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加速文明化程序,吳王闔閭上臺迫使楚國遷都

吳國曆史上除了開國的太伯和仲雍兩位賢人外,還有一位個人品德極其高尚、境界相當高的賢人,那就是延陵季子。

延陵季子叫季札,因為被封在延陵(今江蘇常州),所以號延陵季子。

吳國加速文明化程序,吳王闔閭上臺迫使楚國遷都

季札最為當時及後人推崇和津津樂道的品德就是讓國,多次的避讓王位。話說這歷史上為了爭奪王位進行的父子相殘、兄弟相爭的流血事件舉不勝舉,這季札卻道德高尚,躲避王位還不止一次。這是怎麼回事呢?

吳國的第十九代傳人叫壽夢,人稱王壽夢,因為從他開始吳國國君開始稱王。也是從他開始吳國加強了與中原國家的交流,從以前落後的蠻夷地區逐漸強盛起來,因為楚國的智者申公巫臣是在這個時候為了美女夏姬代表晉國扶植吳國對付楚國的。

吳王壽夢有四個兒子,長子叫諸樊,次子叫餘祭,三子叫餘昧,四子叫季札。吳王壽夢看出四子季札很賢能,是繼承王位的不二人選。這眼光和老祖宗一樣,所不同的是季札就不想當國家一把手,態度很堅決,他認為長子繼承君位才是合理的,為了躲避繼承他竟然拋棄家室財產去當農民,所以吳王壽夢就讓長子諸樊繼位,稱吳王諸樊。

吳國加速文明化程序,吳王闔閭上臺迫使楚國遷都

吳王諸樊死後,留下遺命將王位傳給二弟餘祭,目的是這樣傳下去,最後將王位傳給季札,以實現先王壽夢的遺願。這兄弟幾個做人的境界還真是高啊!

吳王餘祭繼位第四年,派自己高風亮節的弟弟季札去出使列國。季札先是到了魯國,因為對於中原文化的嚮往,特別是喜歡周禮,這可能和個人的性格和作風有關係,而周禮是這方面的教科書,魯國是這方面的典範,是儲存周禮最完整的諸侯國。季札要求要欣賞一下週朝的音樂。

季札可能是天生的音樂鑑賞家,他透過欣賞各國的音樂竟然將各國的特點說得絲毫不差,這肯定源於對中原各諸侯國曆史、風土、人情的瞭解,對於吳國的文明化發展肯定也是有借鑑作用的。

季札離開魯國後繼續出使各國,每到一個諸侯國,對於各國官場政局的情況甚至以後的發展都瞭如指掌,指出問題都是一針見血,非常到位。比如:

吳國加速文明化程序,吳王闔閭上臺迫使楚國遷都

在齊國勸說晏嬰趕快放棄官職和封邑,以避免將來齊國出現禍患時受到波及。晏嬰透過陳桓子交出了官職和封邑,最後在齊國出現內亂、田氏代齊時得以倖免遇難,獲得善終。

到了晉國見到了晉國的三位權臣趙文子、韓宣子、魏獻子,就斷定晉國政權以後就要落在這三人手上。果不其然晉國最後被這三家瓜分。

出使到徐國時,看出徐國國君喜歡自己的寶劍,本來想給徐國國君,但是因為自己還要去其他國家,沒了寶劍很不安全,就沒提寶劍的事,徐國國君也沒好意思開口。等到季札出使回來再次路過徐國時,徐國國君已經去世了,於是季札就將自己的寶劍取下,掛在了徐國國君墳墓旁的樹枝上。隨從人員不理解,季札就解釋說我當時內心其實已經答應將寶劍給徐國國君了,不能因為他現在死了就不信守承諾。

季札這樣的言行在現在看來簡直就是迂腐,盡搞虛的,這明顯就是做給活人看的,還借死人的名,簡直太無恥了,這樣的人現在社會上有很多。然而春秋時期這就是禮樂文化的精髓所在,言行合一,信守承諾那是內在的,不是說說而已。這對於現在很多“詐捐”的人來說真該好好學習學習。

吳國加速文明化程序,吳王闔閭上臺迫使楚國遷都

吳王餘祭在位十七年去世,按照老大諸樊的遺命,王位傳給了老三餘昧。餘昧在位四年就去世了,按照前面商量好的,終於可以將王位傳給季札了。可季札仍然堅決避讓,還為此逃離了吳國。沒辦法吳國人就只能立餘昧的兒子僚為吳王。

吳國人其實就是吳國的權臣和貴族,他們還是遵循兄終弟及、父死子繼的傳統。本來也是依照傳統做法,沒什麼問題,可是吳國的公子光就不這麼認為了。

公子光是吳王諸樊的兒子,他認為按照約定王位是父親兄弟四人之間傳遞,現在應該傳給季札,可是季札不願意當國君,而他父親是他們當中第一個當王的,所以現在應該是他繼承王位。於是公子光暗中招賢納士,結交勇士,準備找機會推翻自己的堂弟吳王僚。

吳國加速文明化程序,吳王闔閭上臺迫使楚國遷都

當楚國的伍子胥帶著血海深仇逃到吳國後,公子光以禮相待,伍子胥就給公子光介紹了一位勇士叫專諸。於是吳國就上演了春秋第一殺手將魚腸劍藏於烤魚內刺殺吳王僚的事件。

吳王僚死後,公子光自立為君,就是吳王闔閭。吳王闔閭一上臺,就繼續招攬人才,發展吳國,然後不斷的討伐楚國。對於吳國來講,楚國是較自己文明程度較高的國家,戰勝了楚國,既能提升自己的國際聲望,還對吳國各方面的發展有積極幫助。

所以吳王闔閭經過努力奮鬥,不斷的征伐,終於在自己在位的第十一個年頭,徹底打敗了楚國,還迫使楚國遷了都,而伍子胥也趁機為自己的父兄報了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