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的經驗:福報到家,通常有這三個“喜兆”

中國人的人生觀和外國人是不同的,在國外,很多人都將自己的人生看作是獨立的,不跟別人有牽涉,哪怕是夫妻兩個,出去吃飯也可能是AA制,自己的兒女,養到十八歲以後就不再擔負贍養他們的義務了。在八九十年代,外國人的這種觀點讓很多中國人追捧,但是在盲目的學習中,卻發現無論如何都會感覺到十分別扭,後來中國的經濟實力提升,文化自信也逐漸回來,便沒有人再認為外國的那種生活方式是值得我們效仿的了,而是能夠理智的看待問題。

老祖宗的經驗:福報到家,通常有這三個“喜兆”

不同的生活方式,是因為背後根植的文化底蘊不同,中國人不是不獨立,而是我們千百年來經過傳統文化的薰陶,“家文化”已經深深的刻印在我們的骨血中,成為我們的文化基因,外國人永遠都無法理解,為什麼在工廠裡辛勞打拼的工人,要扎堆在除夕這一天回到家中,如何錯峰迴家不是更好嗎不但不用忍受列車上的擁擠,而且還能夠買到便宜的車票,這就是中外觀念中,對於“家庭文化”的差異。

中國人對家的看重,是根植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家運亨通,後世子孫可以享受富貴,在古代建功立業的人們,最大的成就就是能夠福廕後世,那麼一個人如何做才能夠振興自己的家運,能夠讓家庭走向富饒呢?有人可能說要多積累財富,財富固然重要,但是卻不能夠惠及家族和後世子孫,俗話說:“富不過三代”,這句話並不是說富裕的人家三代後一定會落敗,而是說只一心聚斂財富的人家一定不會興旺三代,這兩個含義是有很大的區別的。要想使家族長盛,就必須要保持這三個優秀的品德。

老祖宗的經驗:福報到家,通常有這三個“喜兆”

第一:“勤能興家”。勤勞是必備的家風品德,縱然是給後世子孫積累下了金山銀山,倘若沒有傳承下去勤勞的品質,那也一樣會是到“坐吃山空”的地步,反而只要能夠保持勤勞的家風,就算是有山窮水盡的一天,依靠個人的奮鬥,也不愁沒有東山再起的一天。一個勤字,讓古今多少的庸才能夠成就一番大事業。

王羲之被稱之為書家至聖,這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成就 ,並不是王羲之的天賦有多高,而是他能夠將勤字發揮到極致,據說光是他用來洗毛筆的池子,都日久天長的被染成了墨色。一個家族想要看他的家運如何,只要看看家族中的人,是否勤勞,就能夠有個大概的估算了,從來福氣不找懶人,機會只會登臨埋頭苦幹的人,而不會去招惹矇頭大睡的人,勤能補拙,勤也能招來好運。

老祖宗的經驗:福報到家,通常有這三個“喜兆”

第二:“儉可避敗”。一個興旺富饒的家庭,如何能夠快速的敗落呢?答案就是奢靡浪費,不論是一個家族還是一個國家,由盛轉衰的特點就是奢靡浪費,沒有吃不空的山,沒有散不盡的財。《紅樓夢》中,賈家可謂是一等一的富饒,但是裡面的上上下下,沒有一個不是穿金戴銀 ,吃喝用度從不節省,劉姥姥來一趟大觀園,見識到了一兩銀子一個的鴿子蛋,就驚訝的不知道怎麼好了。

如此的奢靡浪費,也讓賈府很快的衰敗了下去,以至於最後落得個“白茫茫大地真乾淨”。所以就算是打下了富饒的家底,也要懂得培養“儉樸”的家風,畢竟“勤能致富,儉可持家”,勤儉兩個字,向來都是缺一不可的。在現代社會,“金錢至上”的觀點伴隨著的就是“奢靡”之風,能夠在這樣的物慾橫流中,保持儉樸的品德,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但也是必要要學會的。

老祖宗的經驗:福報到家,通常有這三個“喜兆”

第三點:“和則家興”,勤勞儉樸都是各人修為的品德,但是一個家族的興旺並不是一個人所能做到的事情,至少需要親人之間通力合作,不論是如何的走向興旺之路,“和睦”是一個家族的根本,也是興旺的核心,沒有彼此算計的家族,能夠長盛不衰的,也沒有互相攻訐的家人,可以做到通力合作。“和”在中國文化中處於很重要的一個地位,被視為家國天下的福報根本,只有做到“和睦”的基礎,才能夠去追尋富貴的傳承。

和為根,勤為本,儉為德,只要一個人能夠用這三點來規範自己的行為,以及影響自己的家庭和後世的兒孫,那麼自然就會有亨通的家運,富貴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