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公務員的錦南漂海:曾漂到明朝的海岸,漂流14天后漂到日本

境外ha

朝鮮公務員的錦南漂海:曾漂到明朝的海岸,漂流14天后漂到日本

從東洋奇蹟到反面教材

——明代朝鮮人眼中的長城(一)

山海關以內,十里置煙臺以備烽火。過關後,又間五里置小墩立標以記裡——朝鮮·崔溥《錦南漂海錄》

如果不是因為一次交通事故,那個朝鮮公務員可能一輩子也沒有這樣豪華的公款海外旅遊機會。

大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朝鮮李朝官員崔溥的父親病逝,他在乘船回濟州島奔喪途中,遭遇了海上暴風襲擊。他所乘坐的船漂流了14天,萬幸的是,船最終漂到了明朝的海岸。崔溥一行在浙江台州臨海縣登岸,在被排除了倭寇嫌疑之後,受到了官府的熱情接待。明朝官員護送著崔溥沿大運河北上至京師,又轉陸路走到鴨綠江邊。他一路走完了京杭大運河全線,接受了大明皇帝的賞賜,又遊歷了薊州鎮和遼東鎮長城。途中,崔溥寫成了5萬餘言的日記,他的後人結集出版《錦南漂海錄》3冊,成為了15世紀明朝社會史研究的重要史料。

朝鮮公務員的錦南漂海:曾漂到明朝的海岸,漂流14天后漂到日本

崔溥畫像

朝鮮公務員的錦南漂海:曾漂到明朝的海岸,漂流14天后漂到日本

崔溥的8000裡回家之路

崔溥是個好奇而細心的人,他的書中什麼都記。在北京受賞之後,崔溥先向東行,經通州、三河縣,到達了薊州(今天津薊州區)南五里的漁陽驛。這是崔溥長城之旅的第一站。薊州是明朝的邊塞重鎮,在那裡,崔溥偶遇了朝鮮來華的使臣成健。經過攀談,他知道朝鮮國王聽說他的船遇險,也在派人四處尋找他。一開始,人們都以為他遇難了,如今看到他平安無事,成健也很高興。他談起一路的見聞,成健嘖嘖稱奇。從薊州向北,崔溥來到了永平府(今河北秦皇島市)的榆關驛。榆關修建於隋朝,是山海關的前身。崔溥漂海之時,遺蹟已不存,只剩地名。隨後,崔溥從山海關跨過了薊鎮長城。根據他的日記,山海關時稱“東北第一關”。關東城門上有關樓,東門外有一座望夫臺。傳說是秦築長城時孟姜女尋夫之處。繼續前行,經過了廣寧的中前千戶所和前屯衛。大約是抵近邊境,為了加強防禦,自此再像東北,所有的驛站都築城守衛。之後又過寧遠衛、左屯衛。根據崔溥的描述,山海關外的人文景觀與內地大不相同。這裡“不設州府縣”,“人皆粗鄙,衣冠襤褸”,“性行尤暴悍,大有胡狄之風”。然而奇妙的是,在荒涼的明代東北,崔溥生平第一次見到了熱帶水果椰子,隨行的明朝官員張述祖說,這是廣東布政司進貢給皇帝,皇帝又賞賜給廣寧太監的。在廣寧衛城,崔溥又見到了來給皇帝拜壽的朝鮮使節蔡壽。兩人再次攀談起來,蔡壽也曾到過江南,但並不曾像崔溥這樣深入尋訪,言語間充滿了羨慕之情。揮別了同胞,崔溥又踏上回家的路程。又一日,來到一個叫新關門的長城關口。有成化年間修建的長土城與長城相接,並向南延伸,崔溥對“長土城”並沒有詳細的描述,但說新關門“當其正中”,推測可能是指新關門的關城。過新關門,又經海州衛、到達遼東鎮指揮中心遼陽城,城中有很多朝鮮人聚居。在這裡,崔溥遇到一位僧人。他自稱祖上從朝鮮逃難來明已有三代,又言語之間對明人充滿了鄙夷。他自詡不忘故國,又怕回國後難免出逃之罪。他稱讚大行皇帝尊崇佛法,又吐槽當今聖上欺壓僧徒。崔溥看不慣僧人的道貌岸然,將他數落一番,把他懟得無言以對。離開遼陽後,崔溥又經過了連山關、通遠堡、開州城,並從鴨綠江邊的九連城渡河回到朝鮮義州。

朝鮮公務員的錦南漂海:曾漂到明朝的海岸,漂流14天后漂到日本

《全遼志》中的明長城遼東鎮鎮城——遼陽城

根據《漂海錄》的記錄,從北京到鴨綠江,崔溥輾轉2000餘里,行經34座城驛,其中包括了薊遼兩鎮長城沿線要塞24個。他詳細描述了長城沿線各地山川形勢、交通里程、民風、民俗、物產,沿途邂逅的三教九流,傳說故事,舊塞新城的建制沿革,目睹了山海關內每十里一座烽火臺的壯景,關外五里一小墩標記里程的設施。

崔溥的幸運,也是我們的幸運。《馬可波羅行紀》中,我們看不到關於長城的隻言片語,因為在那時,長城已是廢墟,而崔溥,這個堪稱東方馬可波羅的朝鮮人,卻生活在長城的時代。他的《漂海錄》也為我們保留下了一座活的長城,讓我們能夠以一個旁觀者的視角觀察一座正在使用的長城和生活在長城腳下的人們,走進他們的故事。

那些明清時期來到中國的朝鮮使臣,在崔溥走過的路上往來穿梭,他們也無不被長城的雄偉所震撼。如果說崔溥更加關注邊地的風土人情,那麼身負政治使命的朝鮮使臣則把更多的筆墨留給了長城本身。幾百年間,他們留下了關於明長城的大量文獻,其間有邊城營造,軍事建制,山川輿圖等史料,更有朝鮮人對於國防安全、東亞秩序的論述,邊疆危機、明清易代的反思,乃至身份認同、家國情懷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