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盛極一時的“揚州瘦馬”,現如今還存在麼?

明清時期盛極一時的“揚州瘦馬”,現如今還存在麼?

提到揚州瘦馬,大部分的人可能會說,不就是揚州的妓女麼?

說的也不能算錯,但卻有些以偏概全。

傳聞中,引得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的絕色美女陳圓圓,就是揚州瘦馬出身。

揚州瘦馬是產生於特殊時期的一種特殊行業,盛行於明清時期,是飽暖思淫慾的真實寫照。

揚州自古繁華富庶,巨賈甚多,為了應對豪門大戶納妾、買婢的龐大需求,也就催生了一批以買賣妾婢為業的人群,隨著豪門大戶的要求不斷提高,這類最初只是單純以買賣為業的人群,逐漸發展成為一群針對高階客戶的要求走訂製養成路線的培訓師,這群人就是所謂的“養瘦馬”者。

他們從窮苦人家購買幼年女孩,根據姿色樣貌,投入資源進行定向培養,嚴閨門、習禮法、琴棋書畫、詩詞歌賦,花費雖然不菲,但收穫極其巨大。

這也就導致“養瘦馬”之風盛行一時。

由於社會財富分配不均,無論外表多麼繁華富庶的城市,都免不了存在連飯也吃不上、衣不蔽體的窮困人家,這就為“養瘦馬”提供了大量的資源輸出。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古以來,皆是如此。

如果不是被逼的走投無路,哪家的父母能夠忍心將親生骨肉像貨物一般賣與他人。

賣,骨肉從此失去尊嚴和自由;不賣,失去的便有可能是全家的性命。

到了清朝時期,出現了政府特許壟斷食鹽經銷權的揚州鹽商,使得“養瘦馬”這一風氣達到了鼎盛。

如今,社會更迭換代,早已不見揚州瘦馬的蹤影。

但揚州瘦馬真的消失了麼?

筆者認為並非如此。

在現代社會,也許這種蓄養幼女賣與權貴的現象已經銷聲匿跡,但揚州瘦馬早已經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和符號深深地烙印在了社會之中。

不久前出現的“上海名媛群”事件,震碎人的三觀。

在這些事情曝光之前,普通人哪裡能想到,那些天天在朋友圈曬頂級酒店下午茶,一身高階奢侈品,出行全部都是頂級豪車的白富美,居然是一群連絲襪都靠租的假名媛。

開著賓士、寶馬的中產居然都不入這群人的法眼,可見她們想要釣的金龜婿是何層次。

王思聰口中的Amy姐,那傳聞中的“天王嫂訓練營”,都是依附於上流社會, 距離普通人生活十萬八千里的,看不見、摸不到的卻又真實存在的現象。

新聞中的xx盛筵、xx人間,各種高階私人會所、各種嫩模、網紅、私人伴遊,有沒有讓你十分熟悉的感覺?

唯一的區別也許就在於主動和被動吧。

但本質其實都是一樣的,待價而沽罷了。

傳說中的“上海人民公園相親角”,“上海戶口是基本,月薪一萬是討飯”,真讓身處二線城市的我驚歎不已,衝擊著我傳統的婚戀嫁娶觀。

在相親角里出沒的,基本都是不上不下的中產,雖然遠遠比不上豪門,但由於某一方面具有優勢,或擁有價值千金的戶口,或擁有留學海外的經歷,或在跨國集團擔任職務,這類人往往自視甚高,對於同等條件的家庭根本不作考慮。

如果出生平凡,想要改變人生的機會只有兩個:一是高考,二就是婚姻。

作為能夠扭轉前半生頹勢的婚姻大事,也就不能怪別人待價而沽了。

這還是頗有實力的中產,普通家庭也不敢到這相親角去。

可即便是普通家庭的婚戀嫁娶,依然要經受高額彩禮的考驗,只有兩代人的錢包能夠經受住考驗,這才能夠讓“有情人終成眷屬”。

從早前的三轉一響(一臺縫紉機、一塊手錶、一輛腳踏車、一臺收音機)到三大件(黑白電視,收音機、摩托車),再到後來的三金(金戒指、金耳環、金項鍊),稍晚一些的一動不動(一車一房),和萬紫千紅一片綠(一萬張5元、一千張100元、一千張50元)。

有多少蜜裡調油的情侶在商討彩禮階段分崩離析,徹底拜拜。

瘦馬分三等。

一等瘦馬被教授的是“琴棋書畫、詩詞歌藝、言談舉止”等高階技藝,針對的客戶群體是豪門大族;二等瘦馬稍次一些,學的是“識字彈曲、記賬管事”,針對的人群是商賈一類的中產;而三等瘦馬則不需學習識字彈曲,只需學習些女紅裁剪及烹飪手藝,被當成家庭主婦培養。

那些一等瘦馬是被針對豪富之家進行培養的,一旦沒有成功進入豪門,作為耗費大量資源打造的,普通人家無法消費的奢侈品,只能被送往秦樓楚館,淪為娼妓,直到被壓榨出最後一塊銀子。

現代社會中那些拼命偽裝,想要吊金龜婿的假名媛,那些整容如喝水一般、豔麗無匹的想嫁入豪門的網紅和明星,那些自詡中產,想要躍升一級的海歸和跨國高管,那些指望高額彩禮改變家庭現狀的普通人,和這三等瘦馬有何分別呢?

不都是將自己視為貨物,待價而沽麼!

誰又能說“揚州瘦馬”已經消失了呢?

相比較來說,我反倒比較同情古代的女子,畢竟她們都是被迫邁入這個行當,即便是最後淪為娼妓之人,也並非她們的本意。

怪只能怪那吃人的社會,身處其中的她們無力改變,沒有選擇。

現代社會中,這些將自身視為貨物,妄圖透過婚姻改變人生的人,難道沒有其他的選擇麼?

當然有,只不過那條路崎嶇坎坷,且看不到希望。

“槽內牲口炕上妻,白天騎完晚上騎。”

“瘦馬”這個詞帶有侮辱性的意義,對女性並不尊重,這是封建社會的歷史環境造成的。

身處現代的女性絕大部分依然要依附男人存在,“嫁漢嫁漢,穿衣吃飯”,想要今後不再被套上“瘦馬”這樣帶有侮辱意味的稱呼,只能走上獨立自主的道路。

即便已邁入婚姻,經濟和精神雙重獨立的女性往往也要比完全依賴男性存在的女性要來的幸福,在婚姻遇到變故時,也擁有著更多選擇的機會。

為什麼大部分女性在婚姻遭到變故時,多處於弱勢,為了不被丈夫拋棄,只能忍氣吞聲地忍受著不該忍受的委屈?

根源就在於此。

中國幾千年文化的傳統,對於女性並不友好,想要徹底甩開套在女性身上的枷鎖,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