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在二戰早期的坦克都比較“方”,原因只是因為鋼鐵質量好嗎?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坦克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管是萬金油一般的四號,還是讓盟軍頭疼的虎式坦克,都成為了精湛工藝的代表。但同時它們身上的缺點也時常被人揭露出來,最常見的說法就是他們比較“方”,不像蘇聯坦克那樣能利用上傾斜裝甲帶來的等效值。在四號和三號等坦克身上,這一特點再明顯不過了,而它們也正是德國二戰初期軍工的體現,那方方正正的外形下,到底隱藏著德國工程師哪些用意呢?

德國在二戰早期的坦克都比較“方”,原因只是因為鋼鐵質量好嗎?

古德里安的設想,開啟了德國裝甲部隊的重組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德國受到了多方面的約束,威力強大的坦克自然被算在了其中,因此德國一戰時的坦克研發技術基本上歸了零。但沒過多久人們就清楚了,和平只是短暫的,另一場戰爭即將到來。德國因為戰敗受到了諸多約束,但這沒能能妨礙他們對武器的研發,反而還逼得德國主動進行了創新。在坦克這一類的武器方面,德國用“拖拉機”一詞做掩護,於上世紀20年代重新開始了自主研發的腳步,這一期間就誕生了數種噸位級別的實驗車型。

德國在二戰早期的坦克都比較“方”,原因只是因為鋼鐵質量好嗎?

以古德里安的設想來看,德國未來的裝甲集團軍需要三種坦克。一是支援坦克,用於掩護步兵突破防禦,二是突擊坦克作為主力,三是重型坦克,預計重量超過70噸,以起到可以正面摧毀敵人防禦工事的能力。這樣一看,英國的步兵坦克與巡洋坦克的區分方式並不是一種落後的表現,反而是當時的一種大趨勢。希特勒上臺之後,這一想法得到了實現,而一號坦克作為一款訓練車輛首次出現在了人們的視線中。這也是超輕型坦克風靡之後,在德國的一種體現,和義大利、波蘭等國不同,德國人還給他們的超輕型坦克加上了炮塔。

德國在二戰早期的坦克都比較“方”,原因只是因為鋼鐵質量好嗎?

一號坦克全重5。4噸,前裝甲最厚處到達了13mm,車組成員僅有2個人。因採用了可旋轉的炮塔結構,這輛坦克所能攜帶的武器受到了諸多限制,僅有兩挺MG13機槍,連機炮都裝不上。在西班牙內戰中,一號坦克首次參戰。但實戰效果證明,單純地使用機槍是完全不好使的,因此一號坦克在之後服役的日子裡,多為德軍的訓練車輛。在1934年的時候,針對火力不足的改進型號二號坦克就已經誕生了。和前者相比它的重量提升到了7。2噸,乘員也變成了較為合理的三人組。因體型的擴大,這輛坦克得以將其中一挺機槍換成了20mm機炮,蘇德戰爭爆發之後,二號坦克逐漸退居二線,倒是有不少被改成了“黃鼠狼”殲擊車。

德國在二戰早期的坦克都比較“方”,原因只是因為鋼鐵質量好嗎?

撐起了德國各大戰事的三號和四號坦克

前兩款坦克雖然都投入了量產的環節,但就自身實力來看,它們遠不足以撐起德國日後的戰事,德軍急需一款能作為主力的坦克。1936年的時候,三號坦克問世,應軍方的要求,三號坦克重量達到了19。5噸,前裝甲最大厚度30mm,最快移動速度可達每小時40公里。在設計武器系統的時候,研發人員決定安裝技術更成熟的37mm坦克炮,但古德里安認為,這口徑還遠遠不夠,事實證明古德里安是對的。經過妥協,三號坦克的最初型號裝備37mm,但同時也留出了裝備50mm及75mm炮的空間,這裡就體現出了垂直裝甲的優勢,可利用空間大。

德國在二戰早期的坦克都比較“方”,原因只是因為鋼鐵質量好嗎?

法國戰役開始之後,古德里安的想法很快就被證實了,法制坦克堅硬的裝甲讓37mm反坦克炮難以應對。從這之後,大量的三號坦克就開始換裝50mm炮,其中一部分還裝備了短倍徑的75mm炮,以充當支援火力。當然三號坦克功績主要還是體現在它的另一形態上,即三號突擊炮。1936年的時候鑑於其底盤的可靠程度,德國人以此改造出了一款突擊炮,前裝甲增加到了80mm,武器普遍為40倍徑的75mm炮,實戰證明。這是一款效能優異的武器,以至於連續生產了10500輛,是德國自造數量最多的裝甲車輛之一。

德國在二戰早期的坦克都比較“方”,原因只是因為鋼鐵質量好嗎?

最初的時候,四號坦克被定義成了一款支援型坦克,三號才是主力。但隨著戰事逐漸進入到白熱化,原先的主力開始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在這個時候,四號坦克自身寬裕的改良空間就凸顯了出來,以至於成為了德軍真正意義上的主力坦克。可能有人會覺得,後來出現的虎式和豹式才算是德軍的主力,但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憑藉它倆的生產速度,盟軍的勝利會來得更快一些。四號坦克的研發時間大體與三號相當,1937年的時候開始投入量產的環節,它也是德國在戰前研製的最後一輛坦克。

德國在二戰早期的坦克都比較“方”,原因只是因為鋼鐵質量好嗎?

因四號坦克的改進型號非常多,所以重量從16噸到25噸不等。其車體前裝甲最大厚度達到了80毫米,兩側為30mm,後期的改進型號中又增加了5mm厚的裙甲。車組乘員為五人,最大移動速度可達每小時42公里。武器方面後期整體更換成了43倍徑的75mm炮,雖然在實力上難以與豹式坦克相媲美,但對付起T34和謝爾曼坦克並不是那麼困難。從北非到斯大林格勒,再從諾曼底到柏林,四號坦克可謂隨處可見,算是德軍裝備最多的常規坦克。其戰績就不用多說了,又因其效能可靠,四號坦克還經常被改裝成多用途車輛,比如四號防空坦克或是卡爾臼炮及古斯塔夫巨炮的彈藥運輸車。

德國在二戰早期的坦克都比較“方”,原因只是因為鋼鐵質量好嗎?

結語——德國早期坦克為什麼堅持使用垂直裝甲?

有一部分人經常覺得,德國的坦克研發人員在戰爭初期根本不瞭解傾斜裝甲帶來的好處,直到在蘇聯吃了虧後,才洗心革面,進而研發出了豹式和虎王坦克。從時間上來看好像確實是這樣,但說德國工程師當時不懂傾斜的等效值未免有些太片面了,而且前文出現的坦克並沒有在垂直裝甲上栽過跟頭。等效值這個概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就有了,是一個很普遍的知識。另外,德國在戰前一樣研發有傾斜裝甲的坦克,最主要的是早期坦克雖然看起來有點方,但也不是純垂直的,一樣擁有傾斜角度,只不過有的度數較低而已。

德國在二戰早期的坦克都比較“方”,原因只是因為鋼鐵質量好嗎?

讓德國工程師選用這種方式的原因也是充分的,德制鋼鐵的質量確實好同時也捨得用料,沒必要為了增加防禦能力而犧牲可利用空間(傾斜裝甲佔用不少車內空間)。而且德國坦克動力系統普遍為後置前驅(發動機在後,驅動結構在前),因此無法像後置後驅的T34那樣,將車體前部設計成大角度的傾斜狀態。另外傾斜裝甲真有那麼大的優勢嗎?現實不同於遊戲,炮彈飛來的方向可沒有準,垂直與傾斜的區別並不大。而在面對以爆炸形式的攻擊時,較薄的傾斜裝甲明顯吃虧。

德國在二戰早期的坦克都比較“方”,原因只是因為鋼鐵質量好嗎?

就以虎式坦克舉例,它在的防禦能力上從來沒有吃過虧,後期德國資源匱乏就是另一回事了。這裡解釋一下另一個問題,虎式是六號坦克,但較晚一點出現的豹式卻是五號。這是因為排號的名字並不是按時間順序來定的,而是源自它們最初的實驗車型,分別為30噸級的五號和40噸級的六號。當然為了迎合現實,成品的實際重量往往會超過這個噸位等級,豹式就已經到了44噸,虎式重達57噸,同為六號坦克的虎王,更是近70噸重。

德國在二戰早期的坦克都比較“方”,原因只是因為鋼鐵質量好嗎?

參考文獻《二戰德國裝甲車輛》、《panzerkampfwagen I/II》、《German light panzers 1929-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