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湧石整理《楊家將》劇本:演員不能太有才

京戲演出沉寂已久了,我們不看京戲也習以為常了。但近日卻怦然心動,去看了青年演員李軍主演的《楊家將》,還因為劇本經王湧石同志整理過,說老實話,不免有點擔心,不知改成了什麼樣子。

一個據說是已經久違了的現象,離大舞臺還有兩條馬路,就有人攔住了問是否有退票,劇場門口當然更多。請客票確實不少,但場子裡時時掀起的叫好聲恐怕還是出於自己掏錢買票的人當場激發的豪興。看京戲就是希望有這點熱鬧,不僅臺上唱戲的感到有勁,臺下看戲的也坐得住,不會因難耐寂寞而抽身。

王湧石整理《楊家將》劇本:演員不能太有才

《碰碑》奚嘯伯飾楊繼業

那些掏錢買票的人又叫的什麼好?我想,他們大概都是老戲迷,《碰碑》中老令公的大段唱,《清官冊》中寇準獨坐館驛的大段唱,他們都是熟悉的,今天就是來聽這個的。要是王湧石膽大妄為下,大刀闊斧地刪節若干(現在也刪了一點),或者嫌原來的唱詞思想境界不夠高,改寫兩段再把唱腔變一變,效果會怎樣?我不敢想象。

如此說來,京戲是不是就死抱住那些老腔老調,一點動不得了?我也不敢這樣主張。反正京戲這玩意兒就是有點怪。不喜歡的人硬是一句也聽不進,喜歡的人就是要講究那個譜兒、味兒,連伴奏的胡琴拉得不對勁也要大搖其頭。這就難壞了此中有志之士:究竟是遷就老戲迷好呢,還是開拓新路,爭取新觀眾好?

王湧石整理《楊家將》劇本:演員不能太有才

《碰碑》孟小冬飾楊繼業

這還用問?從京劇的發展前途來看,自然是開拓新路為好。老戲迷正逐漸消亡,雖然近年不斷有中青年的新戲迷加入行列,所佔人口比例總是極少數。但歷年的創新嘗試,常常又是花了很大力氣,結果卻是新老都不領情。老戲迷也許當面不好說什麼,背後的話是不大入耳的,新觀眾呢,似乎也沒有由此產生特別的興趣。

於是就不免想到那幾出曾奉為“樣板”的現代京戲所以能稱霸一時,固然有強制推行的政治因素,但劇中有些唱段,確實是“嘔心瀝血”研究過,發揮了京劇特有的韻律,新觀眾可以當歌唱,老戲迷也能聊以解饞地咀嚼那個味兒,直到今天,餘韻未絕。

王湧石整理《楊家將》劇本:演員不能太有才

時慧寶之《碰碑》

可不可以這樣說,京劇隨你怎麼創新,但唱的方面抓不住人,新得讓人聽來怪腔怪調的,就很難傳世。改老戲更要特別慎重。《楊家將》中的“金烏墜”、“嘆楊家”、“聽譙樓”等唱段經過前人的不斷琢磨,已成為典型,後人只有豐富的義務,沒有否定的權利。即使你才大於天,也不要做那種吃力不討好的傻事。

老戲迷首先是迷上京劇的唱,再迷上戲的。吸引新戲迷,只怕也得使用這個手段。

1993年9月12日

(《人生看戲》)

- 歷史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