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祭祖:一家墳,不燒兩次紙。這些忌諱值得注意

引言

《禮記》曾說:“生而養,沒而喪,喪則祭”。千百年來,國人無不是遵守這一禮儀,後人在先人去世以後,都會到齊墳前祭拜,祭告慰祖先安好,也祈禱活著的後人平安。

清明節祭祖:一家墳,不燒兩次紙。這些忌諱值得注意

最初的時候,祭祖活動還是比較散亂的,時間和節奏上沒有統一,有的是元旦之後就展開祭祀祖先的活動,如清皇族通常會在元旦的第2天祭祖,民間則通常在死者的忌日去祭拜。

當然,比較統一的節奏還是在的,那就是大多數的民眾都會在清明時節去為祖先掃墓。民國以後,基本上都集中到這一段時間來了。據說祭祖的時候還有幾個忌諱,如“一家墳,不燒兩次紙”等。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

一、清明節及其規矩

“清明”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自從國人在清明時融入祭祖與寒食以後,它就兼具了人為與自然兩大內涵。

我國的中原地區自古就有農耕活動,千百年發展以後,二十四節氣也隨之被髮明出來,它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有著指導性的作用,也影響著中國古人的衣食住行和文化觀念。

清明節祭祖:一家墳,不燒兩次紙。這些忌諱值得注意

《易·說卦傳》規定了二十四節氣在文化概念方面的表達,

《易》成書於周代,說明清明在此之前就被人們意識到,並在這一時刻進行一系列的活動。歷史淵源雖然悠久,但讓清明在全國範圍內流行的,還是唐宋以後。

據《新唐書》記載,唐朝時期,許多官吏由於回鄉掃墓而耽擱政務,為解決這一問題,唐玄宗決定給官吏們以一定的時間去掃墓,頒佈了清明時節放假的命令。如開元二十四年(736年)二月,唐玄宗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

此後不久,有《唐會要》等有相關的記載,唐玄宗將每年的敕令轉為制度,讓衙門依例放假五天。從規定上來看,清明節最重要的活動是祭祖,而唐朝同時也結合寒食節,豐富了清明的內涵。

清明節祭祖:一家墳,不燒兩次紙。這些忌諱值得注意

基本上存在以後,祭祖由官方的活動轉變為民間普遍遵守的一種行為。祝如今的國家法定節氣假日來看,清明節已經被列入國家法律之中,民眾的節假日受到國家法律的保護。所以,清明不單單只是官方的祭祖活動,民間也在這同一時間裡面去祭拜祖先。

千多年來,隨著祭祖活動在清明節變得越來越流行,民間結合傳統文化和各地域的特色,造就了一系列清明時節的忌諱和要求,被後人繼承與尊重。其中就有一個很奇特的規矩,即“一家墳,不燒兩次紙”。那麼,為什麼會有如此特殊的規定呢?

二、為什麼“一家墳,不燒兩次紙”?

“一家墳,不燒兩次紙”並不是特殊的民俗傳說,而是與傳統文化有很大的關係。封建社會時期,我國的社會發展已經到達以家庭為生產和消費單位的地步,但各類宗教活動依然以宗族為核心,有的甚至依賴集體勞動來獲得生存物資。

所以,在這樣的條件之下,我國的文化內涵中增添了“團結”的概念,許多人認為“一個和尚有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但在新中國成立以前,一個和尚只能渴死,三個和尚才有水喝。

清明節祭祖:一家墳,不燒兩次紙。這些忌諱值得注意

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極低,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雖然佔主體,但並不普及,集體勞動仍然起到很大的社會作用,在如此情況之下,人們的生產和消費單位只能以集體為中心,而不是個人。為解決內部問題,團結成為非常重要的概念和理念,它也因為起到重大作用而融入到傳統文化之中。

那麼,團結和清明時節的““一家墳,不燒兩次紙””有什麼關係呢?一個家庭是否團結,又或是一個家族是否強大?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清明時節的祭祖。封建社會時期,雖然社會基層單位已經突破以血緣組織為基礎的特殊關係,但很大程度上依然保持著血緣關係。簡單而言,就是許多人都以擁有共同祖先和血脈而團結到一起,祭祖的時候,燒的當然是同一家的紙。

所以,祭祖並不僅僅只是單個人的對於祖先的紀念活動,而是要求有多人共同參與的集體活動。如此以來,祭祖當然是在多人參與的情況下才有意義,否則就只是一次簡單的掃墓活動而已。

清明節祭祖:一家墳,不燒兩次紙。這些忌諱值得注意

比如清朝時期,皇帝們通常都會在元旦之後的第2天進行祭祖,儀式相當隆重,不僅聚集了眾多王公大臣,還讓天下共同悼念。如果哪一個皇帝沒有這麼做,當年遭遇到的許多意外事件都會歸咎於“祖先的不顯靈”,從而讓該統治者下臺。

其實,期盼祖先保佑後輩只是一種無形中的約束,人們是否團結,在祭祖的過程中就已經表現出來,沒有必要去進行強制性的規定。所以,如果一家墳燒兩次紙,不僅代表這一家人不團結,而且會讓燒紙的人在往後的交往過程中將矛盾愈演愈烈。

結語

“一家人,不燒兩次紙”是有科學依據的,在這一看起來並沒有多大強制力的習俗後面掩藏著極深的文化內涵。其實,中國傳統習俗中的每一項看起來“詭異”的舉動,其背後都有極深的內涵,不知道原因的人會將其歸結為“荒唐行為”,而瞭解人為知識和民族學知識以後,對其理解自然有不一樣的角度與結論。從民族學的角度而言,清明時節祭祖活動是一種集體性行為,人們透過這一些特殊的聚會來達到內部團結的目的,有其極強的社會性功能。

清明節祭祖:一家墳,不燒兩次紙。這些忌諱值得注意

對於歷史學而言,清明時節是周朝興起、唐宋全面流行以後的歷史文化活動,人們應當遵守這一些特殊的習俗,將祖先發明的東西保留下來,不至於到新一代人的身上以後,文化就此消失。其實,對清明時節表示擔憂是多餘的,無論是以前還是如今,在清明時節到來的時候還是非常熱鬧的,雖然某一些人走形式主義地給祖先一些不該有的東西,但至少心意已經表達了。

參考資料

《新唐書》

《唐會要》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