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南宋宮觀遺存之紫陽山通玄觀造像

現在杭州仍有不少南宋遺留下來的廟觀,是杭州道教文化的重要遺產。

現在仍以廟觀形式存在的有西溪的東嶽廟、吳山的中興東嶽廟、天目山路的三方廟、半山的娘娘廟、玉皇山南的大資福廟,已經湮沒但留有遺蹟的有鹽橋蔣神廟與通玄觀造像。我們將有一系列的文章來介紹這些廟觀遺存。

今天講的是紫陽山之通玄觀造像。

杭州南宋宮觀遺存之紫陽山通玄觀造像

南宋杭州通玄觀三茅真君造像

通玄觀造像[1]位於杭州市區紫陽山東麓,太廟巷紫陽小學後山的崖壁上。通玄觀造像坐北朝南,長30米,高3。7米,自西向東,依次雕鑿四龕六尊道教造像及南宋至明代的摩崖題記和碑十一通。該造像或是杭州乃至江南地區唯一留存的宋代道教造像。

通玄觀所存四龕造像,其中前三龕為南宋造像,後一龕為明代造像。造像第一龕,內坐像一尊,高78釐米,戴道冠,著道袍,作道士裝飾,題記曰:“皇宋開山鹿泉劉真人像”,在“劉真人”造像的右下方有一隻鹿,長56釐米,高52釐米,頭西尾北,四腳撇開,尾巴向上翹起,奔跑狀。造像第二龕,內坐像一尊,高86釐米,頭戴黃冠,身著道袍,端坐仰蓮座上,題記曰:“玉清元始天尊像”。造像第三龕,內立像三尊,皆頭戴黃冠,身著道袍,足踩祥雲。中間一尊手捧如意,像高1。42米。腳下還有一頭獅子。題記曰:“掌吳越司命三茅真君像。”第四龕,內坐像一尊,高90釐米,戴黃冠,著寬袖道袍,作道士裝飾,題記曰:“大明重開山元一徐法師像”。

杭州南宋宮觀遺存之紫陽山通玄觀造像

南宋杭州通玄觀劉敖真人像

杭州南宋宮觀遺存之紫陽山通玄觀造像

南宋杭州通玄觀鹿造像

杭州南宋宮觀遺存之紫陽山通玄觀造像

南宋杭州通玄觀元始天尊像

杭州南宋宮觀遺存之紫陽山通玄觀造像

明代重開山徐法師像

通玄觀所存南宋摩崖碑文大多已辨識不清,《兩浙金石志》卷九記載了南宋三種摩崖題記,分別為《建立通元觀記》(正書,二十行,行四十四字)、《宋劉能真建立通元觀記》(隸書七行,行十一字)、《宋高宗賜劉能真御製詩刻》。

透過這些碑記可知,通玄觀為宋高宗之內侍劉敖所建。關於劉敖,據《建立通元觀記》,劉敖“丱角時,輒乃淨厥身、遣厥欲、慕厥道,冀求真全元氏之門,憾世弗容宥,進事內廷,固荷天渥,授以內侍官。”[2]可知劉敖自小淨身,入宮為宦官。但其“竊修於宮居,屢懇請於主上,匄放山林,圓就心學。”多次請宋高宗,請放於宮觀之中。“紹興庚午,頂激皇衷,命出主吳山寧壽觀,手賜法名能真,給福牒。”在宋高宗應允下,劉敖於紹興庚午(紹興二十年,1150)給付度牒出家為道士,任吳山寧壽觀住持。高宗並賜法名“能真”。之後於己卯(紹興二十九年,1159)劉敖做了一個夢,“夢三茅君偕趺胎禽,旋遊山角,狀若託於棲止。伺明旦瞻之,果見三鶴。逾年是日,鶴復來翔。”於是劉敖以為吉兆,於是興建宮觀,並請額於高宗,御題曰“通玄”,通玄觀以此定名。

杭州南宋宮觀遺存之紫陽山通玄觀造像

南宋杭州通玄觀碑記

關於通玄觀,宋代杭州方誌文獻均無記載,可知其當時影響不大。宋代以後的文獻則對通玄觀有了記述。據《西湖遊覽志》記載:“紹興二十九年,內侍劉敖入道修真,結庵於此(通玄觀),高宗御書“通玄”二字榜之,賜名能真。”吳燕武考證認為通玄觀或建於紹興三十年[3]。其證據是碑文中稱:“己卯臘二日,敖夜坐甫瞬間,夢三茅君偕趺胎禽……工始庚辰之醜,訖程壬午之申,請額月弦而石壁襄於月望也。”並認為劉敖夢三茅君是在“紹興二十九年”,而通玄觀建造“工始庚辰之醜,訖壬午之申”是指開建於“紹興三十年(1160)至紹興三十二年(1162)完工”,該說合理。工始“庚辰之醜”當是指庚辰之丑月,也即第二年十二月才開工。也就是劉敖夢見三茅君之後,足足準備了一年才開工建通玄觀。兩年之後的申月,也即七月完工,所用時間略長於一年半。通玄觀建設時,據“皇宋紹興三十二年龍集壬午七月中元日”建的《建立通元觀記》,“前創茅君之庭,後豎玉清之殿,築謁鬥臺於乾維,立放鶴亭於艮位。經房丹屋,起蓋隨宜,缽室山門,篾一不備。”可知初建時有茅君殿、玉清殿、謁鬥臺、放鶴亭、山門等,其餘所稱“經房丹屋,起蓋隨宜”,以及“缽室”應是泛指,指道士起居用房,藏經之處等。

宋代以後關於通玄觀之文獻,有元《重修通玄觀記》[4],為玄教吳全節撰並書(正書十六行,行三十九字)。又有明《重修通玄觀碑記》,記述徐淵澄及其弟子徐道彰重修通玄觀事實,徐道彰也即建上述第四龕造像之人。之後又有明姜南撰《通玄觀志》一書,清吳陳琰作了增訂。上卷記述了通玄觀的地理位置、觀內建築及遺蹟、題詩等,下卷記述了通玄觀賦、序,歷代住持的生平事蹟及相關的牒牌文字等。清朝康熙間,道士朱閡緒重建三清殿,至清咸豐間半毀於寇,而後沒有再修,漸漸廢圮了。

[1]對於通玄觀造像研究的文章不多,僅見勞伯敏《南宋臨安的道觀和通玄觀造像》(《杭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2期),吳燕武《杭州通玄觀及其道教造像》(收入《道教美術新論:第一屆道教美術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8年版)。汪小洋等著《中國道教造像研究》(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失載。

[2]丁丙:《武林坊巷志·通元觀》,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冊,第255頁。以下所引《建立通元觀記》均同。

[3]吳燕武:《杭州通玄觀及其道教造像》,收入《道教美術新論:第一屆道教美術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8年版,第231-240頁。

[4]關於通玄觀的文獻參見清丁丙《武林坊巷志·通元觀》(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冊,第250-27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