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人之間“最高明”的相處模式, 不是湊合、談錢, 是把握這兩點

親人之間“最高明”的相處模式, 不是湊合、談錢, 是把握這兩點

這人世間有一種關係,最難相處,那就是“家庭關係”。

還未成家立業的時候,我們都認為跟外人最難相處,跟親人最好相處。等我們成家立業之後,我們才恍然大悟,

親人之間的關係,矛盾特別多。

跟伴侶相處,

無論我們做什麼,對方都不會滿意,甚至產生懷疑的心理。

今天你不信任我,明天我不信任你,那結婚又有什麼意思呢?

跟長輩相處,

長輩特別喜歡把自己的一套,強加在別人的身上

,還美其名曰“為你好”。對此,我們很難受,但我們也不好說什麼。

跟兒女相處,他們又覺得父母不好,外人才好,所以他們

產生了叛逆的心理,總跟父母鬧矛盾。

結果就是,我們跟兒女的關係越處越差。

……

家庭,就是一個小型的社會,而當中的親人,都有自己的三觀和生活習慣。這個時候,

一旦我們的三觀和生活習慣與之不符,那整個家庭就會陷於“爭吵”當中。

親人之間最好的相處方式,並不是湊合,也並不是談錢,恰恰是把握好這兩點。

親人之間“最高明”的相處模式, 不是湊合、談錢, 是把握這兩點

一、保持距離,互相留有私人空間。

我們不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親人之間特別難相處?為什麼他們寧願對外人特別好,也不會對自己的家人和藹一點?

有一位心理學家說過,當你和他靠得太近,那你就只會看到他的缺點,他也只會放大你的不足,再好的親人或者朋友,都會鬧出矛盾。

我們跟親人“白天不見,夜晚見”,生活在同一屋簷下,這就註定了我們會產生“相看兩相厭”的心理。這種心理,恰恰跟人性的弱點有關。

如何才能緩解人性的弱點呢?最好的做法,就是親人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不要靠得太近。

所謂“距離產生美”就是這個道理。

比如說跟父母相處,雙方就不要住一起了,

最好保持“一碗雞湯”的距離。

那我們會發現,一段時間之後,雙方的關係會好了很多。

比如說跟愛人相處,

我們不要有太多的懷疑,同時給他們一定的私人空間,分房睡一段時間。

相信這夫妻的關係,會逐漸趨於平和。

“距離”二字,很多人都不懂得把握,所以才鬧出諸多的家庭悲劇。人,終究是有“私人領地”的動物,保持一定的距離顯得特別重要。

親人之間“最高明”的相處模式, 不是湊合、談錢, 是把握這兩點

二、適當轉移矛盾,一致對外。

在博弈論當中,有這麼一個有趣的問題,如果這兩人發生了矛盾,如何才能讓這兩人和好如初,至少讓矛盾緩解呢?

有些人覺得,要讓雙方的利益趨同;有些人覺得,要讓這兩人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有些人覺得,要給他們找到一個矛盾的轉移點。

綜合這三點,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答案,

親人要想維繫和諧的關係,最好要一致對外,全家人都保持“一條心”。

試想,你和他都覺得外人不好,那家庭的矛盾不就減少了嗎?

就拿兒媳婦和婆婆的關係來說,婆媳矛盾是千古以來的難題,沒有人能夠解決。如此,婆媳雙方都需要找到一個相同的敵人,從而轉移矛盾。

比如鄰居太吵,影響了孩子學習,兒媳婦和婆婆就會同氣連枝,一起去找這個鄰居算賬。一番操作下來,這婆媳關係竟然好了不少。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矛盾的集中點,是可以轉移的。人性的憎恨點,也是可以套在其他人的身上的。

既然如此,

保持“一致對外”的家庭關係特別重要。

群體生活,就是這個樣子,你利用我來實現目標,我也利用你來達成目的。於是乎,這人世間的利益鏈和矛盾鏈就形成了。

親人之間“最高明”的相處模式, 不是湊合、談錢, 是把握這兩點

寫到最後

談到這裡,相信我們會清楚,親人之間之所以會鬧矛盾,就是因為

“利益”上出現了分歧,從而影響了原本就脆弱的血脈關係。

這利益分歧,跟“距離”有關嗎?或者說,這利益衝突,跟矛盾的轉移有聯絡嗎?

首先,你跟他的距離太近了,雙方的利益肯定會產生衝突,這是不可避免的。

你和兄弟姐妹的關係特別好。等到了分家產的時候,你們的感情會立馬煙消雲散,矛盾和衝突將替代所謂的親緣關係。

哪怕是夫妻之間,也會因為距離太近,雙方沒有空間感,而造成利益上的衝突。

這“利益”,就是人性最大的缺陷,無法改變。

其次,轉移了矛盾,家人之間的利益衝突,就會變成“利益合作”。

有了利益合作,有了一個相同的目標,那家庭將變得和諧起來。

親人之間“最高明”的相處模式, 不是湊合、談錢, 是把握這兩點

《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和他的子孫,為什麼都心甘情願去“移山”呢?為什麼就不會鬧矛盾呢?

關鍵在於,這座山對整個家庭都造成影響,沒有一個親人可以置身事外。因此,家人就會同心協力,不分彼此。

人性之真相,僅此而已。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