涼的感覺。登臨的人們, 俯仰於大 視野中, 更加感到人生渺茫虛幻大觀。支出 的山脈向北綿延四十里, 到繁峙縣川前, 那 裡有許多溪流發源, 注入清河。萬仁甫 詩:“高臺天際鬱崔嵬, 幾見山僧杖錫回。幢影翻時陵日月, 鐘聲鳴處隱風雷。身依北斗 懷宸極, 面對南山獻壽杯。冰積萬年消不盡, 何時窮谷起飛灰? ”北臺靈蹟的二十四處。

黑龍池: 在北臺頂上, 也叫金井池。旁邊有龍王祠, 四方的人們每次祈禱都下雨。西陵丘坦之詩:“一片黃沙起, 山川總不 分。滿空亂石飛, 四谷合烏雲。莫是龍王怒, 疑從虎口聞。春光已三月, 猶自雪紛紛。” 鎮澄詩:“萬丈峰頭金井開, 醍醐甘露謾相猜。龍王神力難思議, 一滴能令遍九垓。”

說法臺: 在北臺東面, 常常發出鐘聲和 唸經的聲音, 很多人都聽到過。法本詩: “聞道仙人說法臺, 法音寥寂石生苔。談經大士今何在? 惟有白雲空去來。”

隱峰塔: 唐朝時的鄧隱峰, 來這裡參拜馬祖, 扔起錫杖化解了兩軍的戰爭。倒立著化逝在北臺。他的尼姑妹妹為他立了座塔, 近來有個叫僧明的重新整修了隱峰塔。覺玄詩:“隱峰倒化古巖前, 筆立裙衣上聳然。良妹已收靈骨後, 石幢高樹在峰巔。”蒲坂福登詩:“人間重苦是無常, 誰不臨歧手腳忙? 唯有吾師醒大夢, 等閒遊戲死生 場。”法本詩:“金鎖玄關不可留。鄧公遺塔晚峰頭。顛亡倒化乘神浪, 千古令人仰未休。”鎮澄詩:“大士曾參馬祖關, 陵空一 錫向青山。頭陀本自無生死, 爭肯區區取涅槃。”

生陷獄: 在北臺後山半山腰。隋朝時繁峙人張愛, 偷撈了龍池裡的一些銅錢, 準備回家時, 暴風忽然刮起來, 把他吹落進這裡。上面是高聳的懸崖峭壁, 下面是萬丈深澗, 黑雲四面遮蔽, 冰雪堆在身上, 想出去沒有辦法。痛心發願悔恨不已, 口中念著菩薩的名號, 經過一個晚上烏雲才散開, 跟隨 一隻白兔逃出來。鎮澄詩:“迷時清涼生地獄, 悟時地獄即清涼。須知二法元無相, 不離當人一念彰。”

羅漢臺: 在北臺的稍東處, 有一級平臺, 唐朝時有十六位梵僧, 到這裡一同化逝。

華嚴嶺: 在北臺的東南方向, 處於東北 二臺之間。孫孜詩:“策杖登層嶺, 攀蘿上 極巔。深林迷白日, 古澗落寒泉。四望山川盡, 平臨星斗懸。不須求羽化, 際此是登仙。”夢覺詩:“好靜尋山谷, 探奇上嶺頭雙眸廓海宇, 兩足跨雲樓。杖倚寒空月, 人臨碧漢流。吾知非宿善, 安得五臺遊。”

樓觀谷: 在北臺的東南二十餘里處。

金剛窟: 在樓觀谷左面的崖畔, 是萬菩薩的秘宅。《祗洹圖》說:“三世諸佛的供養器具, 都藏在這裡。在迦葉佛的時候, 楞伽鬼王所造的神樂以及金紙銀書毗柰耶藏, 銀紙金書修多羅藏等, 在佛陀圓寂後也都收藏在這裡。過去有個梵僧佛陀波利, 進入金剛窟後再沒有出來”白下正秀詩:“為訪金剛窟, 相將啟石扉。無心能造詣, 有相可歸依。閣迥雲陰重, 巖深暑氣微。三三前後語, 千古露真機。”福登詩:“金剛窟子無縫隙, 入者還他師子兒。鐵壁銀山直拶透, 三三之語許渠知。”德清詩:“均提相 送出精藍, 無著投機事已慚。莫謂當年人不薦, 至今誰解話三三? ”雲南淨倫詩:“杖藜特叩金剛窟, 回首雲生白水池。欲問三三前後事, 一聲幽鳥夕陽西。”法本詩:“無著寥寥不復聞, 古巖餘瑞尚氤氳。遊人千載 希靈蹟, 猶向峰頭禮白雲。”鎮澄詩:“石門寂寂鎖蒼苔, 波利尋真去不回。大智願王無向背, 遊人何事浪相猜? ”

白水池: 在樓觀谷後面, 這個池裡的泉水好象乳汁一樣白, 山裡人常常取水洗眼。雨花詩:“五郎溝下臥殘碑, 一徑斜通白水池。雨歇空山澄罔象, 風生曲岸動漣漪。銀沙布底月來處, 雪浪滔天雲起時。到此君應懷藻鑑, 洗清法眼是便宜。”覺玄詩: “江漢微茫尚炳靈, 一泓池水自澄渟。溶溶淡染秋光白, 想是仙家玉液醽。”

五郎祠: 在樓觀谷西面的山腳下, 宋朝 楊業的五兒子出家的地方。正秀贊:“正行將令, 欲入禪那。外彰威武, 內息干戈。掃除六賊, 戡翦四魔。金湯教法, 屏障山河。名標寰宇, 跡寄巖阿。偶來稽首, 謾說伽陀。”鎮澄詩:“國土寥寥馬不嘶, 白雲深鎖五郎祠。宋家世界成空夢, 鐵棒常拈欲恨誰! ”

玉泉: 在樓觀谷口, 無著曾見化現之人 在此飲牛。

紫霞谷: 在北臺南面, 俗稱北臺溝。清涼境內的深遠處, 是禪師們結伴隱居的地方。釋明讓詩:“紫氣氤氳晝不開, 靈霞日護法王臺。雲棲道者談經後, 散落天花遍九 垓。”

龍門: 在北臺南面山腳下。碎裂石頭的 聲音好象山崩, 波濤的聲音好象打雷。龍門北面有藏雲谷, 下面有留雲石。這裡的雲出 來就要下雨, 雲進入後天就晴了。順庵胡公在留雲石上題字, 妙峰法師刺舌血寫《華嚴 經》也在這裡。鎮澄詩:“獨宿龍門夜, 寥寥心自如。神燈出杳靄, 清籟發寒虛。雪色 千山迥, 秋聲萬木疏。坐來諸念寂, 因識古 曼殊。”

金沙泉: 在龍門的側面。

仙人庵: 在北臺後面。覺玄詩:“何年 仙子此修行, 服日餐霞道氣清。袖拂天風騎 鶴去, 至今傳說有庵名。”

九女泉: 在北臺後面七里處, 曾經有九 仙女在這裡洗衣服。 藏真谷: 在北臺西北面。過去有五百梵僧, 藏在這裡修行。

大黃尖: 在北臺北面二十里處, 就是古北臺。

卓錫泉: 在蘭若寺裡。唐初僧道賢結茅草為庵在這裡隱居修行。每當下到溪澗取水, 往返非常艱難。有一次有個客遊的僧人到後要洗澡, 道賢好幾次到澗裡給他取洗澡水。第二天那個僧人要洗衣服, 道賢再次 到澗裡給他取水而不嫌麻煩。挑水路上摔 倒, 打破了水瓶, 返回來又取其它器具再去取水, 絲毫沒有懈怠的樣子。那僧人說:“你真心誠啊! ”就將錫杖插在茅庵前面, 讓道賢往起拔, 道賢拔不起來, 那僧人彈了一下 手指, 錫杖飛起來湧出了泉水。僧人接著就 離開了。

憨山: 古時候傳說有個梵僧, 向魏孝文帝要求賜給他放一個臥具的地方, 孝文帝答應了他的要求。梵僧展開臥具, 覆蓋了五百多里。孝文帝知道他是神, 嚇壞了, 打馬 就跑, 他在前邊跑聽到身後有山的聲音錚錚響著, 返回頭去看, 山踩著他的腳後根跟在身後。孝文帝說:“你憨了嗎? ”山於是停 了下來。所以叫憨山。

寶陀山: 臺西北四十里, 亦名寶山。

文岫山: 在北臺的西北面四十餘里處。

寶陀山: 在北臺西北面四十里處, 也叫寶山。

泰戲山: 在北臺東北面七十里處,《山海 經》說:“泰戲山上沒有草木, 多產金玉, 滹 沱河的水從這裡出來。”也叫派山。 品字泉: 在泰戲山, 即滹沱河源頭。從北 臺的陰面向西流, 各條溪流水爭相流注。經過繁峙縣城北面, 經過代州、五臺、忻州、定襄、盂縣, 流入河北真定、平山, 向左環繞流 經台山三面。

圖:佟京城 文:(明:鎮澄 撰  今:蘇知  譯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