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有多反感“強行煽情”

新年春晚的節目這些年走向多臺化,中央臺和各個地方臺一起直播,讓國民們自由選擇觀看,可是觀眾的觀感卻不夠高興,反而有些失望。

雖說央視春晚因為國民關注度高,需要輸出一些正能力的文化,可是就小品的輸出效果來看,符號化和形式化意義過多,而年輕演員們表現也缺乏小品演員的基本要素——喜感。

觀眾有多反感“強行煽情”

至於內容而言,似乎主要傳播一些傳統意義上的正能量,讓人看到大多國民認為的美好結局,像催婚這種社會矛盾,最後給了一個找到真愛的結局,而直男這種問題也是和好,卻像所謂舞臺劇,演完了沒出錯就行,卻失去了小品的喜劇元素。

這更像是沒有評分的“我是演員”舞臺劇,只求基本的舞臺劇順利演完,不求小品反饋效果,然而很多演員演別的還可以,但是演喜劇是真不行,畢竟像馮鞏,郭冬臨,趙本山,宋丹丹這些專業的小品演員,本身也是有些喜劇演員的天賦和功底的。

觀眾有多反感“強行煽情”

當紅歌手和影視演員們,妝容過重,像倪妮,精緻的妝容把她原本的辨認度覆蓋了四五分,再加上鏡頭的懟臉鏡頭不多,演出來的搞笑效果減大半。

觀眾有多反感“強行煽情”

小品最初是從啞劇開始的,那時候大多是以肢體和喜劇演員的神態表情來傳達幽默,後來慢慢演變成語言拋梗,達成笑點,再輔助肢體和表情加深笑點。

觀眾有多反感“強行煽情”

但無論如何,它的肢體和表情顯示都是不可或缺的,全程白花花一片臉,除了帥就是美,放在小品劇中,實在有些違和。

觀眾有多反感“強行煽情”

而“強行煽情”,這個詞在喜劇中已經被很多網友抵制和反感,就像小瀋陽說的,現在的喜劇喜歡喜頭悲尾。

關鍵是喜頭的效果本來就低得可憐,再來個不鹹不淡的強行昇華,看著有些尬,對此,有些網友表示:道理我都懂,可我過年看個春晚,還要被教育。

觀眾有多反感“強行煽情”

“強行煽情”之所以不再那麼容易被接受,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內容單調而重複,一個心靈雞湯換湯不換藥,聽多了就達不到煽情的效果,不夠新鮮,自然難以感動起來。

別看小品時間不長,它對內容有即時性、實驗性的要求,而對演員也有靈活性的要求,細看以前呼聲很高的小品作品,一張張小品臉不刻意求好看,但辨識度很高。

而且肢體和神色生動,隨機應變的能力也很高,喝彩聲最多最激烈的小品,看起來越沒有表演痕跡,沒有背劇本的感覺,更沒有那麼刻意又重複的“煽情”,這也是小品在春晚能夠佔據一席之位,並且延續到現在的原因。

大家對“強行煽情”的小品有何看法嗎?如今的小品不夠好笑是否與自身的笑點淚點高低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