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中年人的悲哀: 想孝順父母卻無能為力, 有些還會被誤會

多數中年人的悲哀: 想孝順父母卻無能為力, 有些還會被誤會

多數中年人的悲哀: 想孝順父母卻無能為力, 有些還會被誤會

有時候活得越久,越會升騰一種無力感。小時候曾以為,長大後自己會無所不能,而真正成長之後,才發現自己於這世界上是如此的渺小。

年齡越大,越發地學會了報喜不報憂。憂愁的事情有時真的太多,多到我們已經日漸麻木。

宋阿姨的女兒最近因為身體原因,動了一個不大不小的手術,術中、術後需要人來照顧,並且這個手術對身體會有長期的深遠影響。

宋阿姨怕家裡老人擔心,就和自己老母親說自己出去旅遊一段時間。

通常的情況下,每週宋阿姨都會去自己老母親那忙活一兩天。買個菜,收拾收拾,陪母親洗個澡什麼的。畢竟一個86歲的老人,即使身體狀況很好,也很難不依靠子女而生活。

而對於宋阿姨“拋下”自己近一個月時間,選擇出去遊玩,86歲的母親心情是複雜的。她嘆氣,即希望宋阿姨可以過得開心,有自己的生活,又希望女兒可以多陪自己,多多盡孝。

好在,宋阿姨的母親還有別的子女,可以緩解宋阿姨的焦慮。可宋阿姨的生活,也從側面反映了部分中年人的悲哀:想孝順父母卻無能為力,有些還會被誤會。

多數中年人的悲哀: 想孝順父母卻無能為力, 有些還會被誤會

多數中年人的悲哀: 想孝順父母卻無能為力, 有些還會被誤會

常先生自從跳出了那個生他養他的小山村後,家裡的父老鄉親們就以為常先生在大城市掙了大錢,可實際上背井離鄉的艱辛,常先生只能獨自往肚子裡吞。

但無論怎樣,常先生也算是在城市裡紮下了根。日子久了,也找了一個同樣吃苦耐勞的外地女人,結了婚。

帶女人回老家之後,就有鄉親問常先生:你什麼時候把父母接出去,享清福啊?

常先生口裡應承著,心裡想著自己都還在租房子住,工作也是有今天沒明天的,要拿什麼接父母去共同生活呢?

結婚後,小夫妻兩個人為了能在城市的偏遠處買上一個小單間,而卯足了勁拼命工作、攢錢。

而老家的父母,年齡越大越想讓子女陪伴身邊。可看著回去一趟需要的路費、開銷,常先生只能咬著牙一拖再拖,等到逢年過節再回去看望父母。

常先生也會往老家給父母郵寄生活費的,雖然錢不多,但都是他節衣縮食攢下的。也許是他顧慮得多,也許是他小心眼,總之常先生沒敢“明目張膽”地當著媳婦的面,把錢寄回老家。

一是他自己掙的錢,並沒有比媳婦多很多;二是婚前他承諾的,一定會讓媳婦有一個自己的家的願望,到現在還沒有實現;三是他知道自己媳婦的原生家庭經濟條件也困難,而自己也沒有能力再寄上一份錢。

常先生在老家的親戚面前,不願意顯露出自己無能的一面。這就讓老家裡人認為,常先生不孝、忘本,人到中年的常先生只能苦笑。

多數中年人的悲哀: 想孝順父母卻無能為力, 有些還會被誤會

多數中年人的悲哀: 想孝順父母卻無能為力, 有些還會被誤會

生活中的困難和某些“不可說”,讓最親密的血緣關係也產生誤會。

人性使然,大多數人具有依賴性。子女期待著父母的理解和幫助,父母等待著子女的孝順和供養。

可供求關係和能力的不足,讓這些期待都變成了奢望,傷了彼此的心,甚至有些誤會和過激行為會造就家庭的悲劇。

老年人的日子不好過,中年人的生活也頗為艱辛。可現實就是如此,我們沒有能力扭轉乾坤,那就只能坦誠一些、坦然面對。

而面對自己的親人,別去一味地想著索取。當然,作為最親近的人,這份情緣是無法割捨的。但也正是因為這緣分,彼此之間更應該多了一份體諒。

凡事先自己做出十分的努力,把自己應盡的責任承擔下來,再去談及其他。

比如,年輕人做到不啃老。父母有能力願意在婚姻、生活、養育子女上幫助自己,那就懷著感恩的心去接受。如果父母沒有這份能力,也不要有積怨。

人生的每一步路,本就應該自己去走,有人願意幫你承擔是一件幸事,無人承擔,也要擔負起自己的人生。

相對的,對於老年人來說,養兒防老已不是當下的必然選擇。不依賴,不把自己的晚年壓力完全加在子女的身上,是作為父母的最好的關愛。

多去為自己的晚年生活努力,未雨綢繆,合理地利用子女這份“養老資源”,也是現代人生活的必修課。

多數中年人的悲哀: 想孝順父母卻無能為力, 有些還會被誤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