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禮給異性朋友時,要記住“三大忌諱”

作家史蒂文森說:“朋友是你送給自己的一份禮物。”

人生路上,遇到朋友是很歡喜的一件事。

可是我們要保持頭腦清醒,把朋友進行歸類,不能一概而論。

對於異性朋友,我們要珍惜,還要尊重。在平時的禮尚往來中,要知道如何保持距離,別引起各種誤解。

送禮的意義,不是禮物和金錢本身,而是人與人之間的關心和牽掛。以下三種忌諱,一定要牢記,別毀掉了關係,才追悔莫及。

送禮給異性朋友時,要記住“三大忌諱”

01

婚禮,送特別的禮物,容易被誤解。

看過一個笑話。

一對情侶分手了,但是他們還保持聯絡。男人結婚時,前女友送來一份意外保險。

男人表示不需要。

前女友說:“怎麼不需要呢?你曾經發誓那麼多,說了那麼多句‘天打雷劈’,總有一句會靈驗啊。”

頓時,男人和新娘都僵住了,氣氛似乎要凝固了。

回到現實,我們還會發現,有的情侶分手之後,變成了敵對狀態,知道對方要結婚,就故意拉橫幅,送噁心的東西,開啟“攪局”模式。

你參與異性朋友的婚禮,雖然不是“前戀人”的身份,但是要保持正經。一旦送了奇葩的禮物,就會被人定為“糾纏不清”,造成各種誤會。

關於禮金的多少,也應該尊重當地人的習慣,不要送得特別多,或者特別少。禮金的數額,也不要很突出。

比方說,當地的人送禮兩百或者三百,你送七八百;禮金一般是整數,你卻送了九十六元;紅包是喜氣洋洋的,你卻給了一個信封裝……不一樣的操作,會被認為是炒作。

很多網友提議,

異性朋友結婚,應該送鴛鴦玩偶、如意玉、百合花等,寓意著“百年好合”。送禮的時候,最好帶上自己的家人,如沒有家人在場,可以帶上幾個熟人,儘量避免單獨相處和聊天。

作為前戀人,最好是什麼禮物也不送,並且人也不要到場。在心底默默地祝福對方,相忘於江湖。

送禮給異性朋友時,要記住“三大忌諱”

02

平時,送禮過於頻繁,難免是糾纏不清。

有一個女演員在談及丈夫時,說:“他送給我最值得紀念的不是一件東西,而是一種理念,是個概念,沒有實質,但在我而言,是很珍貴的禮物。”

常常關心對方,瞭解對方的生活,朋友的情分就體現了。要是兩個人一起合作創業,透過利益分配上的禮讓,也能夠體現情分。

禮物可以是一份情感,也可以是一份實物,不要苛求。

唐朝女詩人李季蘭,從小被父母送到玉真觀修行。長大之後,她也想過要成家,找一個如意郎君,但到底是沒有如願以償。

她在一個午後,看到大家都睡著了,偷偷溜出去去,到剡溪中乘船遊玩,偶遇了隱居的名人朱放,兩個人談了很多,一見如故。

雖然心生愛慕,但是彼此以知己相處。多次相見,又多次送別。

朱放說

:“古岸新花開一枝,岸傍花下有分離。”

朱放被召回,去江西做官,李季蘭送他一句詩

:“別後相思人似月,雲間水上到層城。”

在通訊不發達的時代,如果彼此惦記,就看天上的月亮,也許這一刻,兩個人都在看月亮;可以看一看河水,清清涼涼的,可以洗刷生活的疲憊。

既然只是朋友,那就要豪氣一些,聚散都是平常事,不要糾纏不清。

一起喝酒,一起吃飯,一起讀書,一起唱歌,都可以,臨別時,送一句祝福,就足夠了。

書信往來,或者郵寄禮物,一是不要過於頻繁,二是不要太貴重,三是要可以公開。缺乏任何一個要素,都會給情感抹黑。

對於已經結婚的人來說,一定要回避單獨相聚,私自送禮物。大大方方的交流,幾個家庭一起相聚,顯得熱鬧,也會形成生活和事業的大圈子。

送禮給異性朋友時,要記住“三大忌諱”

03

微信,隨意給紅包,雙方家庭都會受影響。

透過微信,不僅可以搶紅包,還可以送紅包,轉賬。

朋友相處,建立一個群,或者常常私聊,並不奇怪。但是涉及到禮金或者禮物,就應該慎重其事。

同學老牛,和小時候的玩伴小麗,一直有聯絡。

小麗嫁到外縣,生活很艱苦。老牛的家庭,相對條件好一些,因此常常接濟小麗。本來,這是一件好事,但是老牛很少和妻子商議。

有一天,老牛去趕集,向妻子要錢。

妻子問:“前天給了你五百塊錢,就用完了?”

老牛老實交代,小麗家的孩子要上學,隨手轉了四百。至於是送禮,還是借款,就說不清了。

可以想象,老牛和妻子會鬧起來的。

記住一句忠告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微信裡的一切,是瞞不住的。尤其是金錢方面的問題。

作為微信禮物禮金,你在贈送之前,要主動溝通,不要神神秘秘,還要進行事後反饋。

送禮給異性朋友時,要記住“三大忌諱”

04

哲學家洛克說過這樣一段話:“禮儀又稱教養,其本質不過是在交往中對於任何人不表示任何輕視或侮蔑而已,誰能理解並接受了這點,又能同意以上所談的規則和準則並努力去實行它們,他一定會成為一個有教養的紳士。”

朋友就是朋友,不是夫妻,不是家人,不能混為一談。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年紀的增長,很多朋友會慢慢走散,也有一些朋友,變成了熟人而已。

有規矩、距離的送禮方式,才能讓彼此接受,並且滋養感情,若非如此,不如不送。

總而言之,儀式感和分寸感 並存,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