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清華校長:這3種孩子不是“真聰明”,以後多半不是讀書的料

有些孩子打下就非常聰明伶俐,可愛,使周圍的人都非常喜歡他(她),正因為他的表現較好並且“聰明”,大家都對他表示讚美,可它實際上這種讚美很容易就讓孩子陷入“聰明陷阱”。

顯然,每個人都說孩子非常聰明,但為什麼孩子的學習考試成績老是墊底呢?或者說在孩子幼年時非常機靈,但是在他在成長後,這種“機靈”逐漸消失了?

孩子的聰明要透過辯證來觀察,父母不要被“假聰明”欺騙!

前清華校長:這3種孩子不是“真聰明”,以後多半不是讀書的料

清華前任校長:這3種孩子是“假聰明”,將來多數不是讀書的料

清華大學校長陳吉寧曾經在校發表過一個觀點:目前一些高校,即使是重點學院的孩子,也不能被視為“真聰明”,更不能達到當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言而總之,陳吉寧校長將學生分成兩種A型與B型,他們在每個人的嘴裡都是“尖子生”,它總是能在每一場的考試成績中引人注目,讓人覺得他學習的能力,智商都非常高,似乎這樣的學生才稱得上是真正的“聰明”。

前清華校長:這3種孩子不是“真聰明”,以後多半不是讀書的料

前清華校長:這3種孩子不是“真聰明”,以後多半不是讀書的料

但事實上,他們很難從書籍中看到學到的知識,並轉化為現實中實際所需要的東西,善學而非善用。

但另一個B型人才,他們的成績可能不如與A型學生一樣優秀,但他們更加適應的,更能夠輕鬆地融入到社會中,使得自己在真正的實踐中的取得優秀的成果,這種善學善用的才是“真聰明”。

前清華校長:這3種孩子不是“真聰明”,以後多半不是讀書的料

“學以致用”是學習的宗旨,父母只關注兒童的書面成就,忽略了其他方便的培養,這對未來,對孩子的適應性已經變得非常差。

第一種,注意力“想象力”的孩子

有些孩子屬於看電視可以無休止地看,但是讓他去看15分鐘的書都看不下去,父母對此非常費解,孩子地注意力明明明明並不差。

看電視,看起電視來每次都目不轉睛的,其實孩子們專注力“被動注意力” ,他不需要經過大腦,只是被動地接受了感興趣的內容。

前清華校長:這3種孩子不是“真聰明”,以後多半不是讀書的料

相比之下,閱讀書籍,孩子需要開動腦筋去思考問題,他會感到非常疲憊和無聊,所以會開始找一個藉口,我想上廁所,我肚子餓了想吃東西。

從表面來看,當孩子在學習時,表現得非常好,非常努力的樣子,但他的注意力並沒有放在課本上,只是特意表現出努力勤奮地樣子給父母和老師看,心思早已經不知道跑到那裡去了 。

第二種型別,抗壓能力差

前清華校長:這3種孩子不是“真聰明”,以後多半不是讀書的料

有些孩子似乎很聰明,實際上屬於假聰明,因為他聰明的表現只是在一些特定的環境中發生。

但是,當他們遇到挫折,如考試測驗或參加比賽時,或者從監督嚴格地初高中到沒有外力監督地大學,隨即立馬錶現出難以適應新的環境。

當他們取得勝利時,他們充滿了信心,但是當他們失敗並需要適應某種環境時,這種挫敗感卻不能適應。

而且它也會連帶著原本的聰明才智隨之下降,這樣的孩子缺乏自信,缺少外部監督和自我調節,在未來很難適應社會的激烈競爭。

第三類,總說漂亮話,不敢嘗試

前清華校長:這3種孩子不是“真聰明”,以後多半不是讀書的料

如果大家仔細觀察,“假聰明”的孩子有一個很大膽共同點,那就是按部就班的學習能力是比較強的例如,老師安排地學習任務,或者父母安排在作業練習中,孩子可以快速完成它。

但在學習之外的許多事情中,孩子處於似懂非懂地狀態,而且喜歡說漂亮話的,總是給人一種大將軍在指點江山的模樣,但大多數都是屬於紙上談兵,極少數主動出擊,真正去實踐行動。

這種學習的習慣,被動學習狀態,缺少自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孩子只能是按部就班不會成長,並且很難突破自己。

前清華校長:這3種孩子不是“真聰明”,以後多半不是讀書的料

總結:

父母要是想培養孩子,使他們可以真正適應社會,使他自己也能獨立,就必須要鍛鍊孩子的抗壓抗挫折能力,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讓孩子單純地完成作業,要“學以致用“才是對孩子面對將來的社會最需要生活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