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用15座城池換和氏璧,藺相如完璧歸趙,學者他愚蠢至極!

《韓非子·和氏》中記載: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由於和氏璧已經在歷史的滾滾長河中遺失,再去考究和氏璧的價值已然沒有意義,但其所代表的的中國玉石文化卻值得長久的流傳,

秦昭襄王用15座城池換和氏璧,藺相如完璧歸趙,學者他愚蠢至極!

在公元前281年,此時的的和氏璧還是一塊普通的玉石,並沒有後世傳國玉璽的附加價值在身上,但僅僅憑藉著其本身的價值就被歷代楚王視做珍寶,從不輕易示人,要不是為了向趙國求親,恐怕和氏璧會一直在楚國手中。

常言道:“匹夫無罪懷璧其罪。”趙國和楚國不同,趙國是春秋五霸中晉國分裂出的三個小國之一,和氏璧在楚國手中時,沒有人敢從楚國手中打他的主意,但是到了趙國手中後,傳世珍寶一下變成了燙手山芋,秦國,齊國,甚至是魏國和韓國都對這塊珍寶虎視眈眈,可能這也是楚王把和氏璧當作嫁妝送給趙國的原因。

秦昭襄王用15座城池換和氏璧,藺相如完璧歸趙,學者他愚蠢至極!

不同於魏國、韓國和齊國這樣‘文明’的國家,西邊的蠻子秦國就直接的多,直接給了趙慧文王一個難以拒絕的價格,十五座城池,要知道十五座城池幾乎是從趙國邊境線割到潼關以西,足以讓趙國變為一個龐大的巨無霸橫在眾國之中。

但趙慧文王也不蠢,深知以秦國的性格,拿到和氏璧以後也未必會真的讓出十五座城池,因此招來大將軍廉頗及許多大臣商議究竟是給還是不給,如果給,應該派誰送過去才能保證十五座城池能到手,如果不給,又應該派誰答覆秦王才不至於讓秦王生氣,這時宦者令繆賢稱自己的門客藺相如可以為使,本著死馬當作活馬醫的想法,趙慧文王招來了藺相如。

秦昭襄王用15座城池換和氏璧,藺相如完璧歸趙,學者他愚蠢至極!

藺相如來了後簡單明瞭地指明瞭其中關鍵,秦國是西方大國,而趙國是中原小國,如果不給,秦王大可以藉此為名頭進攻趙國,無論最終勝負如何,最受傷的一定是趙國,而且十五座城極為貴重,其價值遠遠超過和氏璧,倘若趙慧文王不給,那便是給臉不要臉,極為理虧,而給了,秦王不給城,則秦王理虧,因此給是一定要給的,問題在於怎麼收回城池或和氏璧。

這話說的趙慧文王頗為苦惱,藺相如見趙慧文王如此,索性自薦出使,為趙國解決這個麻煩,趙慧文王也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便同意了藺相如的想法,由藺相如出使秦國,藺相如帶著和氏璧走在趙國和秦國的管道上,

秦昭襄王用15座城池換和氏璧,藺相如完璧歸趙,學者他愚蠢至極!

來到咸陽城後,秦昭襄王高興的邀請藺相如就座,藺相如也順勢將和氏璧獻出,秦昭襄王拿到和氏璧後非常高興,拿起和氏璧展現給群臣,群臣因此高呼萬歲,而藺相如和趙慧文王最擔憂的事情也發生了,秦國在春秋戰國素來被稱為蠻子,被當作不講禮儀的人,到了戰國時期,秦國見改變無望,自秦穆公以來,索性滿足關東六國的意願,秦國就是不講理了,關東六國也拿它沒辦法。

因此藺相如所說的‘秦王不給城,則秦王理虧’對秦昭襄王而言完全沒有威懾力,反正秦國的名聲也不能再差了,見秦昭襄王沒有一絲一毫割讓十五座城池的意思,藺相如假意站起身來諂媚的說道:“璧上有點毛病,請讓我指給大王看。”秦昭襄王不疑有他,便將和氏璧遞給藺相如。

秦昭襄王用15座城池換和氏璧,藺相如完璧歸趙,學者他愚蠢至極!

沒想到拿到和氏璧後臉色一變,後退幾步靠在大殿的柱子上,怒斥秦昭襄王沒有信用,如今秦昭襄王要的和氏璧他藺相如帶來了,那十五座城就一定要給趙國,如果秦昭襄王一定要逼迫藺相如交出和氏璧,那他藺相如也無顏以對趙慧文王,不如和和氏璧玉石俱焚,一同撞死在這咸陽王宮之中。

信譽雖然對秦昭襄王沒有任何作用,但秦昭襄王害怕和氏璧真的被藺相如摔碎了,於是招來官吏檢視地圖,告訴藺相如自己打算割讓哪十五座城池給趙國,然而這依舊是騙術,雖然告訴了藺相如是哪十五座,但能不能拿到手卻是兩碼事,因此藺相如要求齋戒五日後,再將和氏璧獻給秦王,而和氏璧畢竟在藺相如手中,因為害怕藺相如摔了和氏璧,秦昭襄王也只能答應。

秦昭襄王用15座城池換和氏璧,藺相如完璧歸趙,學者他愚蠢至極!

可藺相如轉身便派小廝把和氏璧從小道運回了趙國,五日後藺相如告訴秦昭襄王,只要城池到位,趙國自然會將和氏璧送來,如果趙國不送來,秦國大可以派兵攻擊弱小的趙國,秦國如此強大,趙國怎敢違背?秦昭襄王顯然是不願意拿城池換玉的,無論是對祖宗還是對臣民都不好交代,最終只能恭恭敬敬地把藺相如送了回去。

‘完璧歸趙’後,藺相如之名響徹九州,而其他國家也不敢來打和氏璧的主意了,‘完璧歸趙’也被當成了一個典故,可這個故事之中卻引申出了很多問題,近代不少史學家研究‘完璧歸趙’時,認為就是藺相如完全不值得歌頌,異議有三點,第一,咸陽是秦國王都,為什麼能放任藺相如的小廝跑了?不過是秦昭襄王將計就計。

秦昭襄王用15座城池換和氏璧,藺相如完璧歸趙,學者他愚蠢至極!

第二,有人認為正是藺相如那句:“秦國如此強大,趙國怎敢違背?”暴露了趙國虛弱的事實,吸引了秦國日後進攻趙國導致趙國滅國。第三,甚至有人認為正是藺相如保住了和氏璧,才招來了日後秦始皇東出搶奪和氏璧,最終趙國滅國。

這完全無稽之談,公元前281年,趙國尚且處於趙武靈王晚年二分權力帶來的陣痛之中,國力衰弱,俗話說;弱國無外交。藺相如作為弱國的外交人員,能從強大的秦國手中,利用自己僅存的優勢來與秦昭襄王斡旋,最終完璧歸趙,哪怕是放在世界外交史上,也少有能和藺相如相提並論的人。

秦昭襄王用15座城池換和氏璧,藺相如完璧歸趙,學者他愚蠢至極!

而那些認為正是和氏璧的存在才招使秦國東出的言論則和南宋秦檜、晚清投降派一樣不可救藥,未戰先降,未戰先怯,害怕自己手中的寶物會傷害到自己,因此進獻給別人,自古以來便是君子所不齒的事情,蘇洵的《六國論》裡有寫過: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能說出和氏璧是趙國滅國根源的人,便是《六國論》中割五城,割十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