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人的事做好了,還用擔心死後?

活人的事做好了,還用擔心死後?

活人的事做好了,還用擔心死後?

【原文】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讀解】這也是《論語》中非常有名的一段話,在講中國哲學史、中國思想史的時候,都不可能繞過這句話。

子路向孔夫子請教,問該如何侍奉鬼神。孔夫子就回答了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人都沒有做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沒有料理好,對自己的責任、對別人的責任、對社會的責任、對民族的責任都還沒有處理好,那你怎麼還能談得上去侍奉鬼神呢?

子路聽了後,又問到:“那我再斗膽問一下死又是怎麼一回事呢?”敢,一般是下級對上級、晚輩對長輩說一些比較冒昧的話時所用的一種語言方式。孔夫子那個時代,還沒有佛教,也沒有道教,當然更談不上天主教、基督教。那個時候對生死的問題主要是以兩世說法為主,即“生而為人,死而為鬼”。在世的時候大家都是人,死了後大家都變成鬼,鬼裡面“聰明正直”的就為神,也就是說神是鬼裡面的貴族,鬼裡面的領導。對子路的這個提問,孔夫子回答到:“未知生,焉知死?”現在該怎麼過日子都不清楚,還有心思去考慮死以後的事情?有些佛教徒一天到晚都在唸阿彌陀佛,問他念來有什麼用?一般都回答說死了以後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現在這個世界的事情都沒有料理好,那怎麼能夠說你下輩子就料理得好呢?廣東那邊有朋友打電話說:“馮老師您到廣東、深圳這邊來一趟吧。”我說:“有什麼事情嗎?”他們說:“有些朋友現在學佛學得很麻煩,本來生意做得挺好的,但是自從學了後,天天都在佛堂裡面打坐唸經,班也不上,生意也不料理,馮老師您能不能過來勸一勸他們,告訴他們學佛不能這樣學。”這些人已經學成痴呆子了,菩薩不當非要去當什麼羅漢,生意做好了,還可以為國家做一些貢獻,可以多解決一些就業問題,也可以多參與一些慈善事業,還可以多做一些有利於社會的事情嘛!

所以要先把做人做好,活人的事做好了,那還擔心什麼死後的事嗎?種莊稼的時候多花些精力,那還怕沒有好收成嗎?做事情的時候多付出一些努力,那還怕事情不能成功嗎?因此對於生死,與其在死上徒耗精神,還不如把當下的事情做好,說明天還不如先把今天的事情做好,說明年還不如先把今年的事情做好,這就是儒家的現實主義。如果我們離開了現在,離開了今生今世,而去奢談來生來世,在佛教中也沒有這樣的說法,佛教同樣還是非常注重現實,非常注重當下,需要你在現在之中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