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開,招生辦派出了漂亮女同學

閃開,招生辦派出了漂亮女同學

作者 | 邢初

高考結束,緊跟著一年一度的招生季。

然而,當各高校正準備大放異彩時,幾所學校的招生宣傳卻在險些翻車。

6月7日高考第一天,一組網傳南京大學官方釋出了一則招生圖片,幾名打扮靚麗清秀的年輕女學生手持標語牌,上面寫著標語如“你想不想和我一起泡在圖書館,從早晨到夜晚?”“你想不想讓我成為你的青春”等。其中一位女生,穿著露臍超短上衣。

閃開,招生辦派出了漂亮女同學

這組照片瞬間點燃了輿論,網友們批駁其帶有明顯物化女性、性暗示等傾向。作為我國前十大頂尖學府之一,南京大學也旋即囿於輿論刪除了這組圖片。

但仍有一些爭議與質疑在蔓延。比如,有網友質疑,為何“讓我成為你的青春”這類明顯與戀愛有關的標語,是在女孩手上,“成為南大學子”,卻是在男孩手上?

閃開,招生辦派出了漂亮女同學

比如,女大學生的“官方形象”,穿露臍裝是否必要?

且縱觀今時往日,高校用女孩當作宣傳門面裡的例子其實一直不罕見。

再溯從前,2013年,中國人民大學官網主頁發出一幅美女畢業生單人照,人民大學網站的訪問量短時間內急速上升,網友紛紛稱該女生為 “人大女神”。

閃開,招生辦派出了漂亮女同學

人大官網截圖(圖源:新華網)

揪著一兩張照片斷章取義,的確大可不必。但以教書育人為己任的大學,至少應該在招生這種重要場合,明確立場。

年輕化,不等於輕浮。

在自詡“多樣性”“年輕化”的高校招生宣傳背後,我們應當看到反思——如今整個高校招生氛圍的娛樂化,讓大學本身的嚴肅性被消解了,多少顯得有點“掉價”。

01

被誤用的語境

在這場說小不小、說大不大的招生風波里,一個概念不可忽視:語境。

招生宣傳和私人領域的交流不一樣。

前者面向的是由各類人群構成的所有人,是一種面向大眾的廣範圍傳播與表達。

“讓我成為你的青春”“陪你一起從早到晚”之類的語句,放在偶像劇裡、小說裡,甚至是日常對話中,沒有太大問題,但高校當作招生宣傳,就明顯忽視了公共語境的嚴肅性。

閃開,招生辦派出了漂亮女同學

作為教書育人的學府,大學有責任在每一個重要場合的表達保持嚴謹,圖片、文字、音影片,都是表達的一部分。

這也是為什麼,清華大學女生穿超短裙在校園裡跳舞,屬於個人自由。而校方讓女學生穿短裙拍照宣傳,就不大妥當。

我想,大學也不希望招進來為了“和女生一起泡在圖書館”而報考的學生。

閃開,招生辦派出了漂亮女同學

電視劇《你好,舊時光》劇照

這些年,青春靚麗的年輕人作為高校代言人,早已成為高校招生宣傳的“風景線”。

一個常見的場景是:藍天白雲下,靚麗的帥哥美女站在高校標誌性建築物前,舉著“我在XX等你”的招牌。

各校“校花”“校草”儼然成為了每年招生時的免費“人形廣告”。

的確,相比起繁雜的招生簡章,年輕漂亮的面孔,的確能在更短時間內,更直觀、直接攫住人的眼球。

似乎誰更快抓住考生眼光,誰就能贏在吸引人才的起跑線上。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某種程度上,招生就像招聘,是一個互相選擇、互相吸引的過程。學校對人才有渴求,反過來能為人才提供的,是豐富的教學資源、氣氛,以及多姿多彩的成長環境。

從納才的角度來說,一所大學,吸引和吸收的應該是對知識有熱情,對高尚品格有渴求與敬畏的人。

閃開,招生辦派出了漂亮女同學

《四月物語》劇照

的確,相比起“教學資源、氣氛”,學習生活的環境,是更容易直觀呈現出來的部分,即更容易以視覺形式呈遞在畫面上。

而那些真正對大學報以崇敬之情的學子,當然不會被幾張照片“迷惑”,而減輕對學校本身的真正考量與判斷。

“大學”對一個青年人生中的角色既豐富又簡單:知識的殿堂,培養獨立人格與自由,以及未來數年的青春。

他們的青春,絕不是任何符號能概括的,也不是用來想象甚至誘惑的。

02

被忽視的主體

上個月上映的電影《你的婚禮》招致了大量吐槽與批評。豆瓣一條高贊短評如是道:“國產編劇/導演如果實在無法理解愛情電影中的女性視角,那完全可以放棄賺女性觀眾的錢。”

閃開,招生辦派出了漂亮女同學

《你的婚禮》豆瓣評分

突出的是一個“視角”概念。

“青春”讓人聯想到校服裙襬,白衣飄飄,男孩女孩們臉上明媚燦爛的笑容……當然,也可以說某個男孩成為女孩的青春。

但在一種既已成慣性的媒體、文藝語境裡,女孩作為主體更常見,也更容易烘托出“青春”的氛圍。

比如,這幾年來,不少大學生自作主張地把3月7日稱做“女生節”,甚至在校園裡掛起橫幅標語向女生示好。

一些想當然的“問候”如“我喜歡的姿勢你都有”“春風十里,不如睡你”等橫幅,在大多數女生眼裡,已經達到了性騷擾的程度。

不論動機與出發點,僅站在單一男性視角去表達、闡述與討好,而忽視女性主體的感受,無疑是另一種形式的壓迫,自然會讓人感到不適。

同理,“讓我成為你的青春”,單從一個女大學生角度看,這句明顯帶著主客體的表達,即便談不上冒犯,也算不上尊重。

沒有人反對大學裡的青春,也沒人反對大學裡獨屬於青年人的朝氣蓬勃,年輕靚麗的男孩女孩們,的確能給校園生活增彩。

閃開,招生辦派出了漂亮女同學

電視劇《最好的我們》劇照

但在單一男性的視角里,有一種最容易構建的、粗暴的等式:青春=初戀/荷爾蒙=年輕女孩。

“青春”其實是個語義相對含糊、涵蓋面過廣的詞語,即便要簡潔明瞭地概括它,是否只能用戀愛、荷爾蒙等元素?

新文化運動時期,一腔熱血報國的學生運動,是大學的青春;西南聯大時期,師生們不畏動盪時期的簡陋條件,在戰火中艱難求索真知,也是青春。

閃開,招生辦派出了漂亮女同學

電視劇《覺醒年代》劇照

一個大學生,無論男或女,他們期待和被呈現的“青春”符號,不該只是選美和求愛,而是共進、共勉與互相欣賞。

當敘事話語仍然將女性視為客體,去觀看、評價與塑造的時候,就必然招致佔比正越來越多的女性受眾反感。

性別符號並非不能用,但純粹用“美色”作符號,就顯得有些淺俗了。

03

被濫用的“美色”

實際上,用“美色”作為吸睛的圖騰與符號,一直是媒介宣傳領域的慣用符號。

自西方工業時代以來,女性及女性的身體,始終是商業廣告創作的重要元素,不僅是與女性相關的物品,家電、汽車等商品也常見女性形象。

道理並沒有那麼複雜:好看的東西,能吸引人的眼球。

美麗的生物被稱為“繆斯”,本身帶有吸睛的元素,即便離開福柯的“凝視”概念,柔美的面容,姣好的身材,自然吸引人駐足觀看。

閃開,招生辦派出了漂亮女同學

電視劇《甄嬛傳》劇照

“秀色”與“可餐”放在一塊兒,甚至被當作傳統成語流傳至今,早就傳遞出女性之美可引起人心情愉悅的指向,但本質仍是將女性物化為某種視效工具使用。

被稱為“廣告教父”的英國廣告代理商大衛·奧格威曾提出,廣告行業的“3B原則”,即“美女(beauty)”“動物(beast)”“嬰兒(baby)”,這三者是平面廣告裡最容易抓住人眼球的元素。

其中,“美女”是一個性感的符號。女性的身體被“切割”後揉入一種狹隘的魅力標準裡:美就是性,性就是女性暴露出的身體部位。

在過去,不少生活用品商業廣告裡的形象也以女性為主,包括尋常人家用的日曆、裝飾畫,女性形象傳遞的柔美,能被提煉為一種抽象意義上的商品,使用在不同商家與產品的包裝上。

進入現代後,不少商業廣告在“秀色”上的使用尺度愈大、表現愈赤裸。知名的海南某檳榔廣告、椰樹飲料廣告等,都曾陷入物化女性、打性別擦邊球的漩渦。

閃開,招生辦派出了漂亮女同學

海南某椰樹飲料廣告圖

被資訊洪流包裹的時代,縱主流語境裡的女性地位或許有所提升,但在流量邏輯下,“賞心悅目”這個詞,通常仍是“悅目”先於“賞心”發生。

越是需要在最短時間內抓住人眼球的商業廣告,越容易在“美色”上翻車。

比如,今年3月,陝西西安一家樓盤開盤產品鑑賞會,用兩位女模特的背部展示戶型,引發網友爭議。

同類宣傳還出現在2018年廣西南寧一家樓盤的開盤促銷活動上,女模特胸前寫專案名稱,後背畫戶型圖。

一定程度的包裝無可厚非,就像簡歷上的照片通常會想方設法地拍得“美”,以吸引別人進一步瞭解自己。

但一種護膚品或化妝品廣告,用美女的意象,是為了讓人聯想起自己使用後也能容顏煥發,而名車、名錶、地產等商業廣告,用美女的意象,則更容易讓人想到站在男性視角“抱得美人歸”的人生“宏圖”。

但一所大學的宣傳使用“美女”,是想讓人聯想到什麼呢?

如果單留一個“美”字,後面無論跟著何種身份,都奇怪地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彷彿一位女性首先應該是“美”,然後才是學生、科研者、母親等。

閃開,招生辦派出了漂亮女同學

電視劇《聽見她說》劇照

當然,如果不從“抓住眼球”的角度出發,高校宣傳頁面出現“動物”或“嬰兒”,好像更說不過去。

美國社會學家霍金斯(Hawkins)增在1973年提出媒體與女性的五個等級關係:從第一級將女性描繪成全然無知的陪襯品,到女性角色與刻板印象如家庭、秘書、助理,最後卻仍然“迴歸家庭”,再到兩性平等的平權意識。

而最理想的第五級,則描繪了一種超越兩性二元對立觀念的狀態,徹底揚棄男女特質定型化的教條觀念。

遺憾的是,我們離最後一級,還有挺長一段距離。

女性作為意象的圖騰,仍然好用、便利。但我們更期待,學子們能跳出“泡圖書館”“讓誰成為自己的青春”這類誘惑,真正從內心深處的熱望與理想出發,作出判斷與選擇。

編輯 | 煎妮

排版 | 八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