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京時代”——中國電影的“加拉帕戈斯”悲劇。

“吳京時代”——中國電影的“加拉帕戈斯”悲劇。

隨著電影《長津湖》登頂中國影史票房第一,吳京已經當仁不讓地成為了中國電影演員、導演的“男一號”、領路人、帶頭大哥——不管從他導演的電影,還是從他參演的電影角度來講,皆是如此。加之未來,吳京還有數以幾十部的電影亟待拍攝、上映,可以說,未來中國電影,已經絕對成了吳京以及吳京風格的“專場”。

然而,與此相對應的卻是中國已經很久都沒有能夠參加國際電影節並進入評審階段的電影作品了。

我們的電影市場以及製作方向幾乎已經進產生了嚴重的“加拉帕戈斯”現象——在當前孤立的市場環境下,國內市場獨自進行“最適化”,但卻喪失了和區域外市場的互換性,一旦有一天面對來自外國的適應性和生存能力更高的產品,最終將立即陷入被淘汰的危險中。

“吳京時代”——中國電影的“加拉帕戈斯”悲劇。

而在以往,在北美上映的華語電影前十名中,分別有李安的《臥虎藏龍》、張藝謀的《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于仁泰的《霍元甲》、周星馳的《功夫》、袁和平的《少年黃飛鴻之鐵馬騮》、王家衛的《一代宗師》等“大片”,也有像甄子丹《葉問》系列的大“IP”,甚至像賈樟柯的《天註定》、《三峽好人》、《海上傳奇》、《山河故人》等中國特色的藝術片也有一席之地。

儘管那時候,內地的票房規模遠不及現在,可吳京的出現,將原本就適合“好萊塢”工業化呈現的戰爭片本土化,其結果就是收割了大部分國內觀眾及市場,但在國際市場,仍然只算初出茅廬,但卻失去了本土化特色。

當然,也就談不上什麼“國際競爭力”了。

然而,資本是歡迎這種現象繼續下去的,他們會將賭注全部壓在吳京以及“吳京式”的電影上,這樣才能夠最大限度地確保投資回報收益最大化。

然而,對於中國電影以及眾多中國電影人而言,這並不是一個好現象。

1835年,一個叫查爾斯的人首次登上加拉帕戈斯群島後看到,在這裡,無數海龜、動植物、大型哺乳動物,遠離大陸,自成體系,已經存活了數百年。它們與南美大陸的物種明顯不同,甚至彼此也完全不一樣。

受此啟發,24年後的1859年,查爾斯出版了一本書,叫做《物種起源》。

而一百多年以後的2012年,隨著一個年齡超過100歲的大海龜死於南太平洋的加拉帕戈斯群島,代表著它所屬的象龜物種永遠從地球上消失。而且,它是現代歷史上第一個我們親眼目睹的物種滅絕案例。

因為,這個時代以及整個地球的環境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而如今的中國電影市場以及全球的電影市場,似乎也在發生著類似的變化,吳京以及“吳京式電影”,能夠幫助中國電影擺脫“加拉帕戈斯”現象麼?

“吳京時代”——中國電影的“加拉帕戈斯”悲劇。

“吳京時代”——中國電影的“加拉帕戈斯”悲劇。