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下等人薄情,中等人深情,上等人忘情

情之一字,在中國文化中最是動人心魄。君不見,多少婉轉流淌的詩詞歌賦,都是生之於情,因情而起。

什麼是情?——心的溫度。

南懷瑾下等人薄情,中等人深情,上等人忘情

《世說新語·傷逝》中載,竹林七賢的王戎兒子死了,山簡前去探望,看到王戎悲傷得不得了。魏晉流行的是玄學,求的是“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出塵脫俗,竹林七賢又是那個時代的代表,於是山簡勸道:“孩抱中物,何至於此!”

王戎的回答,則是我見過關於情,最打動人的話。他說:“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鍾,正在我輩。”這句話,深深打動了山簡。

它之所以動人、之所以好,是因為講出了情的三個境界,以及這個時代的失落之殤。

南懷瑾

下等人,薄情

“最下不及情”,“不及情”就是無情和薄情。

這句話告訴了我們兩件事:無情和薄情不是有情、深情之外的另一種存在,而是達不到有情的程度。所以“最下”。

薄情還是深情,與文化程度無關,與讀書多少無關,而只反映著人內心的質地。就像古人那句道破人心、洞穿人情冷暖的話: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南懷瑾下等人薄情,中等人深情,上等人忘情

南懷瑾說,“報德者寡,報怨者多”。社會上真正能夠幫助別人,同情、可憐他人的,多是窮人。窮人才會同情窮人,痛苦中人才會同情痛苦的人。

讀書多、有權勢的人知識高、見識廣,自己思想解釋就越多,不願意做的時候,他會刻意加以解釋。學問越高,思想越複雜,高學問而變成單純專一的人,那是天下第一等人,由高明而歸於平凡。

有關人生的得意與失意、榮寵與羞辱之間的感受,古今中外,在官場,在商場,在情場,都如劇場一樣,是看得最明顯的地方。就像一首打油詩說的:世態人情薄似紗——真不差,自己跌倒自己爬——莫靠拉;交了許多好朋友——菸酒茶,一旦有事去找他——不在家。

南懷瑾下等人薄情,中等人深情,上等人忘情

《昔時賢文》中說:“有酒有肉皆兄弟,患難何曾見一人”“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這不正是我們成年以後,世俗常態的寫照嗎?

所以,人貴在不因榮辱而保持道義。對此,諸葛亮曾有一則名言,可以作為我們最好的座右銘:

勢利之交,難以經遠。士之相知,溫不增華,寒不改棄,貫四時而不衰,歷坦險而益固。

南懷瑾下等人薄情,中等人深情,上等人忘情

這說的就是君子之交。“君子之交淡如水”,好朋友不是酒肉朋友,不是天天來往,平常很平淡。但這並不是冷漠無情;朋友碰到困難,或生病之類的事,他就來了。平常無所謂,也許眼睛看看就算打招呼了,可是有真熱情。

說到底,是要做一個有溫度的人。有溫度,便是有情,沒有其他。

世事炎涼,唯情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