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搜上那個胸部中「槍」的6歲女孩,撕開了多少父母的遮羞布

有心事你會和父母溝通傾訴嗎?

一個博主的調侃,一下戳中了很多人的心坎。

生活的煩惱跟媽媽越說越煩,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越談越崩。

所以,早就學會了對他們“報喜不報憂”。

熱搜上那個胸部中「槍」的6歲女孩,撕開了多少父母的遮羞布

都說家是港灣,父母對孩子的愛和關心是最純潔、最不容置疑的。可為什麼,這麼多人連心事都沒法跟父母傾訴呢?

其實是因為很多父母的

「無效關心」

,親手把孩子推得越來越遠了。

當孩子遇到困難,這些無效關心,非但無法起到正面作用,反而容易讓孩子的處境變得更糟。

熱搜上那個胸部中「槍」的6歲女孩,撕開了多少父母的遮羞布

批評式關心

“是不是你做錯了什麼?”

“是不是你不夠好!”

“多想想自己的問題。”

是習慣批評式關心的父母最常說的話。

明明是想關心,出口卻是責備。

中國心理協會金月灣老師說,他有一個習慣“反向表達”的父親。

比如他習慣晚上工作,父親明明是

擔心他熬夜傷身

,說出口的話卻是“難道沒明天了嗎?錢賺得完嗎?”

他近視比較嚴重,長時間坐在電腦前,父親明明

想提醒他休息

,說出口的卻是“知道眼睛不好,還天天這麼看!”

他趕時間吃早飯,父親明明是

擔心他傷胃

,說出口的卻是“就不能早5分鐘嗎,這麼大人了還不會好好吃飯!”

金老師不禁感慨,“家長們常常自我安慰,孩子長大後就會明白自己的刀子嘴豆腐心。但其實,孩子感受到的往往是責備,而不是關心。”

有句話叫,愛之深,責之切。

在心理學中,這其實是一種悖論。

我們總以為,批評可以讓孩子產生羞恥心、愧疚心,這樣就能讓他們反省自己,進而起到激勵的作用。

然而,管理大師德魯克說:

當一個人感到被責怪時,改變的力量就會喪失。

熱搜上那個胸部中「槍」的6歲女孩,撕開了多少父母的遮羞布

父母的批評式關心,其實是在剝奪孩子前進的勇氣和動力。

當你尖酸刻薄地指責,孩子要麼叛逆,故意跟你作對。要麼,變得更加小心翼翼,害怕再犯錯誤,惹父母生氣厭煩。

當孩子遇到問題,就會預設你的反應。

如果意識到和父母傾訴會引來批評責備時,他就會選擇閉口不談。

黃磊曾說:

“作為父母,最怕的不是孩子在外邊做了什麼,而是你不知道他在外邊做了什麼。他做什麼不重要,他會不會把這件事告訴你,才最重要。”

想起那個不小心被氣釘槍射中胸腔的6歲女孩。

因為害怕被父親責罵,承受劇痛也不願告訴父母。

直到忍無可忍,才開口求助。到醫院一看,鋼釘距心臟只有2。6釐米,再晚一步,就有生命危險。

熱搜上那個胸部中「槍」的6歲女孩,撕開了多少父母的遮羞布

看,父母的批評式關心,甚至會讓孩子陷入孤立無援的絕望境地。

既然豆腐心,又何必刀子嘴?

“小孩寧願被仙人掌刺傷,也不願聽到大人對他的冷嘲熱諷。”

這類關心,並非是激將法,反而會打碎孩子的自尊,磨光他們對父母的信任,加深彼此間的隔閡與傷害。

熱搜上那個胸部中「槍」的6歲女孩,撕開了多少父母的遮羞布

強迫式關心

“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

被逼著穿秋褲似乎是全中國孩子共同的經歷。

我們當然知道這是關心,但這何嘗不是一種“強迫式關心”:

“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簡而言之,就是

家長逼迫孩子接受自己的關心付出,卻從不考慮他們的實際需要。

如果說穿秋褲尚可接受,那麼任何事都是這種強迫式關心呢?

就像《以家人之名》中,齊明月的媽媽。

熱搜上那個胸部中「槍」的6歲女孩,撕開了多少父母的遮羞布

她對女兒的關心可謂是事無鉅細,小到吃什麼穿什麼,和誰交朋友,大到考哪個大學,找什麼樣的工作。

齊明月只能一切聽從安排,絲毫不能有自己的主觀意願。

直到,媽媽發現女兒一直在偷偷做“背叛”自己的事,一下被激怒,大罵女兒沒良心:“我那都是關心你,為你好。”

熱搜上那個胸部中「槍」的6歲女孩,撕開了多少父母的遮羞布

齊明月卻不甘示弱地說:

“你問過我嗎?你尊重過我的意見嗎?嘴上說民主,實際卻是專制。

熱搜上那個胸部中「槍」的6歲女孩,撕開了多少父母的遮羞布

你一直都不瞭解我,我本來就是這樣的,我從小最擅長的就是撒謊。你不讓我乾的事情,我在你背後,全部偷偷地幹了。”

熱搜上那個胸部中「槍」的6歲女孩,撕開了多少父母的遮羞布

齊媽,是很多中國式家長的縮影——

喜歡強行讓孩子接受自己認為好的、對的東西,而不顧及他們的需求。

其實,這也是一種傷害。

《原來懂比愛更重要》中說:

強迫式關心是病態的,並且是自戀的。

因為這種關心裡,隱藏著一種絕對信念:

我覺得這是好的,所以你也必須認為這是好的。往大了說,就是遵循“我怎樣,你就要怎樣”的邏輯。

表面上看是利他,實則是在滿足自己做

「付出者」的自戀需求

所以,強迫式關心,本質上是一種自私行為。因為,它嚴重脫離了對他人的尊重和理解。

這就好比,

孩子只是需要一筐蘋果,父母卻硬要給一車梨。

不僅破壞了孩子的邊界,也無視了孩子的真實需求。

而且,強迫式關心,對孩子有雙重壓力。

他們既要出讓自己的決定權,還要迎合這種關心背後的高期待。

孩子一邊想拒絕反抗,一邊又怕辜負父母的好意。

而當自我渴望超過內疚情緒的時候,孩子便會選擇逃離。

就像齊明月一樣,寧願高考少塗一面答題卡,也要報考千里之外的大學。為了走自己的路,不惜拿自己的前途和母親所謂的關心做抗爭。

熱搜上那個胸部中「槍」的6歲女孩,撕開了多少父母的遮羞布

因此,這類關心,並非是父母愛的表達,而是

對孩子自由意志的變相剝奪

。久而久之,孩子只會感覺到折磨與窒息。

熱搜上那個胸部中「槍」的6歲女孩,撕開了多少父母的遮羞布

焦慮式關心

前兩天收到一個讀者留言。

她說,近一年工作壓力太大,身體和精神狀態都亮了紅燈,打算辭職休息一陣兒。把想法告訴父母后,他們卻著急起來:

“你怎麼說辭職就辭職了,現在工作多難找啊,以後可怎麼辦啊!”

她本來沒啥心理負擔,結果被父母一說,瞬間壓力滿滿。

“我也知道爸媽是關心我,可我還是覺得很難受、很厭煩,這是為什麼呢?”

我回復,其實答案很簡單。

因為

父母給予的關心,並不是你想要的關心。

你想要的關心是——

寶貝別太焦慮擔心,萬事有爸媽在,不管什麼結果,爸媽會全力支援你的決定。

而他們的關心是——

你都面臨這麼糟糕的情況了,還不趕緊擔心起來,努力起來!我們這一把年紀還要為你操心,真不讓人省心。

父母

表面上在關心,實際是在投射焦慮。

而這種焦慮主要來源於,父母

內在的匱乏感

他們沒有能量去承接孩子的無助,也沒有能力幫孩子解決問題。

所以,孩子一旦出現“錯位”,就會激發出他們的

無能感

很多父母為了逃避這種感覺,就會透過「焦慮式關心」向孩子轉移自身的情緒壓力。

《如何才能不焦慮》一書中有一個公式:

關切+威脅=焦慮。

這種關心,非但無法孩子感受到半點安慰,反而會加重他們內心的擔憂焦慮的情緒。

比如:

父母是否只喜歡成績優異,工作順利的我?

我是不是沒有能力承擔生活當中的變動?

久而久之,孩子會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

以後遇到困難,

第一時間想得不是如何解決,而是父母焦慮的情緒

,從而變得越來越畏手畏腳,不敢做出改變,不敢向前邁進。

熱搜上那個胸部中「槍」的6歲女孩,撕開了多少父母的遮羞布

這三種無效式關心也可以歸結為:

自我感動式關心。

很多父母都在用這樣的方式,來逃避關係中真正需要負責的部分。

比如:

要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為孩子提供情感支撐;

要自己消化焦慮,不能反過來給孩子製造焦慮;

要用穩定的情緒和孩子溝通,不給自己暴躁的態度找理由……

生活中,不少家長的確能把孩子的生活照顧地無微不至,卻

很難看見和滿足他們真正的情感需求。

這種浮於表面的關心,對孩子來說,真的只是大人的自我安慰、自我感動而已。

之前刷到過一個影片。

一個高三女孩,因為學校連續四十多天沒放假,累得崩潰大哭。

她和媽媽打電話說,自己每天從六點半學到夜裡十二點,實在堅持不住了。

媽媽只能不斷安撫女兒說,熬過這一年就好了,高中生都是這麼辛苦的,我和爸爸也是這麼過來的。

結果女孩聽後更崩潰了,大喊大叫說:你根本就不心疼我,一點也不關心我,你不配當我媽。

這位媽媽很困惑,到底怎樣做才是關心孩子呢?

《親子談判》的作者李顏濃老師,曾對這個問題,做過具體解答。

首先,

父母要試著去共情孩子的感受。

比如,我們可以這樣說:真的好辛苦,媽媽很心疼你,這段時間你一定很累很累吧。

熱搜上那個胸部中「槍」的6歲女孩,撕開了多少父母的遮羞布

先跟孩子站在同一戰線,讓他感受到,父母能夠看見並且接納自己的情緒。

這個時候,切忌和孩子講大道理。因為孩子並非不懂事,而是感受上太糟糕了。

本來孩子已經身心俱疲,結果被告知還要再熬一年。這哪裡是安撫?明明是火上澆油。

其次,

父母還要換位思考孩子的實際情況,看見孩子的真實需求。

比如,我們可以這樣說:唉,你學校也真是的,怎麼就不考慮孩子的休息呢!

熱搜上那個胸部中「槍」的6歲女孩,撕開了多少父母的遮羞布

其實孩子抱怨,無非就是想歇一歇,或是情緒崩潰,想發洩發洩。

這個時候,一定要順著孩子的處境說。哪怕跟孩子一起吐槽吐槽,也未嘗不可。

這樣一來,不僅能有效緩解孩子的情緒,還能讓他們明白,父母可以設身處地為孩子著想,他們也會因此向父母慢慢敞開心扉。

當然,關心也不能光靠嘴說,

父母也要用實際行動去幫助孩子。

比如,我們可以這樣說:這兩天我跟學校反映一下情況,也跟其他家長商量一下,看看能不能爭取到休息。實在不行,媽媽明天就幫你請假,你好好休息一天。

熱搜上那個胸部中「槍」的6歲女孩,撕開了多少父母的遮羞布

孩子無助沮喪的時候,需要的是父母切實的關心。

因此,相比於情緒上的安撫,我們也要考慮到,自己能給孩子提供怎樣的資源和幫助?

哪怕是一個充滿愛意的擁抱,一封交心的書信,也要比批評指責,焦慮控制,坐以待斃強得多。

所謂

「有效關心」,至少也要做到“用心”

就像武志紅老師所說的:

真愛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我們必須意識到這一點,並不斷檢討和反省對待孩子的具體方式。

真正好的父母,一定是能在孩子需要時,給予有效關懷的父母。

點亮右下角的「

六芒星

」:

希望孩子們的情緒都能被看見,也希望我們給予的愛和關心,都能真切地傳遞給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